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教授】奥马珠单抗可以减轻重度过敏性哮喘患者激素依赖
近年来,重度哮喘的治疗领域迎来了一股新的浪潮——生物制剂的应用。最初,这类药物仅被推荐作为重度哮喘治疗的最后一步,但最新的指南已将生物制剂的推荐意见置于口服糖皮质激素(OCS)之前。
奥马珠单抗是以IgE为靶标,首个获批用于治疗中重度过敏性哮喘的靶向生物制剂。自2003年在国外上市,已累计治疗16万例以上哮喘患者。相关研究已证明长期应用奥马珠单抗对中重度过敏性哮喘具有良好的疗效,目前GINA指南和《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0年版)》推荐重度过敏性哮喘首选的附加治疗就是奥马珠单抗。
然而,有关于OCS依赖患者接受奥马珠单抗治疗的临床疗效和气道重塑改善情况的数据仍较为有限。因此,近期西班牙的研究团队设计了一项研究,旨在评估奥马珠单抗在OCS依赖重度过敏性哮喘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和气道重塑的影响,相关研究结果已发表于《Drugs》杂志。
1、 研究概述
➤ 一项随机、开放标签、平行分组的IV期试验(EudraCT:2009-010914-31)(图1)。
➤研究共纳入29例成年OCS依赖的过敏性哮喘患者,这些患者均适合接受奥马珠单抗治疗,且未接受特异性免疫疗法。所有患者均接受最佳标准护理:沙美特罗/氟替卡松50/500 Acuhaler®每天2次,孟鲁司特10 mg/每天一次,OCS,根据病情需要给予沙丁胺醇。治疗周期12个月。

图1. 研究流程图
2、干预措施
➤ 对照组(13例):最佳标准护理
➤ 奥马珠单抗治疗组(16例):最佳标准护理+奥马珠单抗治疗
3、结局评估
1️⃣ 主要终点事件:治疗结束时OCS月平均剂量的变化;
2️⃣ 次要终点事件:肺功能变化(FEV1)、气道炎症(FeNO)、急性加重和气道重塑(支气管活检)情况;
3️⃣ 安全性终点事件:药物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事件。
4、主要研究结果
◆患者基线特征
该研究共纳入29名患者,对照组(13例)和奥马珠单抗治疗组(16例)的组间基线特征基本相似(表1)👇。
表1. 患者基线特征

◆主要终点事件
随访结束时,奥马珠单抗治疗组和对照组的OCS月平均使用剂量分别为34.7 mg和217 mg;根据基线调整后的组间平均差异为-148.1[95% CI:-243.6, -52.5;p=0.004]。奥马珠单抗治疗组有12例(75%)患者退出OCS治疗,对照组只有1例(7.7%)患者退出OCS治疗(p=0.001)(图2 a&b)。

图2 a&b. 随访结束时,OCS用量与基线相比的变化
◆次要终点事件
在肺功能方面,随访结束时,奥马珠单抗显示出延缓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下降的能力(70 mL vs. 260 mL)(图2c,d)。

图2 c&d 随访结束时,肺功能与基线相比的变化
在气道炎症方面,奥马珠单抗可显著降低FeNO值[−17.3(95% CI −25.6, −8.94), p<0.001](图2e),显著升高血清总IgE水平(较基线升高3.8倍)(图2f)。值得一提的是,随访结束时,奥马珠单抗治疗组FeNO值恢复至正常水平(17.7ppb)。

图2 e&f 随访结束时,气道炎症和总IgE与基线相比的变化
此外,奥马珠单抗可降低急性加重次数,年相对风险率降低54%;尤其是对于中-重度哮喘,奥马珠单抗的改善效果更为显著(图2g)。

图2 g. 随访结束时,发作次数与基线相比的变化
◆形态学改变
形态学研究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奥马珠单抗治疗组的基底膜厚度[−2.4(95% CI:−3.7, −1.2),p<0.001]和细胞间隙[−0.56 (95% CI:−0.98, −0.14),p = 0.011]均显著降低,表明奥马珠单抗有助于改善重度过敏性哮喘患者气道重塑(图3)。

图3. 奥马珠单抗组中上皮细胞损伤的改善。在奥马珠单抗治疗1年后支气管活检的变化。a.基底膜增厚、缺乏支气管上皮细胞。b.恢复正常,细胞间隙消失,纤毛再次出现。c.另一患者的初始活检显示纤毛消失,细胞间隙出现以及细胞裸露。d.奥马珠单抗治疗12个月后,呈现出正常的纤毛上皮图像,有栅栏细胞,纤毛再次出现。
◆不良反应事件
奥马珠单抗的耐受性良好,没有一例患者退出治疗。具体的不良反应事件详见在线补充材料。
5、结 论
奥马珠单抗可显著减少OCS用量,这与支气管上皮细胞损伤的改善相关。即使减少OCS用量,在奥马珠单抗的干预下,重度过敏性哮喘患者的支气管重塑仍是可逆的。
临床视角
针对本研究,【健康医+】特邀甘肃省人民医院哮喘防治中心的张宏教授进行采访,从临床实践角度探讨了治疗人群的选择,及奥马珠单抗的治疗价值等方面,做了独家的解读。
专家介绍


▶ 筛选奥马珠单抗精准治疗人群,优化治疗方案,提高临床疗效


▶ 奥马珠单抗在减少激素依赖方面,具有比较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声明
所发布的内容旨在探讨治疗领域发展,仅供医学专业相关人士学习使用,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内容若有涉及药品适应症的,请详细参阅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相关药品说明书。
最后编辑于 2024-04-19 · 浏览 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