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入门Barrett食管了-看完后醍醐灌顶
🌸最后面图片是重点 可以直接看图片和注释 看不懂再看上面的内容🌸
1.Barrett 黏膜是由胃食管反流病引起的从胃延伸至食管的连续柱状上皮。在组织学上,日本标准不强调是否伴有肠上皮化生(欧美标准强调必须在组织学上证明存在肠上皮化生)。
2.在日本,食管胃结合部(胃和食管的内镜下边界)的判断标记为:①食管下段栅栏样血管的下缘;②胃纵向皱襞的上缘。######2为重点
3.布拉格PragueC&M分型将 Barrett食管长度(cm)记录为C(柱状上皮环周部分的长度)及 M(柱状上皮延伸部分的最大长度)。

Prague CM举例:a+b.C1M4
5.在日本,全周性Barrett 黏膜超过3cm 以上的情况属于长段Barrett食管(LSBE)。除此之外,定义为短段Barrett食管(SSBE)。
6.Barrett 食管的临床病理学定义是:①柱状上皮下可见食管固有腺(黏膜下层)及其导管(黏膜层);②柱上皮内的鳞状上皮岛;③柱状上皮下有黏膜肌层的双重结构########不太看得懂第一点,为啥给食管固有腺备注黏膜下层?固有腺体不应该在黏膜层吗?
7.在日本,大部分癌是在SSBE的基础上发生的。故首先需要在内镜下确认食管胃结合部。
8.食管胃结合部属于生理学上的狭窄部位,容易受到蠕动、括约肌收缩和心跳的影响。因此,为了保证良好的视野及准确对焦,可使用不影响心搏动的镇静剂(胰高血糖素*)或安装透明帽进行观察。
9.嘱患者深吸气时进行观察非常重要。此时腹腔内和纵隔内形成压力差,胃贲门部可向食管侧移动,可见完整的环周鳞柱上皮交界,Barrett食管的诊断也变得容易。 Barrett 食管具有伴发于滑脱型食管裂孔疝的趋势。进镜难以诊断Barrett食管时,胃内反转观察若能在疝囊内观察到食管下段栅栏样血管,则有助于 Barrett 食管的诊断。
10.进行放大观察时须留意内镜注气量(少量为宜),首先用弱~中等放大倍率观察表面微细结构(mucosal pattern)。若存在重点关注区域(黏膜纹理不规则、消失等),则上调放大倍率观察微血管结构(vascular pattern)。
(乡田宪一)
下图相当关键,认真感受下!!!

a 常规内镜所见 吸气时 诊断考虑SSBE C0M0.6 绿色虚线为食管下段栅栏样血管的下缘
b 常规内镜所见 LSBE(C4M4)内可见多发的白色点状鳞状上皮岛 黄色虚线为胃粘膜皱襞的上缘
c 常规内镜所见 正镜观察 疝囊内无法明确Barrett食管的存在
d 常规内镜所见 疝囊内反转 可见环周的食管下段栅栏样血管,诊断为SSBE C0.5M1
e NBI 观察所见 弱-中等放大 减少空气量后,可见大范围内观察到准确对焦的表面结构。黄色剪头为鳞状上皮岛,白色箭头为另一个鳞状上皮岛
f NBI观察所见 弱-中等放大 若注气后,则绿色虚线左上方粘膜纹理变得不清楚,同时也无法准确对焦
以上内容来自内镜诊断图谱 上消化道
以下内容来自微信公众号亚甲蓝
1.Barrett食管定义
日本指南:从胃连续延伸至食管的柱状上皮化生,无论是否存在肠上皮化生。判定柱状上皮为食管来源至少应具备如下3条件之一:1. 柱状上皮区域黏膜层存在食管腺导管或黏膜下存在食管固有腺;2. 柱状上皮中存在鳞状上皮岛;3. 双侧黏膜肌存在。第11版食管食管癌分类The Japanese Classification of Esophageal Cancer, 11th ed。
我国指南:食管远端黏膜的鳞状上皮被化生的柱状上皮替代(≥1 cm)即为Barrett食管。
亚太指南:正常远端鳞状上皮衬里被柱状上皮替代,且必须在内窥镜下清晰可见(胃食管交界处上方≥1 cm),并通过组织学证实。
欧洲指南ESGE:如果在组织病理学检查中,远端食管侧有最小长度为1 cm的柱状上皮(舌状或圆形),要求包含肠化生,则诊断为BE。
美国ACG:同ESGE。
2.BE 食管来源的4个组织标志物:
1、柱状上皮下存在食管腺导管或固有腺;
2、柱状上皮中存在鳞状上皮岛;
3、双层黏膜肌存在;
4、黏膜肌层正上方可见直径>100um的栅状血管。


BE 食管来源的组织标志物:D腺导管、Eg 食管腺、Sq鳞状上皮岛、黑箭头-栅状血管、Mm/mm 双层黏膜肌
3.内镜特征 相较于西方,亚洲人群SSBE更多见。而源自SSBE的浅表BEA在普通内镜下与反流性食管炎的鉴别诊断仍面临较大挑战。根据白光内镜所见,小的浅表BEA可分为以下4类:1.EGJ息肉型;2.三角SSBE型(栅栏血管不可见);3.贲门糜烂型;4.混合型。其中EGJ息肉型、贲门糜烂型通常无SM浸润,而超过1/3的三角SSBE型有SM浸润。BEA的发生与BE的长度、是否伴肠化、是否伴异形增生相关。

浅表BEA的白光内镜分型:a.EGJ息肉型 b.三角SSBE型 c.贲门糜烂型

BEA在EGJ的分布:70%(深灰色点)位于前壁或右侧壁,0-3点方向最多
4.BE伴异形增生及早期BEA的内镜筛查:对于活检,虽然各个指南均建议BE“每间隔2cm四壁分别取活检1块”以诊断肠化、异型增生、癌变,但实际操作存在困难。鉴于BEA的NBI放大内镜诊断同胃黏膜VS理论,因此这里不谈NBI放大。临床实践中联合色素的高清内镜筛查出可疑病灶+精准的靶向活检可能具有更高的成本效益,靛胭脂作为对比法、亚甲蓝作为对比吸收法在BE相关诊断中均有应用。醋酸(AA)通过白化效果突显表面微结构并判定是否规则,同时联合白化持续时间来筛查出可疑病灶,在高清内镜下这个策略似乎在操作性和成本2方面均有优势(仅个人看法)。伴异型增生BE或BEA的醋酸染色特征:a.不规则表面微结构;b.血管增多或不规则血管;c.白化早褪(癌白化持续时间中值23 sec,HGD 53sec,BE 311sec)。

Guelrud等人将Barrett粘膜的表面模式分为4类:A.I型-圆形pit;B.II型-网状(圆形或椭圆形pit);C.III型-绒毛状(细绒毛状外观t);IV型-脊状(厚绒毛,具有卷曲的脑状外观)。I型通常对应组织学的胃底腺/贲门腺型,II-IV型对应肠化
最后编辑于 2024-04-14 · 浏览 1.8 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