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药物使用更合理
按:
本人在岗时,临床药学重点之一:关注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本版报道 ,很有见地。整理部分要点。
2024-03020,收录,辛老师
-两会精英专刊
促进药物使用更合理
健康报,2024年3月12日(5)
提要:
1,全国政协委员,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 傅小云:
处方点评是否科学合理?对临床用药指导是否正确?
2,(全国人大代表,,张齐-提出);
提高特殊抗菌药物可及性(4 点意见);,
3,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副司长 李大川
(4 条意见中,第3 条:三医协同--医保、医疗、医药三方应更加注重体系协同。
4,声音
4,1,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 沈宁:
抗菌药物的管理,应以临床需求为导向;
加强对基层医生的培训仍然是推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关键。
不断调整优化抗菌药物管理目录;
4,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副院长 郭伟:
建议适当放宽对老年人使用抗菌药物的要求。
尽早引进原研产品用于治疗复杂的感染性疾病是大势所趋。
希望中医中药未来在治疗重症合并的感染以及耐药菌感染方面能发挥更大作用;
4,3,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院感科主任 杨帆:
行政管理部门之间需要更多协同,并注重听取专业人员意见,以保证科学决策。
专业人员要积极参与、支持管理部门决策;
4,4,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药事管理研究部主任 赵颖波:
携手更多相关领域专家,对DDD值的设定进行完善和科学化改进,并研究制定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相关指标,以满足管理和临床的需要。
4,5,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呼吸与重症医学科教授 施毅:
随着管理的深入,行政管理已经不合时宜,这时就需要科学化管理。
做好以下三点:
一是科学用好DDD(限定日剂量)值。
二是科学制订抗菌药物用药目录中的品种数。
三是做好临床综合评价。
4,6,清华大学医学院副主任、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急重症部部长 陈旭岩:
需要与时俱进强化“分层”管理,
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加强行政管理仍然是必要且有效的,要加强对基层医务人员的培训。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务人员对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学习动力不强。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增加合理用药知识权重;
4,7,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药剂科主任 周颖:
应该持续加大对感染药师的培养力度;
基层的药师,需要接受更高层次的培训。
需要合理设置药师服务费,提高药师薪酬绩效,以体现药师的劳动价值。
4,8,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药学部主任 梅清华:
目录管理是科学管理的基础,从政策层面优化抗菌药物目录管理,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医疗机构对用药目录优化的能力和动力不足,与政策优化的协同有待加强。
完善上市抗菌药物退市机制,探索设立更明确的、操作性更强的退市指标,保障上市药品的质量。
4,9,北京大学医药管理国际研究中心研究员 海沙尔江·吾守尔:
分析结果显示,在集中度方面,全国样本医疗机构基本都呈现出抗菌药物使用越来越集中的趋势。
(调研)说明我国目前临床上使用的这些抗菌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是需要被关注的。我们不仅要关注抗菌药物的使用量,还要关注目前在使用的抗菌药物的质量。
4,10,航天中心医院血液科主任 王静波:
抗真菌药,允许使用5种抗菌药物,这种限制与临床需求产生矛盾。呼吁相关部门解决品种限制问题。
靶向药物广泛应用,化疗药物不断更新,真菌感染,需要临床医生使用更多的抗菌药物来挽救患者生命。
医疗保障,很多抗菌药物只能在医院里使用才能报销费用,如果能打破这些限制,就能进一步减轻患者的就医负担。
两会精英专刊
促进药物使用更合理
健康报,2024年3月12日(5)
近年来,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常态化的背景下,如何持续优化政策、建立科学长效的抗菌药物管理机制,以进一步提升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可及性、合理性?3月10日,由健康报社主办的“两会精英汇”以“药物的合理使用:安全与可及”为主题,邀请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以及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管理者、医疗机构管理者、业内专家深入交流,建言献策。会议由武汉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林丽开、北京大学医药管理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史录文主持。
1,全国人大代表
浙江省嘉兴市第一医院内科主任 张齐
需要更多有针对性的培训
目前,《遏制微生物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22—2025年)》的实施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是临床检测及对报告的解读存在问题。什么时候送检?送检什么标本?用什么方法检测?如何解读检测结果?如果没有形成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办法、统一路径,药物的合理使用将会是“空中楼阁”,很难实现。要实现合理解读临床检测报告,对临床医生进行培训必不可少。但我国医生群体庞大,要完成大规模培训非常困难。希望将来能有全国统一的平台,以临床面临的实际问题为导向,针对不同医生群体安排相关专家分类授课。
其次,为实现药物的合理使用,很多医院都开展了抗菌药物使用处方点评,但不同医院处方点评的能力参差不齐。处方点评是否科学合理?对临床用药指导是否正确?这些问题还有待商榷,因此针对性的培训尤为重要。
此外,在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目前用DDDs(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来考核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并且用CMI值(病例组合指数)来校正,但CMI值低不代表重症患者少。因此,“国考”指标还需不断完善,以更好地促进合理用药。
2,全国政协委员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 傅小云
提高特殊抗菌药物可及性
针对目前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我有以下几个想法:
一是随着疾病谱的发展变化,临床上复杂性感染的发生率增加,对于特殊抗菌药物的需求相应增加,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多方力量携手提高特殊抗菌药物的可及性。
二是鼓励形成对于仿制药和原研药的一致性评价。集采使很多国产抗菌药物价格下降,但仿制药和原研药的临床应用效果是否一致,还需要进一步评估。
三是要根据当前感染性疾病和流行病学调查来制定相应的临床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办法。
四是针对当前NGS(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需制定相应管理办法来方便临床准确地应用抗菌药物。相关部门要与生产此类药物的公司进行谈判,降低药品价格,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3,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副司长 李大川
持续完善合理用药 管理制度和政策体系
药物合理使用一直是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的要求,也是各医院和医生追求的目标,更是每位患者及家庭期待获得的结果。由于临床感染发生概率较高,几乎所有科室都会使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管理难度很大。
近年来,我国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体系框架已经搭建完成,对管理体系、技术规范、监测体系及评价体系作了总体规划安排。我国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水平正在逐步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合理性稳步增强。从监测指标来看,参加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的2817家三级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基本符合国家要求。
抗菌药物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影响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和管理的因素很多,既与医疗机构自身能力水平有关,又受外部政策和环境变化的影响。
一是部分医院还需进一步落实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对抗菌药物管理的要求。
二是虽然临床医疗服务能力在提高,但医生在药物选择和使用能力上仍存在差距,而且医生的总量和素质还不能完全满足患者迫切的诊疗需求。同样,药师队伍的总量还远远不够,而且能力差距较大。我国人口的老龄化程度正在不断加深,老年人共病和感染情况增多,对抗菌药物管理提出了挑战。
三是“三医”协同需要进一步加强,医保、医疗、医药三方应更加注重体系协同。
四是地球变暖等环境变化,给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带来新的挑战。气温升高导致一些传染性疾病发生率升高。研究结果显示,平均温度每上升1摄氏度,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生素耐药菌株将分别增加4.2%和3.6%。
合理用药特别是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面临很多问题,需要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医务人员开阔视野,找到更好的应对办法,持续完善我国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制度和政策体系。
4,声音
4,1,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 沈宁:
我国地区之间、医疗机构间发展水平差异大,不同医疗机构有不同的功能定位,对于抗菌药物的管理,应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对于不同层级的医疗机构进行分级分层管理。实现抗菌药物合理使用需要重点关注相关政策执行、落地及核查情况,实现AMS(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的目标。
虽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抗菌药物使用和管理已有所进步,但整体形势仍不容乐观,加强对基层医生的培训仍然是推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关键。
抗感染治疗涉及很多科室和医生,因此需要设置覆盖面更广、更有针对性的培训体系,提升基层医生整体诊疗水平。
近年来,我国对抗菌药物的管理成效显著,但仍需坚持以临床使用需求为导向,不断调整优化抗菌药物管理目录。此外,DDDs(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考核指标确实不能完全代表药物是否真正合理使用,而且指标数据也不是越低就越合理,未来在探索完善考核指标的同时,也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去衡量抗菌药物管理水平。
4,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副院长 郭伟:
我国人口基数大,老年人口群体庞大,该群体具有免疫力低、感染性疾病高发的特征。要进行抗感染治疗,就必然要使用抗菌药物,建议适当放宽对老年人使用抗菌药物的要求。此外,对于抗菌药物的选择,进口原研产品是值得关注的,尽早引进原研产品用于治疗复杂的感染性疾病是大势所趋。
AMS(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是非常好的手段。严格落实好AMS,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把抗菌药物滥用、各种不良反应发生以及细菌耐药控制在一个安全范围内。落实AMS的重点是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并对培训结果进行考核。
在新冠疫情期间,北京中医医院的实践证明,中医中药对抗感染治疗有重要作用。目前,国际上也有机构在进行针灸抗炎机制的相关研究,希望中医中药未来在治疗重症合并的感染以及耐药菌感染方面能发挥更大作用,同时帮助提升人体免疫力,提高患者自主抵抗疾病的能力。
4,3,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院感科主任 杨帆: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与科学化管理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医疗系统、医药企业、政府部门、媒体、公众构成的大生态圈决定着微生物小生态圈的健康(遏制细菌耐药)。
推动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应兼顾当前和长远利益,把握分寸,避免矫枉过正,要循序渐进,重视细节。
行政管理部门之间需要更多协同,并注重听取专业人员意见,以保证科学决策。专业人员要积极参与、支持管理部门决策,并在不同管理部门之间发挥桥梁作用。
4,4,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药事管理研究部主任 赵颖波:
DDDs(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指用于主要治疗目的的成人的药物平均日剂量。它是国际上通用的评价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指标。
世界卫生组织在1969年制定了药物分类系统,确定了将DDD(限定日剂量)值作为用药频度分析的单位,并定期根据相关研究/监测数据对抗菌药物的DDD值进行更新,供参考使用。
我国自2004年起开展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工作。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负责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日常监测工作,主要的监测指标包括使用率和使用强度等,监测的目的就在于让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医院更直观地掌握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情况。
将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会携手更多相关领域专家,对DDD值的设定进行完善和科学化改进,并研究制定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相关指标,以满足管理和临床的需要。
4,5,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呼吸与重症医学科教授 施毅:
抗菌药物管理从原来的单纯依靠行政管理转变为走科学化管理的道路。在行政管理时期,一些强制的措施有效地降低了抗菌药物使用量,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然而,随着管理的深入,行政管理已经不合时宜,这时就需要科学化管理。
要想做好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我们应在行政管理的大背景做好以下三点:
一是科学用好DDD(限定日剂量)值。DDD值是评估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一个指标,并不能完全反映抗菌药物使用合理与否。因此,我们要通过DDD值发现抗菌药物使用背后的问题。比如,DDD值过高并不一定代表不合理,而有可能是治疗病种所需;DDD值过低也不能说明抗菌药物使用合理,而有可能是使用不足。管理要解决的是通过评估DDD值发现问题,而不是根据DDD值的高低来处罚科室。
二是科学制订抗菌药物用药目录中的品种数。之所以控制抗菌药物使用数量,是因为怕造成抗菌药物滥用。但是,一旦到了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阶段,我们就应该科学考量抗菌药物的数量是否能够满足临床需求。需要管理的是不合理使用,而不是抗菌药物的种类多少。
三是做好临床综合评价。抗菌药物的集中带量采购在降低药价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在追求低价的同时不能忽视药品的质量,即有效性和安全性。因此,在集采过程中,要做好一致性评价,兼顾低价与质量,并通过行之有效的质量监控,严惩违规行为。
4,6,清华大学医学院副主任、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急重症部部长 陈旭岩:
总的来看,2011年以来,国家卫生健康委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综合治理成效显著,但需要与时俱进强化“分层”管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抗菌(细菌、真菌等)药物以及抗病毒药物使用的规范性亟待提高,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加强行政管理仍然是必要且有效的。基层抗菌药物长期使用不规范也意味着要加强对基层医务人员的培训。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地处北五环外,近10年来通过密集的继续教育项目和学习班对周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务人员进行合理用药相关培训,但收效不大。主要原因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务人员对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学习动力不强。
建议在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增加合理用药知识权重,包括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基本准则、基本的药理学知识和临床微生物知识等考点。应持续加大对基层人才的培养力度,让他们能够在现有的制度框架下,更好地为广大患者做好健康服务。
4,7,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药剂科主任 周颖:
感染性疾病是一种特殊的常见疾病,涉及人群广泛,包括新生儿、中青年、老年人。抗菌药物使用首先要解决可及性问题,要保障重要的抗菌药物的持续供应。2023年年底,支原体肺炎患者数量骤增,阿奇霉素针剂数量一度紧张,这也提示有关部门应做好药品生产供应保障,医疗机构应做好日常用药储备。
目前有很多针对感染药师、慢病药师、管理药师和质控药师的培训计划和项目。考虑到耐药率、感染性疾病的疾病谱变化、全球变暖导致的传染性疾病发生率升高等因素,应该持续加大对感染药师的培养力度。目前,基层的药师在数量和能力上还不能完全满足临床需求,需要接受更高层次的培训。此外,临床药师目前已经开展了药师门诊、住院患者药事管理等临床服务,需要合理设置药师服务费,提高药师薪酬绩效,以体现药师的劳动价值。
4,8,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药学部主任 梅清华:
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抗菌药物管理,从2011年起至今,相关部门连续发布超过20份政策文件,持续强化抗菌药物目录遴选、分级管理、处方管理、合理用药、培训教育、感染控制等方面的要求。抗菌药物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决定了它在管理上的独特地位。目录管理是科学管理的基础,从政策层面优化抗菌药物目录管理,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近年来,抗菌药物使用相关指标改善显著、细菌耐药趋势基本得到遏制,部分科学性存疑的抗菌药物品种陆续被调出国家医保药品目录。然而,科学性存疑的抗菌药物品种临床使用量仍然不容忽视,医疗机构对用药目录优化的能力和动力不足,与政策优化的协同有待加强。
因此,需要与时俱进调整个别类别抗菌药物品种品规数;探索建立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目录科学性考核指标,推动医疗机构优化用药目录;完善上市抗菌药物退市机制,探索设立更明确的、操作性更强的退市指标,保障上市药品的质量。
4,9,北京大学医药管理国际研究中心研究员 海沙尔江·吾守尔:
在史录文教授的带领下,我们团队利用中国药学会的药品采购数据对全国700多家医疗机构药品采购数据中的抗菌药物使用集中度和相似度进行了分析。
分析结果显示,在集中度方面,全国样本医疗机构基本都呈现出抗菌药物使用越来越集中的趋势。
在此基础上,我们团队做了相似情况的比较,发现样本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使用量占90%的品种中,并集有59个品种,交集有31个品种,且这31个品种的使用量占样本医疗机构总体使用量的80%。
此外,我们将中国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与WHO(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级管理目录进行了比较。对2013至2019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的数据进行梳理后,我们发现,WHO分级管理目录中未纳入和不推荐的抗菌药物的使用量占我国抗菌药物使用总量的20%。
这说明我国目前临床上使用的这些抗菌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是需要被关注的。我们不仅要关注抗菌药物的使用量,还要关注目前在使用的抗菌药物的质量。
4,10,航天中心医院血液科主任 王静波:
一方面,随着医生对于真菌认知在提高,检测技术在发展,治疗手段在增多,临床发现的菌类也在增加。一些用药指南提示,不同感染需要优先使用与之相对应的抗真菌药物,但目前医院只允许使用5种抗菌药物,这种限制与临床需求产生矛盾。呼吁相关部门解决品种限制问题。
另一方面,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靶向药物广泛应用,化疗药物不断更新,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临床发生了一些真菌感染,需要临床医生使用更多的抗菌药物来挽救患者生命。
最后,医疗保障政策逐渐完善,满足了患者对于抗菌药物的需求。但很多抗菌药物只能在医院里使用才能报销费用,如果能打破这些限制,就能进一步减轻患者的就医负担。
最后编辑于 2024-03-21 · 浏览 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