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以个人经历重述足底筋膜炎

发布于 2024-03-17 · 浏览 4894 · IP 贵州贵州
这个帖子发布于 1 年零 68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icon泽维尔医生 推荐

本人双足都患过足底筋膜炎,两次都是自己在超声引导下做了注射治疗,均达到一次痊愈。最近左足又犯,目前保守治疗中,包括对小腿的拉伸、针刺腓肠肌都对疼痛有很好的缓解作用。最后一招是超声引导下再次注射消炎镇痛液治疗,也是立竿见影的效果。注射的靶点在跖腱膜表面和深面,避免直接注射到腱膜里,这样对腱膜产生损伤增加脆性断裂的风险。

足底筋膜炎


img

足底筋膜(医学上又称为跖腱膜)是脚底皮肤内侧一层厚实的纤维组织,覆盖了从脚趾到脚跟的整个脚底。它是脚底重要的组织结构,支持脚部肌肉,维持足弓高度(足弓通俗讲就是脚底那个弯曲),在运动、行走时承受外力作用。

足底筋膜炎是由于长期超负荷受力,导致足底筋膜损伤而出现疼痛和炎症反应。

足底筋膜炎的致病机制主要是过分受力,形成细小的组织撕裂,伴随着反复的受力牵拉和撕裂,就会导致炎症反应。

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在 40~60 岁之间、体重超标、长期进行跑跳运动、需要长时间行走或站立,以及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脚部受力异常。

脚跟刺痛是足底筋膜炎的常见症状,尤其是早晨下床后走第一步时最为显著。在走动一段时间后,疼痛感通常会有所缓解。进行体育锻炼后也会产生较为明显的疼痛感。

如果没有到及时治疗,脚底疼痛会影响正常的走路方式,导致身体各部位骨骼受力不均,并诱发足底骨刺。

如果出现了疑似足底筋膜炎的相关症状,应该及早前往医院就诊,尽快接受规范治疗。

临床医生通过询问病史,检查患者的脚底症状,寻找按压疼痛区域,一般即可确诊。

部分症状轻微的患者可无需用药,居家治疗即可。症状较为明显的患者,可采用跟腱和腓肠肌(踮起脚尖时,小腿后方两块凸起的肌肉就是腓肠肌)的牵拉训练,使用矫正鞋垫、止痛药、局部封闭、理疗、体外冲击波疗法等方案。顽固性疼痛患者,症状持续未见好转,需采用切开或内镜微创松解或部分切断术,也可以采用闭合或切开肌腱等离子射频治疗。

患者日常应遵循医嘱,定时进行居家治疗,注意保护脚部,避免造成二次伤害。

预防足底筋膜炎的方法包括:控制体重,调整运动方式。日常行走运动时,为双脚提供良好的支撑和保护。


 症状

脚跟刺痛是足底筋膜炎的常见症状,尤其是在早晨起床后走的第一步,或久坐后起来的第一步时最为显著。在走动一段时间后,疼痛感通常会有所缓解,行走较多时,疼痛又加重。进行体育锻炼后也会产生较为明显的疼痛。如果未得到及时治疗,脚底疼痛会影响走路方式,导致身体各部位骨骼受力不均,并诱发足底骨刺。

足底筋膜炎有哪些症状?

足底筋膜炎常见的症状是脚跟刺痛。

一般而言,疼痛在早晨下床后走的第一步最为显著,这主要是因为睡眠过程中足底筋膜没有负重,处于收缩的状态。当早晨下床,起身受力时,会对足底筋膜产生幅度较大的牵拉,从而引起疼痛。在走动一段时间后,疼痛症状会有所缓解。

同样道理,如果长时间静坐后再次起身站立时,脚底的疼痛感也会加重。

img

此外,长时间行走或进行体育锻炼后,脚底也会产生较为明显的疼痛。

足底筋膜炎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足底筋膜炎未得到及时治疗,可能会造成慢性足跟疼痛,妨碍患者的日常活动,并引发更严重的病情:

患者为了减少足底筋膜炎的疼痛,可能会有意无意的改变走路方式,导致受力不均,从而造成脚部、膝盖、臀部或背部的骨骼健康问题。

在病情进展过程中,足底筋膜的牵拉作用还会引发脚底出现骨刺增生。

 病因

足底筋膜炎的致病机制主要是过分受力,形成细小的组织撕裂,伴随着反复的牵拉受力和撕裂,就会导致炎症反应。

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在 40~60 岁之间、体重超标、长期进行跑跳运动、需要长时间行走或站立,以及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脚部受力异常。

通常情况下,人体的足底筋膜就类似于减震的弹簧,为足弓的受力提供支撑。如果作用于足底筋膜的张力和压力过大,或是由于足部组织退变或维持足弓结构的其他组织损伤,都会导致足底筋膜承受更大的应力,使得筋膜组织附着在跟骨的部位出现细小的撕裂,反复的牵拉和撕裂会刺激筋膜发生炎症反应。不过,在临床还有相当部分的足底筋膜炎患者,还不知道确切的致病机制。

足底筋膜炎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下列危险因素可能导致足底筋膜炎的发病风险上升:

年龄:常见于 40~60 岁之间的人群。

经常参加对双脚尤其是脚跟压力较大的运动项目:长跑、跳跃、芭蕾、有氧操。

脚部受力异常:扁平足、高足弓,甚至走路姿势不正确,都会影响站立时的体重分布,使足底筋膜受到额外的压力。

肥胖、超重:给足底筋膜带来更大的压力。

在上班时需要长时间步行或站立的职业:清洁工、营业员、教师等。

日常习惯穿着高跟鞋或其他不符合生物力学的鞋子。

img

如果发生了足底筋膜炎的相关症状,患者应该及早前往医院就诊,尽快接受规范治疗。临床医生通过询问病史,检查患者的脚底症状,寻找按压疼痛的区域,一般即可确诊。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果发生了足底筋膜炎的相关症状,患者应该及早前往医院就诊,尽快控制病情。

经过规范的治疗,可以加快患者的康复,症状通常在几个月内就会消退。

及时治疗,还可以降低足底筋膜炎引起并发症的风险。

诊断:

临床医生通过询问病史,检查患者的脚底症状,寻找按压疼痛的区域,一般即可确诊。

有部分患者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例如 X 光片或核磁共振成像 (MRI)或超声检查。

以便于评估是否存在骨折或神经问题;

可能发现骨刺,但骨刺并非足底筋膜炎的病因,反而是足底筋膜长期牵拉所诱发的。

img
img

 治疗

部分症状轻微的患者可无需用药,居家治疗即可。症状较为明显的患者可使用矫正鞋垫、非甾体消炎镇痛药、局部封闭、理疗、体外冲击波疗法等方案。顽固性疼痛患者,症状持续未见好转,可采用内镜微创松解术或筋膜部分切断等手术治疗。

症状较为明显的患者,可采用的临床治疗方案包括:

跟腱和腓肠肌的牵拉训练。

如果晨起疼痛较重,可以采取夜间夹板将踝关节固定于背伸5-10度。

矫正鞋垫: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患者自身病情选择合适的正鞋垫。

止痛药: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有助于减轻疼痛,缓解炎症。

局部封闭:如果患者的疼痛很严重或非甾体类抗炎药无效,医生会考虑在足底筋膜的疼痛部位注射激素药物。此方法有效率很高,但也比较容易复发。另外,激素的副作用可使筋膜脆弱发生断裂。因此不宜反复多次注射。  

理疗:保守治疗或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也可进行理疗,例如按摩、足浴、超声波。

体外冲击波疗法:利用冲击波针对疼痛部位进行治疗,副作用可能导致青紫、肿胀、疼痛、麻木。

对于绝大部分患者,非手术治疗有效。对于顽固性疼痛患者,非手术治疗无效,症状持续未见好转,可采用以下方案治疗:

内镜微创松解术:只需要在足跟切开小口,通过内镜去除足底筋膜的受损部分,松解部分筋膜。微创手术的优点在于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患者大约在 10 天内即可康复。

切开或经内镜下等离子射频跖筋膜穿刺治疗。用专用的等离子肌腱刀在跖筋膜接近跟骨止点部位,每隔 3-5 mm数次穿刺筋膜。

切开或内镜下足底筋膜部分切断术:切开皮肤或经内镜下,将跖筋膜近跟骨止点处内侧部分横行切断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

患者日常应遵循医嘱,定时进行居家治疗,注意保护脚部,避免造成二次伤害。

多休息;

足部冰敷或热敷;

进行腿部和脚部的伸展运动;

使用夜间固定装置,使足底筋膜在睡眠期间仍保持伸展;

在症、状完全消失之前,不要长时间行走或大运动量锻炼。

预防:

预防足底筋膜炎的有效方法包括控制体重,调整运动方式。日常活动时,为双脚提供良好的支撑和保护。

维持健康体重,避免超重和肥胖。

参加跑跳运动时应选择有良好支撑的运动鞋,不要光脚锻炼。

如果旧鞋子结构松散,无法提供保护,应该及时更换。

最好不穿或减少穿高跟鞋的频率。

各种运动项目可以穿插进行,不要持续性的进行长距离的跑步、行走。

时常进行腿部和脚部的伸展运动。

足底筋膜炎 (4)

最后编辑于 2024-03-17 · 浏览 4894

7 47 13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7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