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患者难治性贫血1例
病史摘要:患者男,51岁,因“血糖升高9年,肾功能异常3年,双下肢水肿2周”于2020年9月21日入院。
症状体征:近2周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水肿,并伴有静息状态下心慌、胸闷、气促等不适。
诊断方法:通过体格检查、肾功能检查、血常规检查等相关检查结合患者病史确认为肾性贫血。
治疗方法:前期使用大剂量红细胞生成刺激剂(ESAs)纠正贫血,效果不佳,后联合使用罗沙司他,患者血红蛋白稳步上升,贫血改善后停用罗沙司他,单用ESAs。
临床转归:相对铁缺乏状态得到改善,贫血得到纠正,血红蛋白水平稳定达标。
肾性贫血是指各种肾脏疾病导致红细胞生成素(EPO)绝对或相对生成不足,及尿毒症毒素影响红细胞生成及其寿命而发生的贫血。随着肾功能损害的进展,贫血发生率逐渐增加,慢性肾脏病(CKD)3期就已达到51.1%,CKD5期可高达90.2%。贫血影响肾脏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肾脏疾病进展、终末期肾病、心血管事件及死亡的风险。报道1例血液透析的难治性贫血患者,现分析并探讨本病例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以期为临床提供更多病例参考。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患者男,51岁,因“血糖升高9年,肾功能异常3年,双下肢水肿2周”于2020年9月21日入院。患者9年前因双下肢乏力等不适,在我院门诊查空腹及餐后血糖均较高(具体不详),当时无明显口干、多饮、多尿、体重减轻等不适,诊断为“2型糖尿病”,给予西格列汀片(100 mg/次,口服,1次/d)降糖治疗,平时未良好监测血糖情况。7年前曾在我院门诊查血糖较高(具体不详),给予“三短一长(甘精胰岛素8~10 U/睡前+门冬胰岛素10~15 U/次,3次/d)”控制血糖,平时偶测餐后血糖在8~9 mmol/L。近2年自行调整为甘精胰岛素20~25 U/睡前皮下注射,未良好监测血糖情况。3年前因右手肢端麻木、活动略受限,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诊断为“脑梗死”(具体治疗不详),住院期间查肾功肌酐稍高(具体不详),其后未再监测肾功肌酐。5个月前因心慌、胸闷、气促等不适,在我院心血管科住院,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梗死”,住院期间查肾功肌酐300 μmol/L,住院期间行冠脉造影检查后,并行血液透析治疗1次,术后复查肾功肌酐300 μmol/L左右(具体值不详),出院后未再复查肾功肌酐情况。近2周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水肿,并伴有静息状态下心慌、胸闷、气促等不适。10 d前在我院门诊查肾功能:肌酐604 μmol/L,胱抑素C3.932 mg/L,尿酸496 μmol/L;葡萄糖7.51 mmol/L;电解质:钾5.45 mmol/L,氯109.8 mmol/L,估算肾小球滤过率8.56 ml/(min·1.73m2),建议住院治疗,患者因睡眠好转后,自感上述症状较前减轻,未住院。3 d前在我院门诊复查血常规:白细胞9.16×109/L,红细胞计数3.09×1012/L,血红蛋白92 g/L,给予5%碳酸氢钠注射液150 ml静滴,50%葡萄糖20 ml+葡萄糖酸钙1 g静推等治疗2天,为进一步治疗,门诊以“2型糖尿病、糖尿病肾病、CKD5期”收住入院。
自发病以来,患者无发热,无咳嗽、咳痰,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无关节痛,无口腔溃疡、光过敏、脱发等不适,大便正常,小便伴泡沫尿,近期体重未见明显改变。患者既往高血压病史15年,最高达150/100 mmHg(1 mmHg=0.133 kPa),1年前曾口服“替米沙坦片、硝苯地平控释片”降压,5个月前调整为“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 mg/次,2次/d)”降压,平时偶测血压在120/70 mmHg左右。既往有冠心病史2年余,2年前因突发胸痛,在我院心血管科住院,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并置入心脏支架1枚,长期口服多种药物(具体不详);5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慌、胸闷、气促等不适,再次于我院心血管科住院,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再次置入心脏支架1枚,出院后长期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0.1 g/次,1次/d)、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次,1次/d)、替格瑞诺片(90 mg/次,2次/d)、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63.25 mg/次,1次/d)、依折麦布片(10 mg/次,1次/d)、贝前列素钠片(20 μg/次,2次/d)。
否认肝炎、结核、疟疾病史,否认精神病史,无外伤、输血史,有青霉素过敏。患者久居本地,无疫区、疫情、疫水接触史,无牧区、矿山、高氟区、低碘区居住史,无化学性物质、放射性物质、有毒物质接触史,有吸烟史,约30余年,平均20~30支/d,3年前戒烟,无饮酒史,无冶游史。长期睡眠差。患者结婚年龄不详,育有2子。家族中父亲已故,死亡原因不详,母亲健在,母亲、哥哥均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史,家族中无其他相关疾病记载,无传染病及遗传病等病史。
二、检查
1.体格检查:体温36.5 ℃,脉搏71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51/90 mmHg,身高:180 cm,体重:112.5 kg。全身皮肤无黄染,无皮下出血,皮下无水肿。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胸骨无压痛,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及胸膜摩擦音。腹部平软,无压痛、反跳痛及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
2.实验室检查:
(1)临床实验室检查:尿素37.58 mmol/L,肌酐791 μmol/L,二氧化碳结合率13.3 mmol/L;白蛋白33.3 g/L;尿蛋白(+++);血红蛋白92 g/L,红细胞压积26.7%,红细胞3.09×1012/L;铁蛋白129.00 ng/ml;甲状旁腺激素395.5 pg/ml;糖化血红蛋白6.3%。
(2)影像学检查:①肾脏超声:双肾实质光点稍增多增强,左肾囊肿;②胸部CT:双肺未见活动性病变,纵隔未见肿大淋巴结。心包局部肥厚;③腹部CT:a.腹腔、盆腔积液,b.双肾萎缩并多发囊肿,左肾多发小结石;④心动超声:左室壁阶段性运动异常(下壁),室间隔基底段增厚,双房大伴二、三尖瓣少量反流,升主动脉增宽,心房颤动。
三、诊断
结合临床诊断为:(1)2型糖尿病;(2)2型糖尿病肾病;(3)CKD5期;(4)肾性贫血;(5)肾性骨矿物质代谢紊乱;(6)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7)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非增殖期中度);(8)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9)不稳定型心绞痛;(10)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状态;(11)心律失常;(12)阵发性心房纤颤;(13)阵发性心房扑动;(14)心功能3级(NYHA分级);(15)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16)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
四、治疗
针对维持性血液透析实行医护患一体化管理模式,医护小组分析病情,制订治疗方案,后续跟进执行情况。患者基础疾病多,自我管理意识不佳,体重大,用药面临挑战。入组时患者诉严重乏力、睡眠差、情绪消极,复查血红蛋白78 g/L,红细胞计数2.72×1012/L,红细胞压积23.5%,白细胞11.57×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3.2%,C反应蛋白<10.0 mg/L,超敏C-反应蛋白7.65 mg/L,肌酐618 μmol/L,尿素23.64 mmol/L,白蛋白34.8 g/L,磷1.85 mmol/L,钙2.09 mmol/L,考虑患者存在重度贫血,低白蛋白血症,慢性肾脏病矿物质和骨代谢异常。治疗方案:原发病控制:控糖、降压、减体重;CKD治疗:透析、纠正贫血、纠正CKD矿物质和骨代谢异常。
贫血原因分析:1.铁蛋白129 ng/ml,存在营养不良性贫血;2.腹部CT未见脾大,胆红素等指标阴性,暂不存在溶血性贫血;3.无肝病或肿瘤病史,无活动性出血表现,暂可排除出血性贫血;4.白细胞、血小板数量无明显异常,暂不考虑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肾性贫血的诊断基本明确。
是否存在加重肾性贫血的因素:1.甲状旁腺激素395.5 pg/ml,ECT未见异常,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诊断不成立;2.超敏C-反应蛋白7.65 mg/L,存在微炎症状态;3.白蛋白34.8 g/L,存在营养不良,根据肝功能和上腹部CT,无肝脏合成不足,考虑丢失和摄入不足;4.测Kt/V 0.8,存在透析不充分。
纠正贫血治疗方案:1.充分透析:1周3次,每个月1次血滤和灌流,使用高通大面积透析器;2.促红素10000 U/周,静脉补铁100 mg,连用10支;3.复方α酮酸2.52 g,3次/d。
治疗效果:给予1000 mg蔗糖铁,铁蛋白上升至444 ng/ml,改为口服补铁,治疗初期铁蛋白变化:铁蛋白129 ng/ml(2020年9月),239 ng/ml(10月10日),444 ng/ml(2021年1月28日);白蛋白逐渐上升:34.8 g/L(2020年9月),36.5 g/L(2020年10月10日),37.1 g/L(2021年1月28日)。ESAs 1万单位每周起始,血红蛋白仅79 g/L(2020年9月25日),遂增加至2万单位每周,血红蛋白78 g/L(2020年10月10日),治疗3个月后改善不佳,考虑患者体重较大,铁蛋白已不足,可能存在剂量不足的情况,遂将ESAs增加至3万单位每周,血红蛋白90 g/L(2021年1月28日),半个月后复查血红蛋白76 g/L(2021年2月11日),未见明显上升。患者存在冠心病,大剂量促红素存在加重心血管疾病风险。
回顾指标发现:超敏C-反应蛋白一直处在升高状态,存在微炎症状态:7.65 mg/L(2020年9月),6.35 mg/L(2020年10月10日),6.62 mg/L(2021年1月28日)。针对患者使用促红素后,贫血改善不明显,医护小组进行组内讨论,使用鱼骨图进行了分析(图1),从透析、医师、政策、护理及患者5个方面入手,排除了抗凝不充分导致凝血、透析管路失血、透析充分性、透析模式、医生用药不规范、导致贫血并发症处理不及时,医保报销政策不一致,护理透析回血不充分、健康宣教力度不够及患者依从性差等因素,最终考虑患者可能促红素反应低下。
图1 肾性贫血根因分析

根据肾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共识(2018修订版),皮下注射EPO达到300 U/kg,每周(20000 U每周)或静脉注射EPO达到500 U/kg,每周(30000 U每周)时,血红蛋白仍不能达到或维持靶目标,称为ESAs低反应性。常见的原因有铁缺乏、感染、微炎症,其他原因包括透析不充分、严重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慢性失血、溶血、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实体或血液系统恶性肿瘤、骨髓增生不良综合征、血红蛋白病、铝中毒、甲状腺功能减退、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红细胞生成素抗体介导的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复查相关检查,结果提示,铁蛋白444.00 ng/ml,降钙素原0.175 ng/ml,C-反应蛋白<10 mg/L,超敏C-反应蛋白5.35 mg/L,甲状旁腺激素287.4 pg/ml,Kt/V 0.9。铁状态检查提示,铁储存充足,存在铁利用障碍,且存在微炎症状态、透析不充分,考虑该患者存在ESAs低反应。治疗方案调整:增加罗沙司他120 mg,tiw,促红素减量为10 000 U,qw,口服多糖铁复合物300 mg/d;透析方案:原方案基础上将血流上调至300 ml/min,HD 3次/周,HDF 2次/月,HP 1次/月。
药物联用后,患者血红蛋白由76 g/L上升至100 g/L,遂罗沙司他减至100 mg每周3次,1.5个月后复查血红蛋白未上升,又加至120 mg,每周3次,血红蛋白逐步升高至114 g/L(见表1),与此同时,铁蛋白由444 ng/ml逐步下降(见表2),超敏C-反应蛋白下降并维持在正常范围内(见表3)。随着血红蛋白逐步达标,患者乏力、情绪低落的症状明显改善。随后,患者遗失罗沙司他,并坚决拒绝重新购买,在密切监测血红蛋白的情况下,单用促红素10 000 U,每周1次,监测血红蛋白虽有轻度下降,但波动在108~117 g/L(见表1),与此同时,铁蛋白持续下降至161 ng/ml,遂给予静脉补铁(见表2),超敏C-反应蛋白也维持在正常范围(见表3),复查转铁蛋白饱和度达到38.4%。
表1 治疗中期及后期血红蛋白变化趋势

表2 治疗中期及后期铁蛋白变化趋势

表3 治疗中期及后期超敏C-反应蛋白变化趋势

五、治疗结果、随访与转归
相对铁缺乏状态得到改善,贫血得到纠正,血红蛋白水平稳定达标。
讨论
目前肾性贫血治疗涉及ESAs、铁、营养状态以及透析充分性等多方面,其中应用ESAs补充EPO,或者通过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HIF-PHI)调控内源性EPO为肾性贫血治疗的关键。根据各大指南及共识,ESAs和HIF-PHI是目前纠正肾性贫血的主要用药,二者各有优劣。从目前发表的文章来看,ESAs可以升高血红蛋白,降低铁调素,但同时具有高血压、心血管事件、通路血栓及肿瘤的风险;而HIF-PHI升高血红蛋白的同时可改善铁利用,且不受慢性炎症的影响,然而是否会增加肿瘤、糖网进展、肺动脉高压、多囊肾囊肿促生长、机体EPO合成耗竭等这些远期不良事件的风险,仍需长期研究论证。
本文报道了1例CKD5期并发肾性贫血的病例,患者基础疾病多,体重极大,大剂量ESAs纠正贫血效果不佳,考虑存在ESAs低反应,联合使用罗沙司他后,患者血红蛋白稳步上升,贫血改善后停用罗沙司他,单用ESAs可维持血红蛋白水平稳定达标。通过该病例带来思考,HIF-PHI是否可短时间联合使用,是否可利用HIF-PHI改善ESAs低反应性,联合用药时二者剂量是否需要调整?
二者药物作用机制不同,促红素外源性补充EPO,作用于EPO受体,刺激骨髓红系造血。而HIF-PHI,激活低氧诱导因子(HIF)通路,刺激内源性EPO生成,上调EPO受体,改善铁吸收及铁利用。从机制上看二者联用并无绝对矛盾。一项针对血液透析患者的大型国际研究利用DOPPS数据研究ESAs抵抗指数的变化,结果发现,血红蛋白对ESAs反应的敏感性经常发生变化,提示ESAs低反应性是暂时的。前期临床研究发现,罗沙司他可以改善C-反应蛋白水平,长期使用可显著改善微炎症状态。这也提示可以通过HIF稳定剂改善因微炎症、铁利用障碍而导致的ESAs低反应性。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使用维持剂量的EPO加上推荐剂量60%的罗沙司他明显改善了血红蛋白。此外,去年KI上的文章也指出,多种治疗方法的结合和肾性贫血的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发展也是目前CKD贫血管理的重要研究领域。在本病例的治疗中,短时间联用促红素和HIF稳定剂,改善相对铁缺乏状态,上调EPO受体,改善了ESAs低反应,最终达到纠正贫血的目的。
类似本病例这种难以纠正的贫血在血液透析患者中并不少见,从全国数据看,血液透析患者血红蛋白达标占比仅37.7%,因此,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连续2年都将肾病质量持续改进的重点均为提高血红蛋白达标率。
最后编辑于 2024-04-05 · 浏览 1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