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畸案例分析——突面畸形之颌位型,通过颌位重建进行治疗
首先从患者的侧貌不难看出这个患者是个突面畸形,嘴突,下颌后退
发这篇帖子,也是希望提醒各位正畸同行要多关注突面畸形患者的颌位问题。关节是大咬合,牙列是小咬合,大咬合决定小咬合。感觉现在大部分的正畸医生都不太关注关节,而是把精力更多地放在了牙列的对接上,其实这个是不对的,接下来我用一个案例和大家娓娓道来。
正面照

正面微笑照

45°照

侧貌

口内照(正面)

侧面

咬合关系看出双侧磨牙都是完全远中关系,深覆合、深覆盖、深spee曲线、前牙唇倾,凭这几个因素我们可以明确分类了,即颌位型。这个分类是深刚教授总结出来的突面畸形分类,分类表我会放在文章最后。简单说一下为什么哈,沈刚老师一共把突面畸形分为五类:齿槽型、骨源型、颌位型、混合I 型、混合II型,颌位型由齿槽型发展而来,即齿槽型➕下颌后退;混合型由骨源型发展而来,即骨源性➕下颌后退,混I前牙直立,混II前牙舌倾。混II在面型上通常不突,反而很好看,混II型通常会掩饰很多问题。对于治疗方面,颌位型、混I、混II都是采用下颌前导➕上颌扩弓➕后期咬合对接。齿槽型和骨源性的磨牙关系都为一类,下颌无后退现象。齿槽型的治疗最简单,拔牙或退磨牙➕前牙内收,但是通常不拔牙。骨源型分为骨源伴长方和骨源伴三角,骨源伴长方为生理型,通常选择拔牙矫治即可;但是骨源伴三角属于病理型,就很麻烦啦,下颌骨体形态是三角形,不容易后退(就是关节不容易自己代偿),所以就会导致髁突吸收,这种治疗通常选择稳定性治疗,比如说让患者佩戴牙合板,让关节区舒适,但是并没有什么太好的方法,由于髁突已经支离破碎,做颌位重建也很难了。
言归正传,说到这个案例,我认为治疗方法为下颌前导➕上颌扩弓➕上前牙内收。下颌前导可以采用平导➕二类牵、传统TB、SGTB和Smartee正雅的隐形矫治器S8-SGTB(隐形矫治做矫形的一大好处就是可以由计算机设计,不用上牙合架子了),前导完成后会出现尖牙到磨牙区域的大范围开牙合,这说明前导之后暴露出了深spee曲线,接下来就是排齐牙齿、整平spee曲线、对接咬合即可。
这个患者的一大优势就是颏部形态还可以,比较前挺,治疗后对面型的恢复应该效果很好。
其实这种下颌后退的患者不是一定要做颌位重建,拔牙(上4下5)做也可以,但是面型不会有很大改善,具体的还是要根据患者要求来

之前看过的AJO-DO上的一篇论文,患者也是颌位型,采用的方法是平导➕二类牵,这种方法比较老了,而且我个人认为效果不如颌垫式矫形矫治器(例如Twin-Block)


上颌,后牙有龋坏

下颌,后牙有龋坏

记存模型


头颅侧位片,下颌体形态为扁平长方

曲面断层片,双侧髁突没有明显吸收,且双侧对称

沈刚突面畸形分类








最后编辑于 2024-02-19 · 浏览 7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