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早癌学习笔记3-未分化癌的发生发展
个人觉得这一部分的内容特别有趣!
学过后有醍醐灌顶的感觉!
接下来看一下未分化癌是如何发生发展的且为什么会表现出褪色调凹陷型呈蚕食样边界/断崖般边界的特征。

如图12所示,未分化癌的增值带位于腺颈部(红圈处),位于粘膜表层起防御作用的胃小凹和粘膜中下层固有腺体之间。
如图13、14所示,未分化癌会突破基底膜,浸润到间质。癌在像整齐排列的试管一样的胃粘膜腺管间隙中水平进展。

如图15,随着癌细胞数量增加,他们无法仅仅在间隙存留,会导致背景的腺管塌陷,从而在非肿瘤粘膜之间形成了断崖。断崖内部胃小区消失。
图16为正常背景粘膜及血管配置图。

图17为未分化癌初期,腺管构造和血管配置没什么变化,因此很难察觉。

当癌细胞的量增加后,肿瘤不再局限于腺颈部,而是逐渐向全层浸润,致腺管开口位置较前降低(图18绿色虚线为原来粘膜最表层)。癌细胞到了粘膜表面附近,表层的血管逐渐被肿瘤覆盖,这时内镜下呈现褪色调。肿瘤继续进展,试管架一样的腺管完全塌陷,就形成断崖式的边界,腺管塌陷后,也无法保证完整的进出血管了。因此会出现适应肿瘤的扭曲的“新血管” ,这就是我们通常在未分化癌中见到的“非攀样血管”“断片样血管”“粗细不均不按原来构造生长的血管”(如图19右)。NBI放大观察,褪色调内部可见波纹状或CSP样血管。
最后来个总结(小山恒男)

以上内容来自小黄书。

以下图片来自陈振煜老师的PPT
未分化癌分为三型,中间层型,表浅层型和全层型。


这个过程对应的的大体变化应该就是平坦的褪色调病变→IP增宽稍有凹陷的褪色调病变→白区幽灵般消失,CSP显露,如上图(图片来自芳草杏林,侵删)

下图为大F线附近的一个sig,中间层型

最后编辑于 2024-06-21 · 浏览 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