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伤口」如何换药?凡士林纱布vs盐水纱布
感染病人一多,换药真的会怀疑人生
感染伤口,生理盐水纱布 or 凡士林纱布?
感染伤口处理之一二三四五……
冲洗
手术伤口可能有感染性渗出物、坏死的肌肉或筋膜。这些物质会刺激产生异常的金属蛋白酶,并消耗愈合所需的局部物质,从而妨碍伤口愈合。液体冲洗对减少细菌负荷和去除松散的异物非常重要。
对于高度感染的切口可使用装有生理盐水的注射器进行加压冲洗,以去除松散的坏死组织、渗出物和血凝块。注意:进行冲洗时首选生理盐水,因其为等渗溶液,不会干扰正常愈合过程。明确感染,有脓液的伤口,内用双氧水和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有坏死组织的应给予清创。
清创
使用手术刀或剪刀进行机械清创,去除失活组织和积聚的碎屑。应切除所有异物和失活的组织,因其可延迟伤口合并导致感染。部分严重坏死伤口可能需要连续清创,以恢复最佳的伤口愈合环境,一旦清除坏死组织且出现肉芽组织,可停止清创。
填充
伴较大死腔的伤口需要填塞以减少生理性死腔、吸收渗出物/ 血清肿以及降低感染风险。
传统的填充方法是使用生理盐水浸湿纱布,将其填入切口中,用干纱布层覆盖其上。在取出纱布(最好在变干前)时,一并清除坏死组织,这也是一种清创方式。然而,一旦无需清创,应将纱布换为对生长中的肉芽组织和新生上皮细胞创伤性更小的填塞材料。比如凡士林纱布。敷料更换可能要求多达一日 3 次,持续至切口表面大部分被肉芽组织覆盖。
凡士林纱布:凡士林纱布可以提供潮湿的环境有利于创面的肉芽生长,并可以减少组织液的渗出,早期的创面还可以止血,但对于感染严重的创面要慎用,因其易引起引流不畅,而加重感染。
敷料
根据保水能力可将敷料可分为开放式、半开放式和半闭合式。
1. 开放式敷料主要包括纱布,通常将纱布用生理盐水浸湿后再放到伤口中。更厚的吸收垫覆盖在纱布敷料之上。处理较大伤口时,可使用自粘胶帯将大块敷料固定在适当的位置。
不鼓励使用干纱布敷料。湿润的纱布敷料可用于填充较大软组织缺损,直至可以闭合或覆盖伤口。纱布敷料价格便宜,但常需频繁更换。
2. 半开放式敷料通常包括凡士林油、石蜡油或其他油膏浸渍的细孔纱布。在上述浸有油膏的细纱布(第 1 层)上面覆盖吸水纱布和吸收垫(第 2 层),最后使用胶带或其他粘合方法固定(第 3 层)。
半开放式敷料的优点是费用很低、使用简易;主要缺点是不能维持充分湿润的伤口环境,也不能良好控制渗出。
3. 各种半闭合式敷料的闭合性、吸收能力、贴合性和抑菌活性各异。藻酸盐敷料止血作用增强,能用于填充伤口;大多能用生理盐水沖洗掉,从而尽量减少更换时的疼痛,且这种敷料可以几天才更换一次。水胶体敷料的胶质成分可吸收渗出物,形成湿润的环境,细菌和碎屑也能被吸收,且在更换敷料可被轻柔去除不引起疼痛。
负压切口治疗
处理有较大死腔的伤口时,可采用负压创面治疗替代纱布敷料。负压可减少过多的液体积聚,且可逐渐缩小较大的复杂切口。还有助于保护患者皮肤免受频繁更换敷料的刺激,因为该方法仅每 3-5 日更换 1 次敷料。
补充
肉芽组织
肉芽组织(granulation tissue):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故而得名。为幼稚阶段的纤维结缔组织。
作用:
①抗感染保护创面;
镜下可见多少不等的炎性细胞浸润于肉芽组织之中,炎性细胞中常以巨噬细胞为主,也有多少不等的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因此肉芽组织具有抗感染功能。
②填补创口及其它组织缺损;
瘢痕性修复或称不完全性修复,是在组织细胞不能进行再生性修复的情况下。由损伤局部的间质新生出的肉芽组织溶解吸收异物并填补缺损,继之肉芽组织逐渐成熟,转变为瘢痕组织,使缺损得到修复。
③机化或包裹坏死、血栓、炎性渗出物及其他异物。
机化(organization)是指由新生的肉芽组织吸收并取代各种失活组织或其它异物的过程。
包裹(encapsulation)是一种不完全的机化。
特点:
极易出血但不疼
肉芽组织内常含有一定量的水肿液,所以看上去是鲜嫩的,有时还会隆起与创面平面。
肉芽组织内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而管壁较薄,所以在换药时,轻轻碰触,也可能有少量渗血。
但是肉芽组织内不含神经纤维,所以即使碰触,疼痛也不明显。
“小鲜肉”肉芽组织的“大叔”形态——瘢痕
肉芽组织在组织损伤后2~3天内即可开始出现,填补创口或机化异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肉芽组织按其生长的先后顺序,逐渐成熟。最终肉芽组织成熟为纤维结缔组织并转变为瘢痕组织。有的时候,肉芽也会水肿和过度生长。过度增生的肉芽往往高于创面平面,极易出血,格外脆弱。容易造成创口不愈合或愈合缓慢,也有的形成了假愈合。此时需要修剪。一般来讲,肉芽修剪是不会疼的。
最后编辑于 2024-03-17 · 浏览 3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