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种粗隆间骨折的“6部分分型”系统

股骨粗隆间骨折占老年髋部骨折的50%,保守治疗极易导致深静脉血栓、肺栓、褥疮、肺部感染等并发症,1年死亡率高于20%,因此在可身体可耐受情况下,尽早行手术内固定是粗隆间骨折的治疗首选。髓内钉内固定是目前粗隆间骨折治疗的金标准,然而,随着对髓内钉手术例数的增加以及对髋部解剖研究的加深,学者们发现对“不稳定”粗隆间骨折,术后内植物失效风险高,需要特殊重视。
目前的文献研究认为,髋部骨折“不稳定”主要累及2个部位,即内侧壁(股骨矩)与外侧壁。既往对粗隆间骨折的分型,无论是AO分型,Evans-Jensen分型,Tronzo分型等,均无法依据分型判断粗隆间骨折是否稳定。为此,来自成都大学附属医院的学者,将内侧壁与外侧壁纳入不稳定骨折的考虑因素,提出一种新型的“6部分分型”系统,以期更好地依据分型判定骨折的稳定性:

“6部分分型”类似于肱骨近端Neer分型,将粗隆间骨折分为6个部分,即头颈部,大粗隆,小粗隆,股骨干部,内侧壁,外侧壁。依据骨折累及几部分,分为如下5种,并细分亚型:

1. 2部分骨折:2部分骨折指粗隆间仅存在单一骨折线,骨折将粗隆间分为头颈部及干部2部分。


2. 3部分骨折:3部分骨折为在2部分骨折的基础上,累及大转子(A型)或小转子(B型),同时内侧壁及外侧壁完整。

▲ 2部分骨折基础上,大转子骨折,为3A型

▲ 2部分骨折基础上,小转子骨折,为3B型

3. 4部分骨折:4部分骨折依据累及的部分,分为3种亚型:
4A型:大转子+小转子骨折;
4B型:大转子+外侧壁骨折;
4C型:小转子+内侧壁骨折。


4. 5部分骨折:5部分骨折依据累及的骨折部分,分为4个亚型:
5A型:大转子+小转子+外侧壁骨折;
5B型:大转子+小转子+内侧壁骨折;
5C型:小转子+外侧壁+内侧壁骨折;
5D型:大转子+外侧壁+内侧壁骨折。



5. 6部分骨折:6部分骨折,即大转子、小转子、内侧壁、外侧壁均骨折。


依据该分型方法,粗隆间骨折稳定型包括:2部分骨折、3部分骨折及4部分骨折A亚型;不稳定骨折包括:4部分骨折B、C亚型,5部分骨折及6部分骨折。
文章纳入320例粗隆间骨折患者,分别采用“6部分分型”及AO分型,评估稳定性情况。AO分型中,A1.1,A1.2,A1.3,A2.1认为是稳定性骨折,A2.2,A2.3,A3.1,A3.2,A3.3认为是不稳定骨折。两组在判断粗隆间骨折是否稳定上,不存在统计学差异。

对采用“6部分分型”法的稳定骨折与不稳定骨折分成2组分析发现,2组在骨折愈合时间、围手术期出血量、完全负重时间、股骨颈高度改变、颈干角改变、头髓钉内侧长度、TAD改变上,均存在统计学差异。

▲ 参数测量方法,①股骨头高度;②股骨颈干角;③头髓钉内侧长度;④尖顶距。

文章认为,在对判断粗隆间骨折的稳定性上,“6部分分型”法较AO分型更有优势。该分型将粗隆间骨折平常的术前评估内容归类总结,在临床工作中,手术前常规根据术前CT评估内外侧壁的情况,以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
最后编辑于 2024-02-11 · 浏览 3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