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男性患者胸痛呼吸困难,面部水肿入院,竟是罕见淋巴瘤!
查看病例
一、引言
上腔静脉综合征(superior vena cava syndrome,SVCS)又称上纵隔综合征(superior mediastinal syndrome,SMS),是由上腔静脉的任何压迫或阻塞引起的疾病,包括恶性肿瘤的直接侵袭,肿瘤、主动脉瘤或纤维化引起的外部压迫,或继发于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或从除颤器和起搏器引出的血栓。
淋巴瘤引起的SVCS为一种血液科常见的急性并发症,是由于肿大的淋巴结直接侵犯或压迫上腔静脉致静脉回流受阻,并引起以急性呼吸困难和面颈部肿胀等的一系列症状。作为一种肿瘤急症,SVCS可能需要根据严重程度立即进行处理。应考虑静脉内再通,如溶栓、取栓、血管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淋巴瘤因对化疗敏感,上腔静脉淋巴瘤也可考虑行化疗。
二、病例
患者,男性,35岁,因胸痛、呼吸困难及面部水肿10天入院。入院胸部CT增强扫描显示:前纵隔肿块不均匀强化,内见斑片状坏死囊变区,由多个结节融合而成,大血管受压后移,病灶包绕大血管,侵犯上腔静脉,右侧胸腔积液(图2−15−1),考虑前纵隔占位,纵隔淋巴瘤不排除。穿刺活检病理为B淋巴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考虑到肿块太大,且患者情况较好,行胸腔闭式引流,CHOP(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化疗,经过两个疗程后纵隔淋巴瘤明显减小(图2−15−2)。随访3年患者状态良好。


三、讨论
(一)流行病学与病因分析
SVCS属于肿瘤急症可危及生命。90%以上的SVCS由恶性病变引起,其中淋巴瘤占15%[1],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发生率高于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 lymphoma,HL),全身性的NHL中仅有15%~25% 侵犯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而仅累及纵隔的更少,比例不到10%[2]。有学者认为HL的肿块多见于前纵隔,而NHL更常见于中纵隔[3-4]。淋巴瘤有两个高发年龄段,第一个是青年期和成年早期,第二个为50岁以后,但侵犯纵隔的HL常较为年轻[5],而SVCS在儿童中罕见[2]。近年有不同的报道,美国St.Jude Children’s Research Hospital报道,1973—1988年的15年中共治疗24例SVCS[6-7]。一般认为,T细胞性淋巴瘤易发生纵隔肿块。近年也有不少报道原发于纵隔的B细胞性淋巴瘤合并SVCS率高且预后差[8]。SVCS者合并心肌损害和心包积液者明显较多,说明有SVCS时影响心脏功能,而心功能损害可加重SVCS症状。
淋巴瘤的病因目前并不清晰,HL的风险因子有人类疱疹病毒(Epstein− Barr virus,EB病毒)和其他同病毒科,NHL风险因子包括自体免疫疾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人类T淋巴细胞病毒感染、摄取过量肉类及脂肪、使用免疫抑制剂等。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上腔静脉位于纵隔内的特殊解剖位置,周围组织包括胸骨、右主支气管、生主动脉,纵隔淋巴结等,加之静脉管壁薄,静脉压力低,因而易受压迫阻塞,造成循环障碍。当上腔静脉周围淋巴结组织受肿瘤侵袭或本身受侵,被机械压迫时出现阻塞综合征,可引发一系列的临床表现及体征。SCVS典型表现为胸颈静脉怒张、颜面部水肿和紫绀,并与闭塞部位、程度、速度、侧支循环及血栓形成相关,SVC闭塞部位分为奇静脉上部、下部和奇静脉部,奇静脉部发生闭塞的可能性最高。除上述症状之外,压迫喉返神经时可出现声音嘶哑;压迫支气管可致呼吸道狭窄引起呼吸困难、咳嗽、咯血;痰液引流不畅易引发肺部感染。
诊断手段主要为影像诊断,一般来说,先通过X线检查初步评估病灶性质以及其与毗邻结构的关系,再行CT进一步了解肿块性质。本病主要影像学特征如下:①肿块常以主动脉弓为中心向上、向下或同时向上向下生长;②薄层下可发现肿块周围有与肿块合并或独立存在的肿大淋巴结;③肿块形状不规则,边缘不清,呈分叶状改变;④肿块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程度轻,常见低密度坏死、囊变灶,可出现钙化;⑤病灶累及邻近脂肪间隙,包绕大血管和心脏生长;⑥常合并胸腔积液、心包积液,但胸膜和心包结节少见;⑦可侵及胸壁造成骨质破坏,形成较大软组织肿块。
该病应与侵袭性胸腺瘤鉴别。①淋巴瘤常累及纵隔多组淋巴结,肿块周围常可见到肿大淋巴结,且对血管推移压迫相对于胸腺瘤更明显;②淋巴瘤形态多呈分叶状,边缘不清,而胸腺瘤边缘光滑或有分叶,侵袭性胸腺瘤明显分叶或边缘有小结节突起;③淋巴瘤中常见坏死囊变,增强扫描多为不均匀或均匀轻度强化,可有结节样明显强化区,胸腺瘤内低密度少见,多为小片状或裂隙状,一般为中度或明显强化;④淋巴瘤多包绕浸润周围血管,胸腺瘤多推挤压迫周围结构,一般不包埋血管。临床上淋巴瘤多见于中青年,而胸腺瘤一般在40岁以上。其次,还应与生殖细胞瘤以及甲状腺瘤相鉴别。畸胎瘤多位于前中纵隔,偶发于后纵隔。囊性畸胎瘤一般为厚壁圆形或卵圆形囊性肿块,密度均匀,强化后囊壁强化而囊内液体不强化,囊实性或实性畸胎瘤多表现为类圆形或不规则混杂密度肿块,半数以上可见脂肪影。甲状腺瘤多与甲状腺相连,向下生长,肿块位于上纵隔血管间隙内,向外推移血管,且含碘高,囊变、出血及钙化多见。
除影像外,诊断方法还包括痰细胞学检查、经皮穿刺针吸活检、纤维支气管镜等方法,但诊断阳性率低[1]。近年有报道用纵隔镜进行检查,但其危险性高,应慎重选择患者[9]。
淋巴瘤包括HL和NHL2种主要病理类型。WHO分类将HL分为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和经典型2大类,其中经典型占95%,大多起源于淋巴结,大体和镜下可见瘤组织内有许多结节,伴炎症性细胞反应的淋巴样细胞被粗大的纤维分隔为结节状,镜下见到多种形态的R−S细胞即可作出诊断。NHL临床分类比较复杂,前纵隔淋巴瘤主要为弥漫大B细胞型,认为是来源于胸腺髓质B淋巴细胞。胸腺弥漫大B细胞型淋巴瘤由无明确边缘的中—大透明细胞和纤维组成,在大体上为巨大、无包膜、有侵袭性的软组织肿块,可有中央坏死区。T淋巴细胞淋巴瘤由小的、成熟的淋巴T细胞组成,细胞学上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相似。
(三)治疗及预后
作为一种肿瘤急症,SVC综合征可能需要根据严重程度立即进行处理。应考虑静脉内再通,如溶栓、取栓、血管成形术和SVC支架植入术。治疗SVCS的关键为缩小肿块以解除压迫。静脉使用皮质醇激素,可使肿块缩小,缓解压迫。同时,应用利尿剂可以减少回心血量,降低静脉压,从而间接地改善SVCS。静脉皮质醇激素和/或速尿可减轻症状,为明确诊断后的正规治疗争取时间。
明确诊断后应根据原发疾病,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若肿瘤对化疗不敏感,可选择放疗。但由于放疗可能加重组织水肿,造成阻塞加重。因此对于阻塞症状严重的患者,应当谨慎放疗,否则有可能导致病情急剧加重进而危及生命。对于化疗敏感的病理类型,推荐使用化疗,化疗方案依据患者具体病理类型及全身情况选择。有研究表明,放化疗联合治疗可以弥补单独放疗的不足,快速缓解症状,改善患者预后[10-11]。若放疗和/或化疗效果不佳,可考虑介入或外科治疗。若患者合并静脉血栓,可先行手术治疗解除阻塞,后续再行放化疗[12]。介入支架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改善症状方法,Bierdrager等[13]认为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在治疗肿瘤合并的SVCS时,效果可能优于放疗和化疗。因此,SVCS的临床治疗方案选择仍是一个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有待于收集更多病例进行前瞻性随机研究。
另外,护理及康复锻炼也是治疗SVCS的必要手段。通过卧床头抬高及吸氧可减少心输出量和静脉压力,从而改善症状;恰当合适的心理舒缓及支持也有助于患者的治疗。
根据文献报道,影响长期预后的不良因素为患者一般情况差、B组症状(不明原因发热>38℃;盗汗;半年内体重下降10%以上)、肿块巨大(≥10 cm或超过胸腔横径1/3)、乳酸脱氢酶增高、胸膜侵犯、多个肿块外器官侵犯以及诱导治疗后未获得完全缓解[14-15]。
上海市肺科医院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共收治30例引起SVCS的纵隔淋巴瘤,其中HL9例,NHL21例。对于HL患者,上海市肺科医院一般使用传统ABVD(阿霉素+博来霉素+长春新碱+氮烯唑胺)化疗方案,对于NHL患者,多采用CHOP化疗方案,并根据患者本身情况进行调整并决定是否加用放疗,远期预后较好。
(四)总结
合并SVCS的纵隔淋巴瘤为一种罕见的血液科疾病,诊断主要依赖胸部CT,应与纵隔其他疾病相鉴别,治疗的关键在于缩小肿块以缓解压迫症状,
放化疗有较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Jahangiri M,Taggart D P,Goldstraw P. Role of mediastinoscopy in superior vena cava obstruction[ J]. Cancer,1993,71(10):3006-3008.
[2] Tomiyama N,Müller N L,Ellis S J,et al. Invasive and noninvasive thymoma:distinctive CT features[ J]. J Comput Assist Tomogr,2001,25(3):388-393.
[3] Ikezoe J,Sone S,Morimoto S,et al. Computed tomography reveals atypical localization of benign mediastinal tumors[ J]. Acta Radiol,1989,30(2):175-179.
[4] Wagner M,Kuth R,Deimling M,et al. A fas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technique for children with mediastinal lymphoma:work in progress[J]. Med Pediatr Oncol,2001,37(6):532-536.
[5] Strollo D C,Rosado-de-Christenson M L. Tumors of the thymus[ J]. J Thorac Imaging,1999, 14(3):152-171.
[6] Ingram L,Rivera G K,Shapiro D N. Superior vena cava syndrome associated with childhood malignancy:analysis of 24 cases[ J]. Med Pediatr Oncol,1990,18(6):476-481.
[7] Yellin A,Rosen A,Reichert N,et al. Superior vena cava syndrome. The myth--the facts[ J]. Am Rev Respir Dis,1990,141(5 Pt 1):1114-1118.
[8] Lazzarino M,Orlandi E,Paulli M,et al. Treatment outcome and prognostic factors for primary mediastinal (thymic) B-cell lymphoma:a multicenter study of 106 patients[ J]. J Clin Oncol,1997,15(4):1646-1653.
[9] 李剑锋,王俊,赵辉,等. 纵隔镜在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 J]. 中华胸心
血管外科杂志,2005,21(4):236-237.
[10] 陈宣. 癌性上腔静脉综合征综合治疗疗效分析[ J]. 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
2003,9(6):507-508.
[11] 马建新,金同法. 上腔静脉综合征的临床治疗分析[ J]. 世界今日医学杂志,2003,
4(9):634-635.
[12] 孟庆丰,孙嘉. 小儿恶性淋巴瘤并发上腔静脉压迫综合症:附13例分析[ J]. 实用肿瘤
学杂志,1991,5(3):56-57.
[13] Bierdrager E,Lampmann L E,Lohle P N,et al. Endovascular stenting in neoplastic superior vena cava syndrome prior to chemotherapy or radiotherapy[J]. Neth J Med,2005,63(1):20-23.
[14] van Besien K,Kelta M,Bahaguna P. Primary mediastinal B-cell lymphoma:a review of pathology and management[ J]. J Clin Oncol,2001,19(6):1855-1864.
[15] Zinzani P L,Martelli M,Bertini M,et al. Induction chemotherapy strategies for primary mediastinal large B-cell lymphoma with sclerosis:a retrospective multinational study on 426 previously untreated patients[ J]. Haematologica,2002,87(12):1258-1264.
(郑卉)
四、本期话题
1、SVCS由哪些病变引起?它们中哪种是最常见的?
2、SVCS主要发生在哪个年龄段的人群中?儿童是否也会患上SVCS?
3、淋巴瘤的病因是什么?HL和NHL的风险因素有哪些?
最后编辑于 2024-01-17 · 浏览 1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