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我国城乡高中一、二年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状况的调查研究

发布于 2024-03-23 · 浏览 1366 · 来自 Android · IP 河北河北
这个帖子发布于 1 年零 57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在读高中生体质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目前高中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的达标优秀率不理想,我国幅员辽阔,人口分布差异较为明显,不同区域、性别高中生体质健康水平存在差异,目前有关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了不同省、市较小区域内的高中生体质健康现状且研究成果数量不多,其中多中心大样本量的研究成果甚少,且仅有的1项全国回顾性研究成果提示了我国汉族13~18岁中学生体质健康的达标与优秀率,但并未统计各个体质健康测试项目的成绩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其时效性也不能代表近年来的变化趋势[1]。

对于即将进入大学学习的高中生而言,体质健康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指标,有意识地培养并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与健康意识,将有助于高中生体质与身心健康的提升[2]。与此同时,我国高中生人群存在身体活动不积极,高中生的身体力量与心肺耐力水平下降、近视率持续增加等已经成为普遍影响高中生体质健康的主要问题[3-7],而体质健康水平与睡眠障碍以及抑郁症的发生也存在一定的关联[8],值得注意的是中学生人群中年龄较大的高中生,其体育锻炼的积极意义与兴趣并没有改变[9-10],反而由于线上视频教学的普及,出现了静坐时间较长的趋势,这不利于青少年体质与眼健康,对高中生健康状况会产生长远的影响[11]。

目前,我国中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与优秀率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12]中设定的主要目标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各地区需要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学生体育锻炼,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十四五”期间对于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有关高中生体质健康主要目标是很重要的时期,目前我国高中生体质健康水平亟待全面调查研究,这是实现主要目标的前提基础。本研究对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七大地区(华东、华南、华北、华中、西北、西南、东北)城乡不同分布的在读高中一、二年级学生,进行大样本量的体质健康测试成绩水平的调查分析,可以为提升高中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提供有价值的实证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于2019年1—3月在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七大地区[13-14]高中学校按照市区县与乡镇村进行分层抽样,然后随机整群分别选取市区县高中学校和乡镇村高中学校各1所,共62所学校42 523名在读的高一、高二年级学生(年龄为14~18周岁,身体健康,能够完成体质健康测试者)进行调研,同时收集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成绩数据。其中抽样学校的地理行政分布情况:东北地区6所、西北地区10所、西南地区10所、华东地区14所、华南地区6所、华北地区10所、华中地区6所。本研究遵照南京体育学院人体实验伦理委员会章程,通过并取得伦理审查批件(RT-2021-05),参加匿名调查且被收集体质健康数据成绩的高中生均知情同意。

1.2 调查方法

1.2.1 体质健康测试与测量标准:各地62所学校依据“教育部关于印发《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15]的通知(教体艺〔2014〕5号、2020年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工作指导手册)”进行体质健康测试与成绩数据统计[16-17]。

1.2.2 体质健康测量项目:(1)先测量身高与体质量,计算BMI=体质量/身高2(kg/m2);(2)肺活量(mL);(3)50 m跑(s);(4)立定跳远(cm);(5)坐位体前屈(次/min);(6)女生1 min仰卧起坐(次);(7)女生800 m跑(min);(8)男生引体向上(次);(9)男生1 000 m跑(min)。

其中,BMI反映身体发育水平,肺活量反映身体功能,坐位体前屈反映躯体柔韧度,引体向上、50 m跑、立定跳远反映上下肢爆发力量水平,1 min仰卧起坐反映躯体核心力量水平,800 m跑、1 000 m跑反映心肺耐力水平(50 m跑、800 m跑、1 000 m跑的测试成绩统计值的是“用时”,反映下肢爆发力量和心肺耐力水平时,以用时短为优)。

1.3 质量控制

各地区62所调研高中学校的体育教师为本研究中现场体质健康测量项目的执行者,且均经严格培训,符合质控措施的规范与要求。各高中学校的体育教师负责所在学校高中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的收集并建立原始数据库。严格执行双录入核对程序,并按照排除标准,严谨地剔除存在明显极值学生测试成绩资料。

1.4 统计学方法

原始研究数据导入SPSS 25.0软件包,应用Kolmogorov-Smimov(K-S)对原始连续变量数据进行正态分布检验,连续变量不服从正态分布时以M(P25,P75)表示,采用非参数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各地区间性别与城乡构成比以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设置控制变量,估算方差膨胀系数(VIF,用以计算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多重共线性的度量),分析体质健康测试成绩水平的影响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七大地区高中生的年龄、性别、城乡分布情况

42 523名高中生的中位年龄为16.0(16.0,17.0)岁;男生20 074名(47.2%)、女生22 449名(52.8%),市县区21 725名(51.1%)、镇乡村20 798名(48.9%)。高中生在七大地区的分布情况:华东地区8 015名(18.8%),华南地区3 939名(9.3%),华北地区4 083名(9.6%),华中地区4 309名(10.1%),西北地区3 856名(9.1%),西南地区12 659名(29.8%),东北地区5 662名(13.3%);七大地区高中生性别、城乡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img


2.2 高中生的体质健康测试成绩比较

2.2.1 七大地区高中男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比较:七大地区高中男生各项体质健康测试成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项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前三的地区排序如下,(1)身高:华北>东北>华中;(2)体质量:东北>华北>华中;(3)BMI:华中>东北>华北;(4)肺活量:东北>华中>华南;(5)50 m跑:华南>华中>华东;(6)立定跳远:华南>华北>西北;(7)坐位体前屈:华南>西南>华中;(8)引体向上:华南>西南>西北;(9)1 000 m跑:华南>华中>西南,见表2。

img


2.2.2 不同城乡分布高中男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比较:市县区与镇乡村高中男生的身高、体质量、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市县区高中男生的肺活量成绩高于镇乡村,50 m跑、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引体向上、1 000 m跑成绩低于镇乡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3。

img


2.2.3 七大地区高中女生的体质健康测试成绩比较:七大地区高中女生各项体质健康测试成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项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前三的地区排序如下,(1)身高:华北>东北>西北;(2)体质量:东北>华北>西北;(3)BMI:东北>华北>西北;(4)肺活量:东北>华南>华中;(5)50 m跑:华南>华中>华东;(6)立定跳远:华南>华北>华中;(7)坐位体前屈:东北>华中>华南;(8)1 min仰卧起坐:华北>华中>华东=西南;(9)800 m跑:东北>华中>华南,见表4。

img


2.2.4 不同城乡分布高中女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比较:市县区高中女生的身高、体质量、BMI成绩高于镇乡村,肺活量、50 m跑、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1 min仰卧起坐、800 m跑成绩低于镇乡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5。

img


2.3 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2.3.1 男生引体向上、1 000 m跑成绩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依据2项参与指标加分项分别设定以引体向上、1 000 m跑成绩(赋值:实测值)为因变量,以BMI、肺活量、50 m跑、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成绩(赋值:实测值)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并在校正控制变量地区(赋值:华东地区=0,华南地区=1,华北地区=1,华中地区=1,西北地区=1,西南地区=1,东北地区=1)、城乡分布(赋值:镇乡村=0,市县区=1)混杂因素的影响后,结果显示,引体向上成绩与BMI、1 000 m跑成绩呈负相关,与50 m跑、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成绩呈正相关(P<0.05);坐位体前屈的标准化回归系数β最高,为最主要的影响因素,1 000 m跑次之。1 000 m跑成绩与BMI、肺活量、引体向上成绩呈负相关,与50 m跑、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成绩呈正相关(P<0.05);引体向上的标准化回归系数β最高,为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坐位体前屈次之,见表6。

img


2.3.2 女生仰卧起坐、800 m跑成绩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依据2项参与指标加分项分别设定以1 min仰卧起坐、800 m跑成绩(赋值:实测值)为因变量,以BMI、肺活量、50 m跑、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成绩(赋值同上)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并在校正控制变量地区、城乡分布(赋值同上)混杂因素的影响后,结果显示,1 min仰卧起坐成绩与BMI、肺活量、立定跳远、800 m跑成绩呈正相关,与50 m跑、坐位体前屈成绩呈负相关(P<0.05);BMI的标准化回归系数β最高,为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坐位体前屈次之。800 m跑成绩与BMI、50 m跑、坐位体前屈成绩呈负相关,与立定跳远、1 min仰卧起坐成绩呈正相关(P<0.05);坐位体前屈的标准化回归系数β最高,且为最主要的影响因素,BMI次之,见表7。

img


3 讨论

3.1 不同城乡教育和社区环境的差异与体质健康

本研究结果显示,市县区与镇乡村高中男生的身高、体质量、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市县区高中男生的肺活量成绩高于镇乡村,50 m跑、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引体向上、1 000 m跑成绩低于镇乡村(P<0.001)。市县区高中女生的身高、体质量、BMI成绩高于镇乡村,肺活量、50 m跑、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1 min仰卧起坐、800 m跑成绩低于镇乡村(P<0.001)。

初步提示,我国市县区高中一、二年级男生的身体发育水平(身高、体质量、BMI)与镇乡村高中男生相当,但市县区高中一、二年级女生的身体发育水平(身高、体质量、BMI)高于镇乡村女生。市县区男、女生的上下肢爆发力量(引体向上、男女生50 m跑)、躯体核心力量水平(1 min仰卧起坐)、心肺耐力水平(1 000 m跑、800 m跑)均显著低于镇乡村的高中男、女生。

本研究中华东地区研究结果与之相似,这也是本研究在调查统计分析我国七大地区数据后的一个较为重要发现之一。研究也表明城乡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相比于乡村的青少年,城市学生更不容易达到体质健康的标准[18]。一项国内738 523名13~18岁中学生的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与优秀率趋势回顾性大型研究证实,13~18岁学生平均身高、体质量、BMI稳定增长,而平均肺活量和身体素质指标波动较大。总体体质健康达标优秀率波动在2%~3%,并不理想。近30年来,男生体质健康达标优秀率一直高于女生,13~15岁初中生优秀率始终高于16~18岁高中生,东部地区优秀率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东部沿海部分地区中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秀率较高,中部省份和西部省份偏低[1]。

市县区和镇乡村的高中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影响因素较多。除学生所处的地域和自身个体等因素之外,学生的健身环境与其体质健康水平存在重要的联系。研究表明,社区环境以及社区体育设施情况与居民体育活动氛围存在相关关系[19]。但我国在社区环境对于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影响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入。除了社区之外,学校和家庭也是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场所,学校体育器材和场地等可利用程度以及开放性也影响着学生体育活动参与的程度与效果。

不同城乡教育环境可能会影响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或身体活动,然而,学生的身体活动与体质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对于城市的学生来说,由于整体身体活动水平较低,校外活动以及上下学时间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此外城市学生可能也会因为城市等活动面积以及道路等影响了他们的自主性活动。相反,乡村由于道路、街道和可供活动场地等面积问题,他们有更多可以活动的空间。除此以外,在有限的校内体育课程中,适量提升高中生的体育运动强度也是值得思考,一项华东地区上海市高中生运动强度累积时间与体质健康之间关系的研究也提示出了相似的结论:即促进高中生体质健康水平,需要调整传统体育课程项目的长期运动强度不足的问题,科学提升体育锻炼的强度才能有效提升中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20],这是值得借鉴与探究实现的路径。

3.2 各地区间地理、家庭环境的差异与体质健康

我国东北、华北、华中地区高中一、二年级男生的身体发育水平高于西北、西南、华东、华南地区,但其上下肢爆发力量、躯体柔韧度、心肺耐力水平却不高。华南地区男生的上下肢爆发力量、躯体柔韧度、心肺耐力水平较高。东北、华北、西北地区高中一、二年级女生的身体发育水平高于西南、华中、华东、华南地区,华南地区女生的下肢爆发力量水平较高,而东北地区女生的躯体柔韧度、心肺耐力水平较高,但躯体核心力量水平较低。我国高中一、二年级女生体质健康测试的成绩存在广泛的地域差异,与男生南北地域差异不相同。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结果提示除身体发育水平以外,华南地区的高中一、二年级男生的体质健康各项测试成绩水平(躯体柔韧度、上下肢爆发力量水平、心肺耐力水平)的优势十分明显。造成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华南地区包含一些高原边缘地区,此外,华南地区的地貌也较为丰富(尤其是广西地区),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石山、水面6大类构成。这些自然因素可能会影响学生的有氧耐力以及有氧耐力水平。对于一些长期处于高原等环境的学生自身有氧耐力会适应性提高,因此这些学生的耐力项目成绩可能也会有一定的增长。此外,对于华南地区学生在体质健康的城乡差异情况来看,市县区和镇乡村在不同项目的优势不同。造成华南地区该现象的可能原因是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影响因素是复杂多样的,不仅受到学生所处的自然环境和自身个体等因素的影响,也可能受到周边人工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区环境和制度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对于家庭来说,家庭成员对于孩子体育的不同支持程度可能也会影响学生的体育参与,进而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家庭社会资本中父母对子女的体育锻炼关注程度越高,中学生子女的近视发生率越低,一项有关2 452名中学生的非线性回归研究发现,母亲职业地位越高、母亲受教育年限越长、父母平均每天陪伴子女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越长,对子女的体育锻炼关注程度越高,子女BMI越合理且近视的发生率越低[21]。应当提高家庭父母的认识水平,高中生的父母协同学校提升高中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有着积极的远期作用。

根据教育部通知要求,中学与大学各年级的1 000 m跑(男)、800 m跑(女)、引体向上(男)、1 min仰卧起坐(女)的各单项成绩参与指标加分(总分为100分,单项加分为10分,单项满分为20分),且50 m跑、1 000 m跑(男)、800 m跑(女)的成绩权重均为20%[15]。这充分说明了除了身体形态类指标外,心肺耐力水平(1 000 m跑、800 m跑)均是男、女生重要的基础体质健康表现。男生的引体向上成绩体现了上肢力量水平,女生的1 min仰卧起坐成绩体现了躯体核心力量水平,2项指标均是重要的基础体适能水平的体现,不但关联到高中生的毕业,而且也对其未来的生活与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据此2项重要指标,本研究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男生引体向上成绩与1 000 m跑成绩互为主要的影响因素,而BMI与引体向上和1 000 m跑成绩均呈负相关。BMI是女生1 min仰卧起坐和800 m跑成绩的最大影响因素,与800 m跑成绩呈负相关,这与女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近似,即较高BMI的高中生的心肺耐力水平并不高。但女生BMI与1 min仰卧起坐成绩呈正相关,这可能与较高BMI的女生躯体核心力量较高有关。本文初步提示BMI较低的学生心肺耐力水平较高,反之亦然。与此同时,BMI较高的男生上肢力量水平较低,BMI较高的女生躯体核心力量水平却较高。高中男生心肺耐力和上肢力量水平相互影响,且也受到躯体柔韧度的影响。高中女生心肺耐力和躯体核心力量水平受到身体发育水平和躯体柔韧度的影响。BMI是影响高中女生心肺耐力和力量水平的重要因素,但对男生的心肺耐力和上肢力量水平影响不大。西北地区最新的有关研究结论也提示了中学生体质健康有待改善的现状[22-24]。

本研究不同体质健康测试成绩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主要是为了发现体质健康测试成绩水平之间相互影响的权重大小,并为高中生体质健康测试项目成绩的整体均衡提升与发展探索出需要重视的体育锻炼项目因素。值得注意的是,高中生父母的教育学历背景与家庭经济收入,相对来说是稳定且难以变化的人口经济学因素,但是高中生的体育锻炼、体育素养因素是可以在一定时间内优化、改善并赋能提升的,且能够引起各类学校、学生家长重视的。

3.3 各地区的政策支持与体质健康

高中生的素质教育也应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而改革,并形成教育政策,缓解高中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关键在于家庭、学校和社会要转变观念,加强高中生从重测试转向重锻炼、从重结果转向重过程、从重学习成绩转向同步重视体质健康并鼓励高中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各级各类学校要督促学生重视在校的体育运动锻炼,持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锻炼活动,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并树立榜样加以鼓励[25]。进行跨理论的“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体质健康教育干预模式,对提升中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有益[26]。从这点来看,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优化也需要从不同角度开展。因此,未来需要联合学校、社区和家庭共同促进城市学生的校内外身体活动,进而为学生体质水平的提升创造更多的机会。学校应制订或实施体育等干预措施,为城市学校在读高中生创造锻炼的机会。同时,也需要增强高中生非在学校时间的活动,全面为其创造体育活动和健身(即体育设施、邻里、社区)环境。

从全国七大地区高中生体质健康测试的结果中分析有效提升学生体育锻炼的路径,并建立和制订有关规定与制度,仍亟待各类学校及相关管理部门共同思考与努力。对此有研究提出高中生可以制订体质健康达标的具体教学目标;强化“素质训练+专项训练”教学模式,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化教学,可布置课后体育作业,并关注课后反馈,运用多途径评价模式优化体质健康的综合考核[27]。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全体42 523名高中生参加的是匿名调研,尚未成年的高中生在校时间较为紧张,出于调研的知情同意与保护未成年人信息的考虑,并同时受时空与物力、人力的限制,本研究中涉及高中生的父母的学历与经济收入是可选项目,不是必须填报项目。因此没有能够全部收集42 523名高中生的父母学历教育背景与家庭年收入的信息,只有部分高中生回顾填报了其父母学历教育背景与家庭年收入的信息,因而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时没有涉及高中生一般人口学特征的相关性分析。其次,根据立项设计的要求,聚焦18周岁及以下的高中一、二年级学生,没有抽样调查高三学生,考虑到高三学生会经常出现的实际年龄超过19周岁,甚至超过20周岁的情况,本研究只是反映了高中一、二年级学生的情况,与此同时,全部学校高中生的体质健康测试项目不可能在同一天内完成,学生的年龄是依据出生年份计算的估算值,没有通过出生日期进行计算。最后,受限于时空、人力和季节的差异,各大地区的体质健康数据无法在同一个较短的时间段集中测量收集,因此,在参考本研究的相关结果时,应当注意。

4 小结与展望

综上,本文调查了我国城乡高中一、二年级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成绩水平及相关影响因素。本研究表明,我国市县区高中一、二年级男生的身体发育水平与镇乡村高中男生相当,但市县区高中一、二年级女生的身体发育水平高于镇乡村女生。市县区男、女生的上下肢爆发力量、躯体核心力量水平、心肺耐力水平均显著低于镇乡村的高中男、女生。男生的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存在明显的南北地域差异,女生体质健康测试的成绩存在广泛的地域差异。华南地区的高中一、二年级男生的体质健康多项测试成绩水平的优势十分明显。BMI是影响男、女高中生心肺耐力和力量水平的主要因素。

本文有利于在“十四五”期间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的要求[12],并为赋能高中一、二年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整体发展提供参考。多年以来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了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工作,但并未能从总体上缓解学生体质健康下降这一趋势,《“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规划也都迫切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提升中学生的体质健康的水平不断加强并高度重视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12,28]。对于尚未成年的高中生来说,他们是中华民族的未来,学校和家长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健康观,持续让高中生意识到体育锻炼对于保持个体健康和未来大学生活的重要性,帮助高中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是整个社会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

参考文献略

引用本文:景涛,戴永梅,罗健英,等. 我国城乡高中一、二年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状况的调查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24,27(18):2243-2252. DOI: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871. 

最后编辑于 2024-03-23 · 浏览 1366

回复1 点赞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