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苯三酚能用盐配吗?3大"药"点你要知道
来源:医学界消化肝病频道
间苯三酚为一种新型的解痉镇痛药,能够直接作用于机体泌尿生殖道、胃肠道平滑肌上,用于该系统所引起的急性痉挛性疼痛治疗,与其他的解痉药如消旋山莨胆碱等相比,其不具有抗胆碱作用,其副作用较少,因此在临床上使用非常广泛。
但是,在溶媒选择上有一定的争议,说明书推荐的溶媒为5%葡萄糖注射液或10%葡萄糖注射液,并未提及是否可以使用其他溶媒如0.9%氯化钠注射液作为溶媒,而且目前间苯三酚的不良反应较多,临床上如何应对呢?接下来进行逐一分析。
间苯三酚能否可以使用0.9%氯化钠注射液作为溶媒
从pH角度[1]来看,间苯三酚为白色或类白色粉末,其机构含有酚羟基,其1%混合溶液(乙醇和水)的pH为4-6,呈酸性。
从酸碱配伍角度来看,相对偏中性的0.9%氯化钠注射液(pH4.5-7)而言,偏酸性的5%和10%葡萄糖注射液(pH3.2-5.5)似乎更为合适。但间苯三酚和0.9%氯化钠注射液pH相差小,从理论来说,使用0.9%氯化钠注射液作为间苯三酚的溶媒亦没有问题。
有配伍研究[2]表明:间苯三酚分别将 5%GS、10%GS、0.9%NS 与间苯三酚配伍并在室温下放置 0、3、6 h, 结果 3 种配伍液在室温下放置 6 h后的 pH 值变化均集中在 0.05~0.12 范围内, 且 3 种配伍液始终澄清无混浊,无明显的可见异物出现。
另一配伍稳定性实验表明[3],注射用间苯三酚与5种临床常用输液溶媒(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复方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6h内外观、pH、含量均无明显变化,不溶性微粒数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版[4]规定。注射用间苯三酚与此5种输液配伍6h内均稳定,可以配伍使用,这为注射用间苯三酚在临床上合理使用提供了用药依据。
综上所述:从药学角度分析,间苯三酚可以使用0.9%氯化钠注射液作为配伍溶媒。但是属于超说明书用药,因此需完善相应的超说明书用药程序并在医院备案后方可使用,以规避用药风险。
间苯三酚不良反应多,如何应对?
患者[5]:女,37岁。因酒后上腹部不适3h到医院就诊。无药物及其他过敏史。诊断为急性胃黏膜损伤。于当日9时在急诊输液室输液,首先输注5%葡萄糖注射液250ml加入
间苯三酚注射液80mg。当滴注约20min时,患者自觉面部皮肤瘙痒,继而出现全身皮肤瘙痒,并伴胸闷憋气等症状。
查体:T 36.4℃,P88次/分,R24次/min,BP 80/50mmHg。面部、颈部及前胸皮肤有散在的大小不等的扁平状丘疹,诊断为过敏性休克。立即停用间苯三酚,更换奥美拉唑组液体,吸氧、保暖,予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0.5mg肌肉注射;生理盐水10ml+地塞米松10mg静脉注射;25%葡萄糖溶液10ml+10%葡萄糖酸钙10 ml静脉注射。20 min后患者症状缓解,BP 100/60mmHg,1h后患者上述症状全部消失。
间苯三酚注射液[6]目前在临床上出现的不良反应比较多,如皮肤损害(如荨麻疹、红斑等)、全身性损害(寒战、发热、面色苍白等)、胃肠道系统损害(恶心、呕吐腹痛等)、呼吸系统损害(头晕、头痛、抽搐等)、神经系统损害(头晕、头痛、麻木等)、心血管系统损害(心悸、血压升高等)及过敏性休克等。
因此临床在使用间苯三酚时需高度关注其过敏反应的发生。用药前应仔细询问患者用药史和过敏史,用药过程中注意观察,一旦出现皮疹、瘙痒、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症状和体征,应马上停药并及时治疗。
其他注意事项[6]
1.间苯三酚注射液不能与安乃近在同一注射针筒混合使用,因可引起血栓性静脉炎。
2. 间苯三酚注射液长期低温(10℃以下)存放可能析出结晶, 建议不宜长期置于低温(10℃以下)。若出现结晶,使用前可微温(40-50℃)溶解, 待结晶溶解后, 冷至 37℃ ,仍可使用。
3.因间苯三酚有致痉挛作用,应避免与吗啡及其衍生物(如芬太尼、舒芬太尼等)合用。
参考文献 共6篇
[1] 新编药物学 第18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最后编辑于 2024-03-31 · 浏览 6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