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神经内分泌肿瘤世界
神经内分泌肿瘤,一类以前罕见,现在虽少见,但却离我们很近的肿瘤。
它的名气因为一个人而声名远播,对,他就是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
乔布斯确诊胰腺神经内分泌癌已发生肝转移。
目前因为治疗手段的多样性和癌症医学的发展,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生存时间较长,乔布斯发生转移后仍生存了8年。
神经内分泌肿瘤起源于分布全身各处的神经内分泌细胞,除了指甲和头发外,神经内分泌肿瘤可发生在全身各处。其中以消化系统最常见,占比高达60%,排在第二位的是肺和支气管。
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表现差异性很大,有的表现为惰性,生长缓慢,有的表现为高转移性,严重威胁患者生存。
目前,无论是公众还是医疗界对该肿瘤的认知仍存在欠缺,导致临床对这一类肿瘤的误诊率颇高。

在中国,2018年估计约有67600例神经内分泌瘤新诊断病例,按照比例估算,中国总共或有高达30万名神经内分泌瘤患者。
神经内分泌肿瘤根据病理核分裂象数及Ki-67指数分为高分化和低分化。
低分化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被称为神经内分泌癌(NEC),预后较差;高分化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被称为神经内分泌瘤(NET),预后较好。

依据是否具有激素分泌功能和有无出现激素引起的临床症状,分为功能性(约占80%)和非功能性(约占20%)两大类。
功能性神经内分泌肿瘤主要表现为肿瘤分泌各种激素引起的相关症状,如皮肤潮红、出汗、哮喘、腹泻、低血糖、难治性消化道溃疡、糖尿病等。
功能性神经内分泌肿瘤由于临床症状较为典型,容易引起临床医生注意,功能性神经内分泌肿瘤主要以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居多,包括胰岛素瘤、生长抑素瘤、胰高血糖素瘤、胃泌素瘤等。

非功能性神经内分泌肿瘤主要表现为肿瘤局部占位症状,如进行性吞咽困难、腹痛、腹胀、腹部肿块、黄疸、黑便等。非功能性神经内分泌肿瘤往往在体检时偶然发现,生存期一般较长。

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断主要通过血清标记物筛查,明确肿瘤,内镜、超声、CT、MRI确定肿瘤位置,细针穿刺、活组织检查或手术后病理诊断明确肿瘤类型和分化程度。
因为不同部位,不同类型的神经内分泌肿瘤间差异较大,所以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治疗需要多种手段综合考量、整体规划,即多学科诊治。

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治疗手段包括外科治疗与内科治疗,外科治疗包括内镜治疗、手术治疗以及介入治疗。
对于一部分肿瘤病变很小,分化好,浸润深度浅的胃肠神经内分泌肿瘤可行内镜下切除,特别是对于肿瘤位于超低位直肠的患者,内镜下切除就可能使患者肛门功能得以保留,改善患者日后生活质量。
根治性切除,联合淋巴结清扫术是局限性神经内分泌肿瘤主要治疗手段,即使是出现肝转移的晚期神经内分泌肿瘤,采取手术或介入治疗仍有可能改善部分患者的生存,使之获益。
具体治疗策略需临床医生充分评估肿瘤大小、浸润深度、病理分级、转移范围等因素决定。
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内科治疗目的包括两个方面:1、控制激素相关症状。2、抗肿瘤增殖。
在控制激素相关症状方面,生长抑素类似物是一线治疗药物。其他还包括质子泵抑制剂,皮质醇合成抑制剂,或受体拮抗剂等。
抗肿瘤治疗药物包括生物治疗、靶向治疗以及细胞毒性化疗药物。最常用的生物治疗药物为生长抑素类似物,它是部分生长缓慢,生长抑素受体阳性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一线治疗。
常用的分子靶向药物包括mTOR抑制剂(依维莫司)及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舒尼替尼和索凡替尼)。细胞毒性化疗药物包括:卡培他滨、奥沙利铂、氟尿嘧啶、依托泊苷、铂类等。
最后提醒一下,因为大多数神经内分泌肿瘤没有明显症状,所以定期体检对此类疾病的早期筛查非常重要。
此外,如果有病因不清的腹泻、低血糖等情况,就应该考虑是否有神经内分泌肿瘤,应该及时到肿瘤科、内分泌科进行筛查。
最后编辑于 2024-01-27 · 浏览 1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