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喉学习笔记/中耳解剖1

《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二版》
1.中耳(middle ear)介于外耳与内耳之间,是位于颓骨中的不规则含气腔和通道,
2.包括鼓室、咽鼓管、鼓窦及乳突4部分。
3.中耳的主要功能为将外界的声音传递到内耳,如果中耳发生病变而引起传音功能障碍,则出现传导性聋。(中耳传音)
4.鼓室(symapanie cavity)是颞骨内最大的不规则含气腔,由颞骨岩部、鳞部、鼓部及鼓膜围绕形成。
5.鼓室外侧借鼓膜与外耳道相隔,内侧借鼓岬、前庭窗、蜗窗与内耳相邻,向前借咽鼓管与鼻咽部相通,向后借鼓窦入口与鼓窦及乳突气房相通。
6.鼓室内含有听骨、肌肉、韧带和神经。
7.腔内有黏膜覆盖,向前与咽鼓管黏膜相连,向后与鼓窦黏膜相连。
8.位于鼓膜、鼓岬和听⻣表面的黏膜为无纤毛的 扁平上皮,其他部分为纤毛柱状上皮 。
9.以鼓膜紧张部的上下边缘为界,将鼓室分为3部:
①上鼓室(epiympanum),也称鼓室上隐窝(attic),为位于鼓膜紧张部上缘平面以上的鼓室腔;
②中鼓室(mesotympanum),位于鼓膜紧张部上、下缘之间,即鼓膜与鼓室内壁之间的鼓室腔;
③下鼓室(bypotym-panum)位于鼓膜紧张部下缘平面以下,下达鼓室底。
10.鼓室的上下径约 15mm,前后径约 13mm;
内外径在上鼓室约6mm,下鼓室约4mm,中鼓室于鼓膜脐部与鼓岬之间的距离为最短,仅约2mm。
当施行鼓膜切开术时,刀尖不宜进人效室过深,以免损伤鼓岬或皷室内侧壁共他重要组织。
11.鼓室容积约 1-2ml。
12.临床上将鼓室在鼓膜紧张部后缘以后的部分称为后鼓室(posterior tympamum)。
最后编辑于 2024-03-30 · 浏览 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