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鸣治验
验方治耳鸣耳聋
作者/张志远
环境污浊,药物刺激,周围噪音,空中废气,饮食不当,沙尘堆积,肝胆火旺,性格暴躁,营养缺乏(如维生素、氨基酸),供血障碍,严重缺氧,伤损耳神经细胞,发生耳鸣,日久转为耳聋。通过清热、泻火、开窍、解毒、固肾阴,激活耳神经细胞,恢复听觉功能,来完成治疗程序。
社会上流传一首验方,经老朽加减、定量,重新组成,有:女贞子100克、柴胡50克、石菖蒲100克、黄连50克、大黄20克、山栀子100克、黄芩50克、龙胆草100克、芦荟20克、当归50克、路路通50克(煮水入药)、黄柏50克、木香50克、知母50克、丹参50克。碾末,水泛为丸,每次10克,日三服,连用一个月,效果颇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摘自《张志远临证七十年日知录(续篇)》,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作者/张志远。
耳鸣
作者/季定乾
生地黄切断,纸包火煨,塞耳数次,即愈。
定乾按:耳鸣是指病人自觉耳内鸣响,如闻蝉声,或如潮声。分虚实两种:虚者多由肾阴亏损,虚火上炎引起,伴有腰酸、头晕目眩等症;实者常因暴怒伤肝,致使肝胆之火上逆,多见耳中暴鸣,如钟鼓之声。生地黄有补五脏安六腑、通血脉、益气力、利耳目的功效。将鲜地黄切成条,用湿纸包住,外面再用烂泥厚涂,放炭火中煨熟后塞在耳中,即效。凡一切耳鸣,不管虚实皆可用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摘自《铃解串雅内编》,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作者/季定乾。
聪耳止晕汤治疗神经性耳鸣
作者/谢强
【组成】磁石20g,五味子6g,益智仁6g,骨碎补12g,炙黄芪12g,葛根12g,黄精12g,三七粉3g,钩藤6g,竹茹6g,石菖蒲3g(做药引)。
【功效】益肾聪耳,益志宁神,息鸣止晕。
【主治】神经性耳鸣,感音神经性耳聋,混合性耳聋,突发性耳聋,梅尼埃病,属精气不足型。症见时有耳鸣,耳聋,眩晕,健忘,食纳差,神疲乏力,腰膝酸软等。苔薄或腻,脉细或弦。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方解】方中君用磁石潜阳益阴,聪耳宁神,息鸣止晕;五味子补肾养心,益精安神;益智仁益阳固精,益志聪耳;骨碎补益肾聪耳;臣配黄芪、葛根、黄精、三七,升清益气,养血活血,助君药聪益耳窍;佐以钩藤、竹茹熄风除痰,清烦止呕,助君药聪耳宁神、息鸣止晕;使用石菖蒲上通耳窍之性,聪耳宁神,引诸药入耳窍,共达聪耳息鸣止晕之功效。
【加减】耳鸣眩晕甚、口苦咽干者,加菊花、桑叶、黄芩各10g;头困重、胸闷、呕恶者,加姜半夏10g、藿香梗6g;耳鸣、耳聋、眩晕日久,气血亏虚者,加当归、党参各15g;耳鸣、耳聋、眩晕日久,阳气亏虚者加熟附片10g、党参15g。
【点评】本方可作为治疗耳鸣、耳聋、眩晕的基本方,随症加减。体虚者黄精、黄芪、葛根、骨碎补可重用;病初起风火痰甚者,则钩藤、竹茹、磁石可酌加。
【验案】陈某某,女,53岁,家务。2005年10月5日初诊。患眩晕4年,每年发作4~6次,近2日又复发眩晕。症为晨起眩晕心悸,耳鸣耳闭,恶心呕吐,身出冷汗,体重困倦,腹满便溏,苔白腻,脉略弦滑。检查:有感音神经性耳聋和水平性自发性眼震。西医诊断:梅尼埃病;中医诊断:耳眩晕,证属阳气亏虚、精气不足。治以益肾聪耳,益志宁神,息鸣止晕法。处方:聪耳止晕汤加熟附片10g,苍术10g,姜半夏10g。服5剂眩晕除。检查:未见水平性自发性眼震。继服20剂,体复大便成形。检査:听力恢复正常。遂进聪耳止晕汤原方调治1个月,神清气爽,耳聪无恙。1年后随访未复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摘自《国家级名医秘验方》,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主编/隋殿军、王迪。本文作者/谢强。
如何对付难治性耳鸣
作者/王辉武
耳鸣一症,让人们十分关注,因为一般人认为耳鸣就是肾虚的表现。患者就诊时第一句话就说:“我肾虚!”一再追问其所苦,他才说出是“耳鸣”,可见“肾虚耳鸣”的中医说法多么深入人心。不可理解的是,在我们中医界,一些医生治疗该病也把补肾作为首选。一时间,“六味地黄丸”卖得很火,听说大多被耳鸣患者买了,而服用后乏效者,反说六味地黄丸是假药。
耳鸣一症多见,也难以根治,因而耳鸣一症成了游医、虚假广告和骗子们的主攻目标。现代医学有各种检查方法,但至今没有特效疗法。对于耳鸣,中医有许多解释,除肾虚之外,还有很多引起耳鸣的原因。
根据耳鸣音调不同可辨虚实。如《类证治裁》说:“由痰火者其鸣甚,由肾虚者其鸣微。”《景岳全书》说:“凡暴鸣而声大者多实,渐鸣而声细者多虚。”也有因为肝胆火热所致者,如近代医家唐宗海就说过:“耳虽肾窍辨声音,绕耳游行是胆经,时辈不知清木火,漫将滋肾诩高明。“耳鸣之因非独肾也。
《素问·脉解》载:“阳气万物盛上而跃,故耳鸣也。”阳气上乘,下元虚衰可致,而肝胆实火也可盛上,因此,明代医家孙一奎在《赤水玄珠》中肯定地说“耳鸣必用当归龙荟丸”。这句话给难治性耳鸣提供了“一根稻草”,笔者在临床上用过多次,确有良效。
考当归龙荟丸,原名龙脑丸,出自《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卷四》,药用当归、龙胆草、大栀子、黄连、黄柏、黄芩各一两,芦荟、青黛、大黄各半两,木香一分,麝香半钱。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小豆大,小儿如麻子大。生姜汤下,每服20丸。治肝胆实火证,耳鸣初起,头晕目眩,大便秘结,小便赤涩,脉象弦滑有力,舌质红赤,舌苔黄者。遣用本方时,先用水煎服3剂,麝香市场上难寻真者,可用石菖蒲10g代之。3剂之后,马上服蜜丸,疗程在3个月以上,服至脉平苔薄时方停。此外《外科正宗》的聪耳芦荟丸与当归龙荟丸组成稍有出入,也可以治疗“肝胆实火,耳内蝉鸣”。
东垣曰:“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灵枢·口问》说:“人之耳中鸣者,何气使然?岐伯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肠胃不足,故气弱不充。伤寒及大病之后多有此症,以补中益气汤治之。”(《赤水玄珠·耳门》)笔者受东垣甘温益气则通气的影响,临证若遇气虚清阳不升之证,不用补中益气汤,而用益气聪明汤。此方《脾胃论》未载,而源自《东垣试效方》,由黄芪、甘草各半两,芍药一钱,黄柏一钱(酒制,锉,炒黄),人参半两,升麻、葛根各三钱,蔓荆子一钱半,每服三钱,水二盏(400mL)煎至一盏(200mL),去渣温服,临卧、近五更再煎服之。功能益气升阳,聪耳明目。主治脾失养,饮食不节,清阳不升,头目昏蒙,耳鸣、听力下降,确有升阳开窍之效,对于久治不愈的耳鸣可以试用。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的社会环境安定而富足,不似东垣时代的动乱而饥寒交迫。即使有中气不足者,也多为疾病所致,少有食不饱肚者。实际上,有大量的饱食终日,缺乏运动的痰湿阻滞致清阳不升者,这类人胃中不是空虚,而是胃中阻塞,气机不通,也可见气短乏力、耳鸣不聪,并见舌淡而腻,脉濡而模糊者,遣用益气聪明汤加荷梗、石菖蒲、白豆蔻等芳香化湿开窍药后有明显疗效。
明代医家刘纯在小结耳鸣一症之治疗时说:“凡耳鸣症,或如蝉噪之声,或是钟鼓之响,或如闭塞。此是痰火上升,郁于耳中而为鸣,郁甚则壅闭矣,治宜清痰降火。又有因大怒而得,宜顺气聪耳汤(出自《观聚方要补》卷七,由枳壳、柴胡各二钱,乌药、木通、青皮、川芎、石菖蒲各一钱,甘草五分组成。功效为聪耳,主治因恼怒而耳鸣)。有因于风而得,其鸣如轮车轰然,或气掉眩,宜祛风芎芷散,热则加酒芩、连翘。有肾虚耳鸣者,其鸣不甚,宜滋肾丸、虎潜丸、大补阴丸、八物汤加黄柏、知母……饮酒人耳鸣宜木香槟榔丸。”其所出方药可作参考。
对于肾虚证之耳鸣,临床确也不少,多为年老体弱,精气衰退者。正如《灵枢·海论》说:“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精脱者耳聋……液脱者,筋骨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此种耳鸣多伴有耳聋,其听力是逐渐下降的,可视阴阳虚的具体情况,遣用左、右归饮加磁石、五味子、龟板。
耳科中医干祖望老先生认为:对耳鸣的问诊,必须分清音调与音量,但患者不知音调、音量之别,可问他如蝉鸣、火车声、沸水声、风吹声等后,再予以分析。如蝉鸣调高而量小,一只蝉鸣固如此,如一群蝉噪,自然调高量大了。飞机声,近者调高量大,远者调低而量小了。此中的大、小、微、弱体验,完全是患者的感觉,耳鸣好否?好了多少?也是一种感受。因此,在耳鸣治疗中,若病情明显好转时则应鼓励其去适应耳鸣,并逐步忘记。当然,现代医学有一些检测方法,可以为诊断提供依据,但对于中医临床多无实际意义。
此外,耳鸣虽属小病,一般不会危及生命,但影响生活质量,长年鸣响,常有“郁病”相伴。因此,不论血瘀、肝火、痰火、肾虚、气虚所致者,如若配伍理气解郁之品,如香附、郁金、合欢花、合欢皮等,可使气通则鸣声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摘自《老医真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作者/王辉武。
耳鸣
作者/周德生、刘利娟
【原文】《素问·五常政大论》:“厥阴司天······风行太虚,云物摇动,目转耳鸣。火纵其暴······其发机速。”
【释文】《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所谓风气甚,而头目眩晕者,由风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复生火。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
【临床应用】耳鸣选择使用灵磁石、石决明、牡蛎、羚羊角骨、响铃子、路路通、石菖蒲、鲜仙鹤草、天麻;双耳鼓膜见钙化斑加丹参、桃仁、红花。
【案例】
1.孙文垣医案:吴官詹少溪翁,原有酒积,且频伤于怒,致右胁之火冲上作疼,耳鸣眩晕,大便艰涩,脉右寸关滑数,左弦,以当归龙荟丸加牛胆南星治之而愈。
2.梅松政医案:阎某,女,62岁,1998年8月5日初诊。患者2年前大发脾气后耳鸣如潮,以为是短暂的“七窍不通”,没有引起重视。2周后,耳鸣没有缓解迹象,到综合医院五官科检查,未发现任何器质性疾病,以神经性耳鸣治疗1月余,未见明显好转。后间断请了诸多中医、西医治疗,疗效不显。近2周耳鸣加重伴心慌,再次到综合医院检查发现有脑供血不足,余无异常。遂求诊中医。刻诊:消瘦病容,时有叹息,自述双耳内时有如潮水响声,头晕,纳差,心慌,偶有心烦。査双耳耳道未见异常,血压:100/65mHg,心率56次/分,舌淡苔薄白,脉细数无力。
西医诊断:脑供血不足,神经性耳鸣。中医诊断:耳鸣,辨证属肝肾阴虚,虚火上冲。处方:炒山楂15g,当归20g,杜仲10g,炒何首乌10g,柴胡15g,郁金12g,熟地黄15g,大枣10g。7剂,水煎服,每日1剂,饭后温服。
二诊:耳鸣有微弱缓解,头晕减轻,余症如前。把炒山楂加至20g,加木香15g,10剂。
三诊:患者服用二诊处方6剂后,头晕目眩半小时,随后矢气数次,耳鸣突然好转。真是“郁气不通,阻碍七窍;肝肾阴虚,无力推气”。遂调整用药。组方:炒山楂20g,当归20g,人参15g,鸡血藤12g,木香15g,郁金15g,大枣10g。10剂。
四诊:耳鸣明显好转,饮食佳,余症消退。再加减治疗3周后,诸症悉除。随访2年,耳鸣未复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摘自《黄帝内经临证精华》,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作者/周德生、刘利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