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忏悔录】患者满肝转移瘤,却被我漏诊了!

在距离下班还有1min的时候,在ICU拿到这样的↓床旁超声检查单,内心的绝望谁懂啊家人们......这还只是其中一位患者的项目。( Ĭ ^ Ĭ )

就在这次烦躁的检查中,终于让我犯下了严重的错误。一位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住到ICU的老年女性,处于昏迷状态,临床要求检查肝胆胰脾,鉴于患者还处于发烧状态,我简单判断检查目的应该是确定下是否存在肝脓肿。
多年糖尿病,干瘦的身躯,糟糕的声窗,无法配合体位,烦躁的检查状态,最终我只看到了患者肝脏粗糙的表面,并没有看到我想象的肝脓肿,也并没有耐心进一步深究。






在低频探头的视野下,似乎除了肝脏粗糙之外,没有明显的异常。
但几日之后,当我看到患者增强CT结果,我人傻眼了......




密密麻麻满天星......
意识到自己漏了大病,赶忙推着机器又找到老太太,重新扫了一遍,这次我使用线阵探头仔细观察,果然有了新发现......




加之患者肿瘤标记物升高,首先考虑转移瘤。
患者进一步PET-CT检查,结果考虑原发恶性肿瘤来源于肺。

对于这个病例,凸阵探头和线阵探头,虽只相差5MHz的频率,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声像图。
幸亏CT搂了回来,只怪自己的粗心大意,这个教训也让我意识到高频探头的重要性。
转移性肝肿瘤
一、肝脏是多种恶性肿瘤最易发生转移的器官。其中,食管、胃肠,胆胰等消化器官癌最容易转移至肝脏,约占30%。
二、转移方式
1.血行转移:①门静脉转移:如胃肠、食道、胆、胰等消化系恶性肿瘤。②肝动脉转移:如乳腺癌、肺癌等。
2.淋巴管转移:如胆囊癌等。
3.直接侵犯或种植:如结肠、胃、胆囊癌等。
三、病理特点
转移瘤的血液供应普遍稀少(除恶性淋巴瘤外),肿瘤周缘血供相对较好,而瘤内血供颇差。随着瘤体快速增长,边缘瘤组织往往保持细胞活跃的细胞生长;肿瘤结节内部,尤其是瘤体中央区或中心发生不同程度的缺血,造成慢性组织变性、点状坏死等不均质改变,伴随反复组织修复和结缔组织增生,有的发生液化性坏死。
四、转移性肝癌的七种超声表现
1.回声减低型:多见于乳腺、肺、上消化道(食管、胃、胰腺癌)等转移。肿瘤结节小,2-3cm以下者多见。

2.等回声型:结节回声与周围肝实质回声相似,容易漏诊。

3.高回声型:结肠癌较为多见,其中黏液型腺癌常表现出特征性的显著高回声。

4.靶征/靶眼征:增多的点状回声聚集在结节中央或中部,点状回声也可能相对分散,而结节周围部分呈较厚的低回声晕。形似射击用的靶标。

5.钙化型:多见于黏液性结肠-直肠癌转移,瘤内常伴有显著的斑片状钙化强回声及声影。
6.弥漫浸润型:多见于小细胞性肺癌、乳腺癌晚期的广泛肝脏转移。声像图表现为肝脏的普遍性肿大,实质内布满无数的癌肿结节。(本例属于此型)

7.囊性型:见于体积较大的胃肠间质肉瘤、卵巢囊腺癌、结肠-直肠黏液性腺癌等肝转移。

注意:转移性肝癌的超声造影表现
动脉期——周边环状快速高增强
门脉期及延迟期——快速消退,形成“黑洞征”
五、转移性肝癌的一些特点
1.转移性肝癌较少侵犯门静脉形成癌栓,发生癌结节破裂引起内出血者也很少见。
2.多数转移性肝癌患者首先表现为不明原因低热。
3.90%以上转移性肝癌病人的血清AFP含量小于20ug/ml。
参考资料:
1.王金锐《实用腹部超声诊断学》
2.张武《现代超声诊断学》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学不可以已。——2024.2.18
最后编辑于 2024-02-20 · 浏览 7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