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院普外科医生如何利用好“阑尾炎”患者不断提升诊疗及手术技术水平?



回想自己本科毕业后已将近18个年头(2006.06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除了毕业后轮转一年、读研三年、代职一年、教书半年、下乡以及到下极医院帮助工作将近半年外,其余时间都在从事普通外科工作,算起来将近12年了,这些年来,跟我打交道最多的疾病就是阑尾炎了。
阑尾炎,顾名思义,就是阑尾发炎了,有急性炎症,也有慢性炎症,临床上见得最多的就是急性阑尾炎了,犹记得,刚到普通外科时,只要科室有急性阑尾炎的病人住进来,整个人都开始兴奋起来,因为有手术做了,那时候对手术有种莫名的兴奋,但是无奈自己的悟性很差,跟着上了多台手术后仍然对许多问题充满了疑问:阑尾残端为什么要用“三柱香“(碘酊、酒精、生理盐水)涂擦?阑尾残端为什么一定要包埋?如何预防及早期识别阑尾术后切口感染?........
带着这些疑问,我看了很多不同的外科书籍,其中对我印象最深的一本是《实用外科小手术学》,在我看来,书上的很多手术其实都不算是小手术,对于急性阑尾炎症状、体征的描写、手术的关键步骤等都有详细的记录,我反复推敲,反复琢磨,直到自己慢慢学会主刀进行阑尾炎手术,每次手术前都会把阑尾切除的经过再回顾一遍。我已经不记得自己主刀的第一台阑尾切除手术了,但是我能很清晰的记得,那些年误诊过的急性阑尾炎。
那时候,诊断急性阑尾炎主要靠的是医生的临床经验,主观性很强,诊断主要依靠两个证据:一是转移性右下腹疼痛(有的书上不同意这种描述,建议改为转移性腹痛);二是右下腹或脐下固定性压痛,伴或不伴反跳痛。如果患者的白细胞升高、甚至有发热等表现,阑尾炎的几率就会大很多,但是在那个做B超主要为了辨别是否有胆结石及尿路结石的年代,不到打开肚子是不能确诊急性阑尾炎的。
一个大约五六岁的小男孩,因腹痛怀疑急性阑尾炎收治入院,体征为右下腹固定性压痛,但并不剧烈,白细胞轻度升高(大约一万二),老总看过后指示:如果家属愿意,可以手术治疗。给年纪这么小的男孩做手术,对我来说是首次,打开肚子后还没找到阑尾,常规的把手指伸入右下腹探查,在回盲部的地方,摸到肠管内大量条索状的会蠕动的东西:蛔虫。我的大脑里立马闪现出来这两个字,在常规的将阑尾切除后,告诉患儿家属,小孩应该是患了蛔虫症,需要驱虫治疗。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疑似阑尾炎的患者被推进了手术室,结果术中见到的阑尾根本不像发炎的样子,那时候的老医生悄悄告诉我们,如果阑尾炎症不重,多用钳子夹一夹,多揉搓揉搓,炎症就出来了。现在回过头来看,很多不必手术的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误诊也一个接一个:腹型过敏性紫癜、炎症性肠病、肠系膜淋巴结炎、肠结核、上消化道穿孔、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肠脂垂炎...........等,甚至我科有一个腹主动脉瘤的病号被误诊为急性阑尾炎,好在动脉瘤没有破裂……那真是个误诊率极高的年代。
慢慢的,随着个人实践的不断增加,理论知识储备的增长,资讯日益发达,很多理念在悄悄地发生变化。毕业五年后我再次进入第三军医大学攻读外科学研究生,虽然名义上是专硕,但其实并没有在临床上干多久,去泌尿外科待了两月、肝胆两月,普外反而只待了1个月就被导师撵出来做实验了,他告诉我说科室不缺临床医生,不需要我干临床(很任性、完全忽视学生的需求,也不顾专硕的培养方案)。在这有限的一个月里,我值了两次班,白天主要是跟着甲乳、血管的老师做乳腺和甲状腺、大隐静脉,晚上跟着老总做阑尾穿孔、胃穿孔、肿瘤梗阻等手术。在工作之余,我喜欢看书,阅读各种文献,也在丁香园翻译板块受领任务翻译外文资讯,文章被采纳后会得到一些叮当奖励(跑题了)。正是这段时间的理论学习,让我不断地认识到原来做胃肠道手术后并不是一定要留置胃管的,阑尾的残端不是一定要包埋的,梗阻的结肠癌也是可以做一期吻合的...........
研究生毕业后,实践能力没有增长多少,理论水平倒是提高了不少,但是关于急性阑尾炎的诊疗问题还是困扰着我:术前诊断准确性还不够高以及如何开展腔镜下的阑尾切除术。
一开始做腔镜下的阑尾切除,是在做胆囊手术的病人身上实现的,那时候自己还不能独立主刀做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但是对于一个做了多年开放阑尾切除术的我来说,自信心是满满的,翻看了不少书籍,心中对每一个手术步骤都反复演练,就这样,凭着一股热血和执着,在背着老主任的情况下(胆囊已切下,上级医师已离开),独自开展了两例腔镜下的阑尾切除,阑尾残端是用生物夹夹闭的,所幸两例患者均恢复良好。那时候自己还是一线医生,只能凭机遇和运气去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因为老主任对腔镜下的阑尾切除是不屑一顾的,认为没有优势:三个切口的长度加起来比一个单纯的麦氏切口大。但是作为我来说完全不是这样认为的:第一,我可以探查整个腹腔的情况,尤其是在阑尾炎不是很明显的情况下,有利于找出真正的病因来,第二,可以提高腹腔镜下的手术操作技术水平,为开展难度更高的手术打下基础,比如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当然,那时候做的腔镜下阑尾切除术,依然会用电刀去烧灼阑尾残端,破坏阑尾粘膜层,模拟开放手术的”三柱香“。
老主任退休后,我开始负责科室日常工作,阑尾炎这个我心中的疙瘩逐渐变成了一块心病。我自个儿不断加强自身理论学习,特地买了X光片读片、CT、MRI的理论书籍来自学。勤能补拙,我学会了如何看阑尾在CT上的表现,于是要求科室医生所有怀疑阑尾炎的病人必须做下腹部CT平扫,如果条件允许,那就加做一个三维重建,利用业务学习时间带领大家一起读片。慢慢的,我们对阑尾炎的诊断准确率大大提高了。手术方式也由过去的开放为主逐步过渡到腔镜为主,除了夜间腹腔镜手术器械没有消毒等原因外,都采用腔镜完成,此时阑尾残端的处理也逐渐过渡到了使用丝线结扎处理,那时候不会腔镜下打结,于是利用“大医直播”课程参与了台湾的腔镜在线课程学习,慢慢练习,慢慢熟练,逐渐掌握了镜下打结的技巧和要领,只是因为应用得少,所以并不是很熟练,但腔镜手术率已经在90%以上了,初期的LA都由我主刀,慢慢的,教会手下的个别医生,再逐渐教会其他的高年资医生,就这样,我们的阑尾手术做到了例行性的腹腔镜下切除。而我也在继续探索,期待掌握更多的方法。
为了提高手术速度,避免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我又掌握了腔镜下的直线切割吻合器的使用,这东西还是其他兄弟科室引进的,这为我以后做腹腔镜下的结直肠癌根治、输尿管囊肿切除、肾脏切除等手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再后来,我意识到这样用腔镜下的直线切割闭合器也不行,尤其是一些小孩,包括一些成人,他们在以后的人生中可能需要行磁共振检查,如果体内有金属,成像是看不清的,于是我又退回到了采用丝线根部打结这一传统方法了,只不过此时的我已经可以熟练的使用腔镜器械打结了,但是遇到阑尾残端结扎不可靠的怎么办呢?那还是得将残端包埋起来才更保险吧。
于是我又利用腔镜下阑尾切除的机会,不断练习腔镜下的缝合包埋打结,这里面的技巧很多:夹针、转针、打结、拉线等,一开始收线打结后线结就脱了,于是左手将线结提起后右手上血管夹将线两端夹在一起,这个结就算完了,经过不断练习,慢慢也熟练掌握了腔镜下的缝合技巧,这些技巧让我不断提升综合技术水平,让我在腔镜下的胆总管手术中也能灵活运用。
阑尾炎的术前诊断准确率提高了,腹腔镜下的阑尾切除术也常规开展了,也能熟练掌握各种阑尾残端的处理技巧了,但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阑尾,我仍然会认真总结思考,术后不断在脑海里复盘,我曾经对自己说:我不会做高大上的手术,但至少得把普通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做好。而正是阑尾这样的疾病,给我提供了很好的实践机会,让我不断地实践、思考、进步、再实践。
回想这些年的医学生涯,除了实际工作中的老领导、上级医师等提供的帮助外,就是书本上的获益最多,《Schein外科急腹症》是一本很棒的书,《21世纪外科医师锻造之路》也不错,《住院医生日记1.2》、《普通外科术中会诊100例》等都让我获益良多,还有许多在网上写下个人心得体会的老师们也深深影响了我,其中在咱丁香园里下载的多篇帖子是一个叫“外科之路”的老师,他的个人心得、感受、手术技巧等都让我受益匪浅。
以上纯属个人经验,目的是想告诉年轻的尤其是一些才从事普通外科不久的、身在基层医院的外科医生们,要善于利用身边的病源,从小病看起、做起,不断丰富自身的理论水平,不怕苦和累,积极投身实践,不断提高自身临床技术水平,还要学会总结思考,反思自身不足和需要改进之处,不要人云亦云,还学会独立思考,永远保持对他人、对技术的敬畏之心,谨言慎行,不断进步。
个人愚见,不妥之处,不吝赐教。
最后编辑于 2024-04-04 · 浏览 1.4 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