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中医外治法改善肿瘤术后化疗引起的不良反应

发布于 2024-03-01 · 浏览 1968 · IP 河北河北
这个帖子发布于 1 年零 78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由于肿瘤细胞起源于正常细胞,药物对肿瘤细胞和正常的细胞选择性低,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某些正常的组织细胞也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害,导致治疗中常出现不同程度的毒性反应,影响患者化疗效果以及疾病预后。

对于化疗后出现恶心呕吐而难以接受口服药物的患者,运用中医外治法来进行临床干预,既可避免药物内服加重胃肠道反应及难以吸收的情况,减少药品不良反应,增强治疗效果,又可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有效提高化疗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鉴此,团队将中医外治法改善肿瘤术后化疗引起的不良反应总结如下。

化疗所致恶心呕吐

img


(chemotherapy-induce nausea and vomiting, CINV)是化疗所导致的最常见胃肠道反应。中医理论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化疗之药毒戕伐脾胃,其病机为胃气受损、胃失和降。脾胃功能受损将会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以及疾病预后,因此,对症治疗时必须重视益气健脾、降逆和胃。在此理论基础上加以辨证论治,可将穴位贴敷、针灸、耳针等广泛应用于肿瘤患者化疗后的治疗,起到镇静止吐的作用,提高临床依从性。

1.针刺治疗 武百强等采用针刺足三里防治含顺铂化疗肺癌患者CIVN,在常规止吐方案治疗基础上于化疗第1天开始针刺双侧足三里治疗。化疗过程中患者呕吐的次数及程度明显减轻。许玉萍等采用针刺防治接受含顺铂方案化疗肿瘤患者CINV反应,于化疗前10 min针刺内关、中脘、足三里,用平补平泻手法,并留针30 min,化疗后6 h、12 h再针刺以上穴位各1次。研究结果表明针刺能够明显减轻呕吐程度,缩短呕吐时间。

2.灸法治疗 钟少文等观察艾灸联合盐酸格拉司琼注射液防治乳腺癌顺铂化疗患者CINV情况,并与单纯盐酸格拉司琼注射液防治对照观察。从化疗前1天开始加用隔姜艾灸疗法。取穴神阙、中脘、内关(双)、足三里(双),各灸10 min,灸毕各穴位轻轻按摩3~5 min。结果治疗组CINV完全控制率及持续时间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崔德利等采用随机自身交叉对照的方法,观察艾灸联合化疗可以适度减轻顺铂所致恶心呕吐的效果,同时艾灸可以显著减轻治疗期间腹胀、便秘的发生,改善患者食欲。

3.药物贴敷疗法

3.1脐贴敷疗法 半苏散(药物组成:半夏、紫苏梗、党参、黄芩、黄连、干姜、陈皮及生黄芪)敷脐;姜末神阙穴外敷;止呕神贴(主要药物:姜半夏、公丁香、沉香、旋覆花、吴茱萸以及中成药行军散,由江苏省南通市中医院制剂科加工完成)外贴脐部,均可减轻呕吐频率。

3.2穴位贴敷疗法 丁蒂半夏膏(药物组成:半夏、生姜、柿蒂、丁香、竹茹、吴茱萸、砂仁及菜籽油)贴敷中脘。芳香温化健脾方(药物组成:肉桂、吴茱萸、艾叶、丁香、沉香、藿香、薄荷、旋覆花、大黄及冰片)外敷中脘穴;穴位敷贴治疗贴(云南普洱金利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取穴内关、曲池、足三里)均可不同程度减轻呕吐症状。

4.耳穴贴压疗法 耳穴贴压(取神门、胃、肝、皮质下)或(胃、膈、贲门、食道、交感、神门) 。

5.电针疗法 电针足三里、涌泉和内关组。

6.穴位注射疗法 足三里穴位注射(地塞米松、异丙嗪、维生素B6、艾迪注射液)。

img


化疗相关性呃逆

因患者大病久病,素体羸弱,正气亏虚,又有化疗药物耗伤中气、损及胃阴,脾胃运化失常,胃失和降,气机上逆至呃逆,重者损及肝肾。理应先治以标,兼以顾本。外治法如鼻嗅法、导引法、针灸、穴位贴敷能及时治标,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1.针法 石氏采用针刺联合中药治疗肝癌介入术后针法。早在内经时代就有提出了针刺治则“补手太阴,泻足少阴”,后《针灸甲乙经》中提出针刺劳宫、少商、天枢、太渊和郑门五穴,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则提出治疗呃逆证九个穴位分别是承浆、关元、鸠尾、大敦、石关、少海、间使、温溜和三里。直至现代针灸选穴不断扩充,针刺不再局限于单纯针刺,更有指压法、电针、水针、穴位埋线等手段,较之单纯针刺法疗效更为明显。现代临床治疗化疗相关性呃逆主要选穴为:百会、攒竹、翳风、内关、中脘、足三里、太冲、内庭、膻中、天枢等。

2.灸法 《外台秘要》提出了“太渊灸三壮,温溜灸三壮……鸠尾灸五壮”,现对于治疗化疗相关性呃逆正气亏虚一证不仅以选穴配伍调畅气机以达治标,更能温补治本。有学者以温和灸膻中,呃逆症状均得缓解;非艾灸的应用也为呃逆治法提供新思路,如许氏隔盐灸治疗化疗相关性呃逆总有效率为93.3%。灸法在使用过程中以产生温度熏灼为主,治疗以温补为主,再以配合选穴取穴,以穴位连接发挥理气之效,故此法并不适宜于阴伤呃逆者。

3.穴位敷贴 耳穴使用大黄、沉香、丁香、苍耳子各10 g,冰片6 g敷贴内关、中脘、膻中治疗呃逆效如桴鼓。目前仍无于化疗相关性呃逆治疗中单用敷贴的临床观察记录,其效果如何还需探索。

4.鼻嗅法 《灵枢·杂病》便有记载“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景岳全书》记载“嗅法,治呃逆服药不效者,用硫黄、乳香等分,以酒煎,令患人以鼻嗅之效。”鼻嗅治法一法以外源性刺激刺激鼻部使嚏出,将人体内逆乱气机通过喷嚏理顺,此法仅可将化疗相关性呃逆短暂停止,未能调理患者本体固有病机。另一方法辨证调配药物后,再加以气味辛香刺激之品,使人嗅之,一方面让药物气味通过嗅闻到达肺部,再通过经络散布于全身,起到标本同治功效,另一方面刺激鼻部使嚏出,加强理气之效,使呃逆平。然此法未见临床使用记载,但按先人所言顽固性呃逆值得一试。

5.导引法 导引源于上古氏族时代,谓之“导引行气”是也,而呃逆由之于气,气顺则呃逆止。《灵枢·杂病》便有最早的导引法治疗呃逆“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己”《外台秘要》亦有记录在案“痛抓眉中央闭气……但闭气抑引。”今王氏临床记载化疗相关性呃逆导引治疗法即“让病人俯卧于床上,含一口温开水,采及胸部探出床边,尽量低于床面,然后将水徐徐咽下。”从古文中可见导引一法有效率高,成本较低,方法简便,值得深究。

6.耳穴贴压 取神门、胃、膈、脾、交感、内分泌等。

7.中药穴位贴敷 药用颗粒大黄、沉香、丁香等调成膏状,取穴内关、中脘、膻中。

img


▲化疗后相关性腹泻(CID)

常见于消化道及盆腔肿瘤化疗后,其临床表现多为腹痛、里急后重、腹泻、黏液脓血便等,归属于中医学痢疾、泄泻、肠风等范畴。恶性肿瘤患者本身正气亏虚,化疗后导致脏腑及气血津液进一步损伤,其主要病机为热毒蕴结、脾胃受损,治疗应以清热解毒、涩肠止泻、健运脾胃为原则。临床可选用穴位贴敷、针灸、足疗等中医外治法缓解症状。

1.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联合中药(苦参、地榆、槟榔、大血藤、青黛、败酱草、附片)保留灌肠治疗CID患者,可协同起到调节胃肠、扶正固本的作用,疗效确切。加味椒艾丸(川椒、熟艾、干姜、赤石脂、乌梅、黄连、黄芩、槟榔)贴敷涌泉穴,对CID有明显疗效,对其他消化道不良反应有改善作用,并提高化疗耐受性。

2.艾灸 谭智威运用艾灸配合中药辨证治疗CID,发现艾灸可能是CID的一个保护性因素,具有预防CID的作用,使其发生率及严重腹泻程度显著降低。

img


骨髓抑制

从症状上来看一派虚损之象,应属于中医“虚劳病”范围,主要病机为外物毒邪侵入脏腑,人体阴阳失衡,气血皆虚,主要涉及脾肾之脏,肾主生髓,脾主化血,先后天亏损,精血则化生乏源,治疗以补虚为要。故针灸选经穴皆以补益脾肾为主。研究发现,针刺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DNA修复、改善造血微环境、调控Notch信号通路等改善骨髓抑制状态。

1.艾灸 温和灸足三里(双)、三阴交(双),每天1次,每穴每次灸10 min。

2.针刺 史氏等采用针刺联合中药治疗恶性肿瘤化疗致白细胞减少症,治疗组针刺足三里(双侧)、三阴交(双侧)联合内服自拟益气补血汤10天。治疗结果白细胞反应情况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两组治疗过程中生活质量评分反应情况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3.穴位贴敷 路氏等运用穴位敷贴治疗癌症化疗患者白细胞减少,将以下中药研细(人参、黄芪、当归、附子、肉桂、姜汁等)做成直径约2 cm,厚约0.5 cm的药饼,放置在穴位(大椎、膈俞、脾俞、胃俞、肾俞、足三里等)。治疗前、后比较白细胞计数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化疗诱导性周围神经病(CIPN)

img


临床常用的化疗药物如铂类、紫杉类及长春花生物碱类等均有周围神经毒性,表现为四肢末端麻木、疼痛等,可将其归属于中医学“血痹”范畴。究其病因病机,肿瘤患者术后气血不足,化疗之药毒峻伤气血,气虚血瘀而不荣四末,内外合邪致使气血痹阻于经脉肌膜而出现四肢麻木不仁等症状。治则以益气温经、和血通痹为主。中药汤剂外洗可充分发挥中医内病外治的特色,使药效直接作用于肌腠,疏通经络,加速血液循环,更好地改善症状,提高肿瘤放化疗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安全性高、起效快的特点。

1.中药熏洗浸泡 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100 g,白芍30 g,桂枝20 g,生姜10 g,大枣10 g)。温通1号方(熟附子40 g,桂枝60 g,甘草20 g,黄芪60 g,白芍60 g,当归60 g,鸡血藤60 g,伸筋草60 g)浸泡,结果证实对化疗导致的周围神经病变有确切的疗效。温经通络方(老鹳草、川乌、桂枝、红花)能够减轻化疗后周围神经病变的疼痛程度、有效降低分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良好。养血温经通络中药(黄芪30 g,当归10 g,乌头10 g,鸡血藤30 g,艾叶10 g,路路通10 g,红花10 g)泡洗,结果表明可以明显降低奥沙利铂所致周围神经毒性的发生率和分级水平。

2.针灸治疗 手三里及足三里处注射生理盐水10 mL+地塞米松5 mg+利多卡因50 mg,结果提示,手三里穴能够疏经通络、调节神经,足三里穴能够活血通络、强壮筋骨、增强下肢体力,手三里、足三里穴位注射能明显减轻周围神经毒性反应。

3.外洗法 温经化瘀方(桂枝10 g,当归20 g,红花10 g,附子10 g,老鹳草20 g,黄芪20 g)温水稀释浸洗,从化疗第1天开始,每天早晚各1次,20 min/次,连用21天为一个周期。

4.外用膏剂 朱孝娟将泡洗剂改为油膏剂(主要由苦参、透骨草、白鲜皮等组成),治疗后明显降低手足综合征等级,提升生活质量。

药疹

现代医学称其为药物性皮炎,属中医“中药毒”、“药毒疹”等范畴。患者素体禀性不耐,血热内蕴,复因感受药毒,导致风、湿、热毒之邪外达肌膝为患;因此,热毒、血瘀为导致本病的基本机理。肿瘤患者历经肿瘤及各种抗癌治疗,表现为脏腑亏虚、气血津液暗耗而邪毒残留,本质为本虚标实,药物再攻,从而诱发药疹。此时,临床上常以内调法在改善机体体质的同时,予以外用中药擦拭或熏洗,常常能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同时可用梅花针扣刺皮部经络,以通经活络和调整经络生理功能,加强气血循环,促进组织营养的吸收,以达阴阳平衡。可选用活血解毒方剂:白花蛇舌草30 g,苦参15 g,莪术15 g,蒲公英20 g,鲜鱼腥草40 g,元明粉15 g,紫花地丁15 g,红花5 g。以上以水煎300 ml,100 ml外擦;另200 ml入中药熏蒸仪,均每天1次,熏蒸20 min。对照组以蒸馏水外用。梅花针治疗,充分暴露患处局部,常规消毒以后,用梅花针叩刺患处,频率60~90次/min,叩刺局部皮肤潮红,微微出血。

img


化疗性静脉炎

以肢体浅表筋脉呈条索状突起,状如蚯蚓,色赤、硬痛为特征,属中医“青蛇毒”范畴,化疗药物多为辛热之品,入脉损伤人体后,在特定条件下转化为火热毒邪,耗伤人体阴津,炼液成痰,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瘀阻血脉,发为本病。治法宜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生肌为法。治以金黄散加减、凉血通脉膏、湿润烧伤膏、康复新液等药物外涂湿敷于静脉穿刺部位,或选用中药冰片5 g、地榆50 g、虎仗50 g、刘寄奴50 g天花粉50 g等捣碎加蜂蜜15 g外敷可减少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还可采用多源治疗仪照射、中医透贴、中药熏洗、外用喷雾剂、半导体激光外照射、红光照射、特定电磁波谱理疗仪,通过提高中药的渗透性及利用度。

中医外治法在改善肿瘤术后化疗引起的不良反应方面有独特的优势,效果明显,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需要我们结合现代医学进一步挖掘和创新,立足患者需求,立足辨证论治,研究出简单、方便、廉价、有效的方案来造福广大肿瘤患者。

最后编辑于 2024-03-01 · 浏览 1968

1 6 4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1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