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酸酯(油酸钠)建立HepG2、LO2脂肪肝细胞模型(NAFLD)
—岳南希/河北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前言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指的是除酒精及其他明确的损伤肝脏因素所致的,以肝细胞内过度脂肪沉积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临床病理综合征。其病理变化随着病情进展,表现为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及其相关的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流行病学显示,NAFLD患病率逐年上升,并呈低龄化趋势演变,且是引起隐源性肝硬化和导致肝移植的主要原因。
NAFLD的发病机制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特点,胰岛素抵抗,脂代谢紊乱,氧化应激,炎症等因素都可能导致NAFLD的发生发展。除此之外,遗传、环境也会对其产生影响,然而人们对NAFLD发病机制的研究仍略知一二。目前针对NAFLD的治疗方法也较为局限,主要在控制饮食,增加运动等对患者生活方式方面进行干预指导,专属治疗NAFLD的一线药物仍未被发现。因此对NAFLD 发病机制的研究,寻找其治疗的特效药物,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应用价值。
二甲双胍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首选一线药物,已在临床使用近60年。研究报道,大约70% 的2型糖尿病患者伴有NAFLD,而且多数 NAFLD 患者也伴有胰岛素抵抗,因此二甲双胍可能是治疗NAFLD 的潜在特效药。KrüppeL样因子4(KrüppeL-Likefactor4,KLF4)是一种含锌指结构的多能转录因子,参与调控多种细胞生物学过程,有研究提示KLF4在胰岛素抵抗中起到重要作用。研究表明,二甲双胍可通过上调 KLF4 的表达进而延缓肝硬化的发生发展。基于此,作者推测二甲双胍可通过增加 KLF4 的表达从而改善肝细胞脂肪变性。
本研究旨在以KLF4为切入点,探讨二甲双胍的降脂作用机制,对NAFLD发病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选择有效的药物进行针对性治疗,为临床上制订出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理论基础。
为完成上述研究,成功建立“脂肪肝细胞模型”是核心步骤,本文采用0.5 mM油酸钠处理肝细胞24h建立脂肪肝细胞模型。并用1mM二甲双胍处理模型24h,运用油红O染色及TG含量测定来证明细胞水平上二甲双胍降脂作用。
2.材料
油酸钠(油酸酯)及高脂溶剂对照,均购自西安鲲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利用商品化的细胞用高脂细胞添加剂,母液含有高浓度的游离脂肪酸,由于试剂本身为液态、无菌,能与完全培养基直接互溶用于实验,减少了旧方案使用乙醇、NaOH等助溶剂(助溶剂本身有细胞毒性,混杂了高脂试剂的作用)和溶解时的加热操作,节省了操作,增强了实验的稳定性。
3.方法
3.1细胞的复苏
采用快速复苏法复苏细胞。将装有HepG2、LO2细胞的冻存管取出后立即置于37℃水浴箱摇动至完全融化,室温离心1500 rpm离心5min,超净台使用之前照射半个小时紫外消毒杀菌,在超净台中弃去上清,加入含10%胎牛血清MEM培养基,重悬细胞,混匀后接种置培养瓶中,放置37℃,5% CO2,饱和湿度的细胞培养箱中。
3.2细胞的传代培养
采用胰蛋白酶-EDTA消化法,当培养瓶内细胞密度达80%时,从培养箱拿出,弃去培养基,用高压灭菌的1x PBS洗涤2次,加入2mL胰酶消化液,置于37℃消化3min,当镜下观察细胞逐渐回缩,胞体润滑时,表明消化完毕,弃去胰酶,加入2mL培养基,轻轻吹打,调整好细胞密度后,加入新的培养瓶中,补加适量培养基。继续置于37℃,5% CO2,饱和湿度的细胞培养箱培养。
3.3刺激物的配置
将二甲双胍粉末精确称量20 mg,溶于高压灭菌过的三蒸水12.08 mL中,震荡混匀,配置成浓度为1 mM的二甲双胍溶液,避光保存现用现配。将浓度为12 mM的油酸钠溶液,配置成浓度为0.5 mM的油酸钠溶液。介导KLF4过表达的腺病毒载体(Ad-GFP-KLF4)病毒滴度为1x1010 PFU/mL,最终使用剂量为30 MOI。
3.4刺激细胞
将细胞铺到孔板或细胞培养皿中,待细胞密度到80%左右时,给予细胞不同刺激,在培养基中加入二甲双胍、油酸钠,使培养基中二甲双胍的终浓度为1mM、油酸钠终浓度为0.5 mM,继续培养24h后,收集细胞用于下一步实验。
3.5细胞转染
使用Lipofectamine 2000对细胞进行转染,具体步骤参照Lipofectamine®2000Reagent说明书。将细胞接种到6孔板或细胞培养瓶中,在37℃、5% CO2环境湿润的细胞培养箱内培养24h,待细胞贴壁生长至60%~80%时进行转染。
之后,进行细胞总蛋白的提取及免疫印迹实验。
4.结果与分析
4.1 二甲双胍可显著改善肝细胞脂肪变性
作者在体外、体内水平分别检测二甲双胍是否可以改善肝细胞脂肪变性。首先,体外实验,采用0.5 mM油酸钠处理LO2细胞24h,建立脂肪肝细胞模型。LO2细胞油红O染色(Fig.1A)和TG含量(Fig.1B)检测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二甲双胍可明显改善油酸钠诱导的肝细胞脂肪变性。然后,在体实验,采用HFD喂养C57BL/6N小鼠16周,建立小鼠脂肪肝模型。给予HFD小鼠二甲双胍(300mg/kg·day)灌胃处理4周后,对肝脏进行大体形态学观察与油红O染色(Fig.1C),并检测小鼠的体重(Fig.1D)、肝指数(Fig.1E)以及肝脏TG含量(Fig.1F),结果表明二甲双胍可显著减轻HFD诱导的小鼠肝细胞脂肪变性。体内、体外实验结果均表明,二甲双胍可明显改善肝细胞脂肪变性。Con,ControL;OA:OLeicacid;NCD,normaLchowdiet;HFD,highfatdiet;ns,nosignificance。*P<0.05,**P<0.01,***P<0.001。


4.2在体内、体外脂肪肝模型中,KLF4的表达均明显降低;二甲双胍可上调KLF4的表达
作者采用WesternbLot检测了KLF4在脂肪肝中的表达水平,以及二甲双胍对KLF4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HFD组小鼠肝脏中KLF4的表达明显降低;而二甲双胍喂养4周后,KLF4的表达则明显增加(Fig.2A)。在油酸诱导的脂肪肝细胞模型中,KLF4的表达明显降低,二甲双胍处理则提高了KLF4的表达(Fig.2B)。以上结果表明KLF4在体内、体外脂肪肝模型中表达降低,二甲双胍可上调KLF4的表达。

4.3 KLF4过表达可改善肝细胞脂肪变性,敲低KLF4的表达则衰减二甲双胍的降脂作用
为了明确KLF4 的表达对脂肪肝的影响,作者采用介导KLF4 过表达的腺病毒载体(Ad-GFP-KLF4)和敲低KLF4 表达的siRNA 分别过表达和敲低KLF4 的表达。油红O 染色和TG 含量检测可以发现,KLF4 过表达可显著改善肝细胞脂肪变性(Fig.3A,3B);敲低KLF4 的表达可衰减二甲双胍的降脂作用(Fig.3C,3D)。在体内实验中,通过尾静脉注射抑制 KLF4 表达的腺相关病毒(AAV-shKLF4)以敲低小鼠肝脏KLF4 的表达。对小鼠肝脏进行大体形态学比较和油红O染色(Fig.3E),检测小鼠体重变化(Fig.3F)、肝指数(Fig.3G)和肝脏TG含量(Fig.3H),发现在体内水平敲低KLF4 的表达也可衰减二甲双胍的降脂作用。NC,negative controL; siKLF4, KLF4 siRNA; ns, no significance.*P<0.05, **P<0.01, ***P<0.001.


5讨论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以肝细胞内脂质沉积过多为特征的一类临床病理综合征。NAFLD不仅会引起肝脏相关疾病(如肝硬化,肝细胞癌),还与2型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症等疾病密切相关。随着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NAFLD患病率逐年上升,且不局限于中老年人群,有逐步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势,已成为慢性肝病主要原因之一。然而NAFLD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临床多用保守方式进行治疗干预,并无专一特效药物。因此研究NAFLD的作用机制,寻找其治疗的特效药物,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应用价值。
二甲双胍是具有胰岛素增敏作用的双胍类降糖药物,是治疗二型糖尿病的一线特效药。NAFLD与二型糖尿病之间关系密切,已有众多研究报道,二甲双胍可以通过减少肝细胞内脂肪蓄积进而改善NAFLD。然而二甲双胍对NAFLD的作用机制仍未阐明。本研究中作者采用HFD喂养C57BL/6N小鼠构建小鼠脂肪肝模型,给予HFD小鼠二甲双胍灌胃处理,对其肝脏形态学及脂质沉积情况进行观察与检测,在体内水平评估二甲双胍对肝细胞脂肪变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二甲双胍治疗组小鼠体重、肝指数、以及肝脏内甘油三酯含量均显著降低,二甲双胍可通过上调KLF4显著减轻HFD诱导的小鼠肝细胞脂肪变性。在体外细胞实验中,二甲双胍也可通过上调KLF4明显改善油酸钠诱导的肝细胞脂肪变性。
小编有话说:
本文采用0.5 mM油酸钠(KC005,西安鲲创科技)处理LO2细胞24h,成功建立脂肪肝细胞模型,结合在体实验,共同揭示了KLF4在二甲双胍改善肝细胞脂肪变性中发挥作用的新机制,为研制治疗 NAFLD 的药物奠定了理论基础。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推荐油酸钠、棕榈酸钠(KC006)联合建立HepG2、LO2脂肪肝细胞模型。
参考文献
岳南希. KLF4 在二甲双胍改善肝脏脂肪变性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河北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21, 03.
最后编辑于 2024-02-20 · 浏览 3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