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出现血液“冷凝集”,严重吗?


近期,天气寒冷、气温较低,在日常检验工作中发现许多例血常规标本出现“冷凝集”的现象。
为什么抗凝的血液标本会出现“冷凝集”现象?那么,这种微小的血凝块是否也会出现在患者体内,从而有堵塞血管的隐患呢?
一、什么是“冷凝集”现象?
“冷凝集”是临床检验工作中很常见的一种现象,是由自身抗体引起的,在采血后,标本离体温度开始下降,红细胞在寒冷环境中的凝集成团现象,特别是冬春季节气温较低时更易见,严重者可表现为EDTA抗凝的血常规试管的管壁上红细胞凝集呈细沙状。

作为“三大常规”之一,血常规检测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合格的标本是得到准确结果的先决条件,在实际工作中,“冷凝集”标本会严重影响血常规结果的准确性。
有研究指出,“冷凝集”指冷凝集素造成的红细胞团块儿状聚集。
作为一种针对红细胞膜上I类抗原的自身免疫性抗体(主要为IgM型),冷凝集素在健康人体内效价比较低,一般不会引起红细胞冷凝集现象;但是,当环境温度降低(30℃以下,特别是0~4℃)或者在支原体肺炎、多发性骨髓瘤等患者体内,冷凝集素就可能会作用于自身的红细胞抗原而发生可逆性的红细胞“冷凝集”现象,致使红细胞(RBC)计数、红细胞压积(HCT)假性降低,而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结果假性增高,从而造成检验结果的偏差。
因此,尽早发现并处理“冷凝集”标本至关重要。
二、“冷凝集”是采血不当造成的标本凝了吗?
“冷凝集”是一种可逆的红细胞的凝集现象,并不是采血不当造成的不可逆的标本抽凝了,一般不需要重新采血。
当然,这种红细胞的“冷凝集”现象只发生在体外,并不会出现在机体内,所以,并不会堵塞血管。
三、“冷凝集”现象是如何发现的?
如上述,红细胞冷凝集现象,可以导致红细胞(RBC)计数、红细胞压积(HCT)假性降低,而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结果假性增高。
那么,在血常规报告审定过程中,如果发现类似变化(特别是MCHC>380时),我们需要着重排查是否存在血常规“冷凝集”的现象。

首先,需要找到该标本,轻微颠倒混匀,观察管壁上是否有肉眼可见的细沙粒样微小凝块,如果有则基本可以确定存在“冷凝集”现象。
其次,如果没有观察到明显的细沙粒样微小凝块,则需要涂片镜检,使用显微镜观察血涂片体尾交界处(正常情况下,红细胞是散在均匀分布的状态),是否存在红细胞的微小凝集。(如下图,为低倍镜湿片镜检,未染色)

四、如何纠正“冷凝集”现象?
正如前文所述,红细胞冷凝集现象是可逆的,只要这种现象得到纠正,则可以获得准确的血常规结果。一般有四种方法:
1、37℃温浴法
这是一种最常用、最方便纠正结果,也最准确的方法。
将“冷凝集”标本放置于37℃温水中水浴30min后,立即上机检测。这种方法依据的是“冷凝集”的可逆反应,当温度恢复到37℃时,红细胞就开始解聚。
此法操作简单,是我们科室最常用的解聚方法,但其耗时相对较长,总体上可以解决大部分的“冷凝集”现象。
该方法的缺点是,对于强凝集标本,可能纠正效果并不理想。
2、血浆置换法
将血常规标本经3000r/min,5min离心处理,吸取上层血浆,采用等量仪器稀释液或生理盐水加入血浆中充分混合,反复3次后上机检测。
该方法依据的是,“冷凝集”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浆中,通过置换能去除“冷凝集”抗体,从而达到纠正红细胞的效果。
此法同样可以有效地纠正红细胞“冷凝集”,但因置换过程中易同时吸走部分的白细胞和血小板,会导致白细胞和血小板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以血小板降低最为明显。
因此,若遇到强凝集标本时,可进行血浆置换法纠正红系结果,但对于白细胞及血小板还需要参照第一次水浴后的结果进行报告的发送。
该法的缺点是操作较为复杂,耗时长,可以做为备选方案。
3、预稀释法
采用仪器稀释液加入EP管内,再置于37℃水浴箱温育30min,将经温育后的稀释液吸取未经处理的外周血进行混合后上机检测。
经预稀释法处理后的标本所有指标检测均趋于正常,血涂片显示无红细胞凝集。
该方法依据的是经稀释处理后冷凝集素效价降低。
相较于血浆置换法而言,预稀释法并不会造成血小板的显著降低,在处理强“冷凝集”标本时,预稀释法效果显著优于37℃温浴法以及血浆置换法。
4、机旁检测法
该方法要求患者重新采样,立即上机检测,在“冷凝集”出现之初即完成检测。
缺点是需要再次采血,对于临床患者等不太适用。
五、鉴别诊断
除了一些生理性的“冷凝集”现象,如气温低;在某些疾病状态时,也可以出现“冷凝集”现象,例如支原体感染、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重症贫血、多发性骨髓瘤、腮腺炎等,这些疾病可使冷凝集素滴度增高,从而导致“冷凝集”现象出现。
因此,在日常检验工作中,我们仍需要综合判断标本的状态,结合其他检验结果,进一步探索“冷凝集”现象背后可能存在的其他原因,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为准确的检验报告。
最后编辑于 2024-01-27 · 浏览 1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