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六期)内瘘瓣膜隔膜型狭窄PTA


微信公众号: “陈医生谈肾内”
作者:科普chen医生
主诉:维持性血透1年余,内瘘血流量不足20天
1年余前建立右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式桡动脉—头静脉端侧吻合)
物理查体:右前臂自体动静脉震颤明显减弱,近吻合口头静脉搏动局限性增强,抬臂试验阳性,搏动增强试验正常。
体表描记如下:

彩超如下:
右前臂桡动脉—头静脉端侧吻合,肱动脉血流量150ml/min,阻力指数0.88(提示内瘘血流量严重不足,阻力指数明显增高,提示流出道狭窄),近吻合口头静脉可见一假性动脉瘤,瘤体内无彩色多普勒信号,瘤体近心端可见S1瓣膜狭窄,狭窄处实际内径0.9mm,其周围正常管径约5.0mm

肱动脉内径4.1mm

桡动脉起始处内径3.1mm

桡动脉近心端内径2.3mm

吻合口内瘘1.6 mm

桡动脉远心端1.8mm

近吻合口头静脉2.3mm

假性动脉瘤近心端内径5.8mm

s1横切面瓣膜狭窄处实际内径1.0mm(打开放大看,可以在横切面看到管腔里面的瓣膜)


S1处纵切面彩色多普勒可见明显狭窄,狭窄处血流速度明显增高

取S1狭窄近心端头静脉逆行入路,直接套管针锐性穿刺捅破瓣膜狭窄

引入导丝

血管鞘直接通过狭窄瓣膜



经血管鞘送入6.0mm*40mm普通高压球囊,球囊通过狭窄处后,后撤血管鞘及球囊


球囊压力最大20Atm充分扩张,随后球囊跨越吻合口把瘘口和流出道静脉也扩了一下

扩张后,吻合口处搏动瞬间转为震颤,原假性动脉瘤瘤体明显变软,震颤可传导至肘窝,复测狭窄处内径4.1mm,未见弹性回缩,拔鞘后顺利止血。
小结:
1.假性动脉瘤的发生,除了穿刺因素,往往与其近心端流出道的狭窄相关,狭窄导致的局部压力增大,导致拔针后止血困难,甚至假性动脉瘤发生,不能单纯归结为护理上穿刺的问题。
2.瓣膜或隔膜型狭窄,如果单纯依靠导丝顺血流或逆血流,调整导丝通过瓣膜存在的狭窄通道去扩张以后,往往存在扩张后回缩明显,扩张效果不佳,可以采取套管针或鞘导丝的直头,在彩超可视下,精准锐性穿刺,刺破瓣膜,进一步球囊撕裂瓣膜,球囊大小的选择,可以稍大一些,彻底破坏其瓣膜结构。
3.分支及瓣膜的存在,对它是又厌又喜,其因有二,第一:厌它,是因为瓣膜的存在,就像道路上的红绿灯,有分叉往往就有瓣膜,随着内瘘建立后血流动力学改变及血管钙化的发生,瓣膜的存在就会有可能导致狭窄的发生;第二:喜它,那为什么我们又喜它呢,分支瓣膜的存在,一但内瘘长段血栓的发生,到了分叉部位,因为有分支血流的汇入,往往血栓的蔓延就会停止,同时分支血管的存在对于PTA入路的选择,提供了其他很多的可能。
4.血管走形成角扭曲的狭窄,往往介入效果不佳,扩张当时血管被拉直,效果满意,当撤除球囊后,血管再次恢复成角扭曲状态,往往选择开放,切除狭窄段,拉直扭曲,效果满意。
最后编辑于 2024-04-28 · 浏览 5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