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疟疾再传播,持续巩固消除成果


2024年4月25日是第17个世界防治疟疾日。2024年4月26日是第17个“全国疟疾日”。作为世界上最严重的寄生虫病之一,疟疾至今仍在全球威胁着数以十亿计人的生命安全。今年全国疟疾日的宣传活动主题是“防止疟疾再传播,持续巩固消除成果”,旨在动员全社会不要忽视疟疾,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保障出入境人员健康,持续巩固消除疟疾成果。疟疾俗称“打摆子”、“发疟子”,主要是通过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的血液而感染所引起的传染病,是一种可防可治的血液寄生虫病。人体疟原虫有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和诺氏疟原虫五种,可寄生于人的肝细胞内和红细胞内。
之前的帖子详细的介绍了疟疾的除诺氏疟原虫外的四种疟原虫的形态特征(简介四种疟原虫形态特征)和血图片的制备与染色(血片制作与染色)。这里主要介绍疟原虫的生活史。
终宿主:雌性按蚊
中间宿主:人
感染阶段:子孢子期
传播媒介:雌性按蚊,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微小按蚊、大劣按蚊等。
寄生部位:人(肝细胞、红细胞)蚊(胃、唾腺)

红细胞外期—肝细胞内裂殖体
按蚊刺吸人血时,子孢子随蚊唾液进入人体,约30分钟随血流侵入肝细胞。
在肝细胞内,子孢子→滋养体→裂体增殖→红外期裂殖体→裂殖子(约12000个) →肝细胞破裂→裂殖子散出→血窦,一部分裂殖子被Mф吞噬,一部分则侵入RBC内发育。
目前认为间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的子孢子有:速发型和迟发型。

红细胞外期—肝细胞内裂殖体

红细胞内期
由肝细胞释放出的红细胞外期裂殖子侵入RBC内进行裂体增殖,称为红细胞内期(红内期)。
基本过程:环状体 →大滋养体 →未成熟裂殖体 →成熟裂殖体 →裂殖子→健康RBC ,重复上述过程几次,部分裂殖子在RBC内不再进行裂体增殖,而发育为配子体
红内期裂体增殖周期:间日疟和卵形疟为48h;三日疟72h;恶性疟36-48h
发作周期和红内期裂体增殖周期一致。
红细胞内期(P.v48h;P.m72h;P.f36~48h;P.o48h)

预防疟疾胜于治疗
前往疟疾高风险国家或地区,要及时掌握疟疾防护知识,提高疟疾风险防范意识,做好防护措施。预防疟疾最有效的方法是防止蚊虫叮咬,做好防蚊灭蚊工作。早发现早治疗,有疟疾高风险国家或地区旅居史的重点人群,如出现发冷、发热、出汗等不适症状时,应怀疑感染疟疾,并及时就医,遵医嘱完成规范治疗。
最后编辑于 2024-04-25 · 浏览 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