手术室里呆够了,想去外面透透气,麻醉医生还能去干什么?

图片来源 | 网络
麻醉毕业后去干什么?当麻醉医生!
我想这是绝大多数麻醉毕业生的第一反应。但是让你当了麻醉医生之后,有没有对自己的职业产生过疑问呢?麻醉医生是否只是为了配合外科手术而存在?麻醉医生是否可以完全独立的做医生?
其实除了在手术室内外以麻醉医生的职业身份为外科手术保驾护航外,“麻醉医生”能够在除临床麻醉之外的疼痛诊疗、重症监护治疗以及麻醉治疗领域发挥自己的专业所学。
一个麻醉医生的成长流程大概是这样:青年麻醉医生初入临床岗位时,应该积累临床经验,同时丰富自身的理论知识,掌握临床麻醉最基本的围术期管理和各种穿刺操作,并培养以安全为首的围术期管理意识。
在积累到一定经验或是晋升主治能够独立值班时,应该发展专科麻醉管理,比如心脏大血管手术麻醉、神经外科手术麻醉或是各类器官移植麻醉,同时深度学习床旁监测一些难度更高的技术等等。
当然临床麻醉还可以从手术室内拓展到手术室外,大力发展舒适化医疗以及快速康复理念(ERAS),继续推广术后多模式镇痛,向麻醉门诊、日间手术等方面拓展,提高技术水平。同时加大科研创新力度,探索出属于自己的优势特色,促使自己向亚专业方向努力。
至于有人在网上提出的麻醉医生未来将何去何从? 我认为这不是一种悲观的看法,而是说麻醉医生可以在其他领域做的更多。这次我们就一起来聊聊,除了在临床麻醉岗位发光发热,麻醉医生还可以哪些地方绽放自己的光彩。
01
疼痛诊疗
如果说麻醉科医生能够消除患者围手术期疼痛的话,那么疼痛科医生则是在手术室外和慢性疼痛战斗到底。
麻醉科与疼痛科的渊源颇深,最早在上世纪20年代,美国就有麻醉科医生开设了疼痛门诊,经过数十年不断发展,国内外许多医院相继又成立了疼痛科室,建立疼痛研究诊疗中心。
最开始的疼痛科人员几乎都是麻醉科医生,并隶属于麻醉科室。随着疼痛领域的不断发展,热衷于疼痛医学的麻醉医生开始了自主研究和开展疼痛疾病的诊疗方法,并在1992年成立了中华医学会疼痛学会。
在2007年卫生部更是签发了新的《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增设“疼痛科”,并将疼痛科确定为临床一级诊疗科目,规定在二级以上医院应率先开展疼痛诊疗服务。从此,疼痛科便开始与老大哥麻醉科平起平坐,在各自科室发光发热。各大医院也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分家运动,截止目前,仅有少部分医院的疼痛科仍属于麻醉科。
『疼痛』很早之前就被列为继呼吸、脉搏、血压和体温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对于疼痛,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提出,急性疼痛是症状,慢性疼痛是疾病。在日常生活中,有潜在疼痛风险的人群可真不少,比如颈椎腰椎疼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痛等等。


图片来源 | 网络
此时,疼痛科医生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针对症状可以通过局部注射、神经阻滞再辅助理疗或者药物的方法,而对于疾病本源,则可以使用微创介入技术,去对异常的部位进行解压、刺激甚至是消融损毁,从而阻断痛觉传导,调节神经功能,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
在临床工作多年的麻醉医生,如果想转行到疼痛科可不可以呢?当然可以,这甚至不能说转行,可能只是换了一个方向而已,因为疼痛学科还是属于麻醉学科的三级学科。
麻醉科医生在进行疼痛诊疗工作是有着天然优势的。首先多年的临床操作积累在进行疼痛有创操作时显得游刃有余,其次对于治疗过程中患者生命体征的改变也能够敏锐的察觉,提前预判意外的出现。
目前疼痛科已经发展为高度专业性的综合性学科,并开展了很多新技术与新的治疗理念,如果麻醉医生想进入到疼痛领域,就必须重新系统学习相关知识,吸纳更先进的理念,并且做好与患者打交道的准备。
如果觉得临床麻醉的工作有些琐碎平常,或是自己希望像内外科医生那样站在台前,用自己的所学知识真正帮助到有需求的患者,那么对于那些对职业道路感到迷茫的麻醉医生,疼痛这个方向不妨可以试试。
02
麻醉ICU
谈及重症医学科,貌似已经脱离麻醉科这个大家庭很多年了,目前与麻醉科为同属于临床医学下属的二级学科。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与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目前手术患者的合并症日益增多,这也使得我们在进行麻醉管理时面对的危重症患者数量有所增加。
经过多年推广,麻醉后监护治疗室(PACU)已在全国大部分二级以上医院得到普及。作为麻醉后体征监测的“前哨”,手术患者将在这里接受麻醉医生与麻醉护士严密的监测及护理,直至患者生命体征恢复并满足返回病房的要求。
但前面又说了,老年人和病情危重的患者在术后通常要转运至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ICU隶属于重症医学科,而重症医学科又跟麻醉分了家,这就导致在关于患者转运对接问题上,会存在某些问题。并且部分医院麻醉科与ICU之间的沟通可能没有那么理想,甚至不排除有时互相挑毛病或是推卸责任,这对于患者后续康复会造成一定影响。
这样就造成了全程参与患者麻醉管理,并且最了解术中具体情况的麻醉医生,不能很好的参与到后续的重症治疗,使“麻醉与围术期医学”显得不是那么丰满。
因此,为了加强麻醉学科建设,推动麻醉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保障手术患者的围术期安全,提高麻醉医疗服务质量,PACU的“加强版”,『麻醉后加强监护治疗病房(AICU)』应运而生。
目前全国大部分医院的麻醉科均正在筹备或拟筹备关于AICU的建设以满足医疗需求。在这其中,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麻醉手术中心走在队伍的前列,于2022年成为深圳市首个启用的AICU。
经过不断发展,总计收治患者1500余例,这其中约97%的患者均在麻醉科医师的精心诊治后安全返回病房,减少了术后前往综合ICU的患者比例。目前国内AICU建设模式可以两种。
- AICU设置独立区域模式:是目前多数医院采用的模式,另外开辟就近区域,具有固定病床,按重症医学病区模式配备呼吸机、监护仪等硬件。
- AICU和PACU共用区域模式:若受限于空间,可在原有PACU的基础上增加了AICU的功能,即PACU晚间可以留置苏醒延迟、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呼吸功能不全等的患者。

图片来源 | 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AICU
设立AICU好处就是,麻醉医生可以同时参与到临床麻醉和对患者的术后管理。对于那些高龄、ASA分级在IV以上、存在困难气道、呼吸功能严重降低,或是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长以及术中大量失血的患者,均可将其收治入AICU。
在AICU中能够提供专业的人员和设备,进行床旁超声对于心肺功能和容量评估,监测呼吸及循环功能,进行基本的液体复苏和营养支持等。对于呼吸衰竭的患者能够提供呼吸机的使用,必要时进行气管切开治疗。针对术后疼痛烦躁的患者可以针对性的进行床旁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治疗,并实施多模式镇痛方案。
一般认为,AICU收治的治疗总时间应≤24小时,以便及时转回普通病房或其他相应的治疗区域。
目前关于AICU建设的重点应放在完善硬件设施和医护人员培训上面。完善规章制度,操作规范以保障高效运行,完善医疗安全与质量控制指标体系制定,尤其注重特殊专科术后患者的个性化监测和治疗。
并且应定期开展AICU学术研讨和交流活动,推进亚专科医教研协同发展,从而不断提升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
以下是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麻醉科提供的具体救治病例一例:

03
麻醉治疗
说起麻醉治疗学,有些人会持反对态度,认为麻醉医生就应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守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能够保障外科手术患者的生命体征就行。除此之外,不应该再去涉猎新的领域,更不应该把自己当成医生去为疑难杂症提供自己的见解,毕竟,你们只是“麻醉师”不是吗?不是医生,凑什么热闹。
但是,本小麻想代表全体麻醉医生反驳一句:麻醉学科真的不仅仅只是临床麻醉,而是包括临床麻醉、疼痛诊疗、重症治疗,现在又加上了麻醉治疗的全方面、多层次的学科。
总而言之,麻醉医生会的多着哩!
麻醉治疗涉猎的疾病有很多,就拿失眠症的治疗来说吧,国家卫健委于2019年12月印发的《麻醉科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指南(试行)》明确指出:支持有条件的医院,开设麻醉治疗门诊,利用麻醉学技术探索开展睡眠障碍、免疫性疾病、药物依赖等病症的治疗。
这说明麻醉医生开展失眠治疗完全合法合理,并不是没有资格的“黑户”。
通常来说顽固性失眠治疗难度大,往往采用多模式治疗方式才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这就需要掌握多种治疗手段。麻醉科本质上是一个平台科室,与其他临床各科室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麻醉医生能够融汇内外科不同的治疗方法,有着“内外兼修”的本领,在进行治疗方案整合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麻醉治疗学』是通过运用麻醉相关药物、方法、技术和理念去治疗一些慢性难治性疾病,并达到治愈或长期稳定的目的。
这个理念最早是由于布为教授提出,并在2018年与李启芳教授成立了国内第一个麻醉治疗科,经过不断发展使得麻醉治疗理念在医学界持续上升。

李启芳教授麻醉治疗团队
李启芳教授团队主要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发挥麻醉科的学科优势对失眠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的调节,取得了卓越疗效,治愈了数不清的失眠患者。
除了通过不断学习,加强业务能力,在治疗方法上不断钻研,李启芳教授还经常参加全国各地的学术讲座,毫不吝啬的分享在麻醉治疗领域的经验与心得,并定期招收其他医院的进修医师,悉心授业。
按照目前的发病趋势来看,失眠不仅发生在繁华的大城市,在中小城市甚至农村地区往往也存在大量的失眠患者。随着对自身健康的重视,失眠人群不再像从前那样认为失眠只是小事情,而是愿意去医院接受正规治疗。但在中小城市的医院中,麻醉科就只是麻醉科,并不具备麻醉治疗的理念和手段。
随着麻醉治疗理念的不断传播,全国麻醉医生的相互交流也在不断加深。曾经去往李启芳教授麻醉治疗科参观学习或是进修的麻醉医生,在结束后均在自己任职的医院开展了麻醉治疗业务甚至是创立了麻醉治疗学科。
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睡眠医学科的陈勇教授,在坚守临床麻醉本职工作十几年后,开始探索麻醉医生的新方向。在一次与李启芳教授的交流学习之后,陈勇教授树立了运用麻醉方法去对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患者进行治疗的想法,并从头开始学习其他学科的治疗理念,将其与麻醉学科的优势相结合,治愈了很多慢性失眠与神经官能症的患者,甚至有一位海南省的失眠病人在多方打听后跨越数千公里找到陈勇教授寻求治疗,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陈勇教授睡眠医学科团队
除了对待患者精益求精,根据不同失眠情况进行个体化诊疗。期间还外派医生前往全国各地的睡眠中心进修,与其他人进行交流学习,收获了不同的治疗理念,在治疗手段上有了更多的选择。
将麻醉治疗理念与方法向县级医院下沉是推广麻醉治疗的一个好办法,陈勇教授利用空闲时间前往各县级医院举办失眠义诊和学术讨论,帮助开展麻醉治疗业务,促进了麻醉治疗的地区业务开展。
职业生涯二十载,保证初心不改的同时,放弃现有的安稳毅然开辟了另一条全新的道路,这样的勇气或许值得去学习。

陈勇教授指导下级医院开展失眠治疗
写到这里,大家应该能够理解,麻醉学科的发展并不是已经到头了,而是分出了不同的岔路,不管选择哪一条,前路都是未知的,这需要未来几代麻醉人的共同探索。
这个世界在一直变化,麻醉学科的发展也是不断改变的,从手术室内走向手术室外,从幕后走向前台,麻醉医生需要不断学习、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医疗环境。
于布为教授曾经说过,麻醉医生一定要坚守探索未知医学领域的追求,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广大患者,一定要抱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坚定的走下去,麻醉医生的未来充满一切可能性!
最后编辑于 2024-05-11 · 浏览 2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