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真菌检测上除了传统的镜检和培养还有哪些新的技术呢?

传统的镜检和培养对真菌检测来说非常重要,它仍然是临床病原生物学的金标准,但是由于真菌多样性的问题,有的菌生长非常慢,例如组织胞浆菌要两个星期才会得到结果,所以我们如果仅仅是具备传统的技术,没有多元化的技术支撑,我们的耐药防控行动计划就很难有实质性的效果。我们看到这些年有很多的非培养技术来作为传统方法的补充,这二者的结合能够帮助我们的临床更好的实现早期的诊断或者说是抢先的诊断和治疗,所以从这方面来讲非培养更多的是基于病原和宿主的一些反应,它并不是完全的基于生物体本身的生长特性。
现在我们的临床实验室中采用的是像G试验、GM试验等是针对抗原和抗体的检测方法,最早我们还是引用国外的一些文献,但是近十几年里我们国内企业的检测方法发展非常迅速。现在已经有了5G+联合检测方案,包括念珠菌、隐球菌、曲霉菌的抗原和抗体都有了一个完整的检测平台。除了我们锁定的这些抗原和抗体的靶标以外,实验室的检测效率也得到了提高,以前ELISA攒标本可能有时效性和准确性的问题,因为标本放置时间长,存放温度不适宜,在结果上会带来假阴性和假阳性的问题。企业在面对临床上提出的一些困惑也做了很多技术上的改进,包括POCT和荧光免疫层析,从原来的批检测到现在的单标本即时检测,确实对重症感染有很大的帮助。不论是真正的侵袭性曲霉病还是念珠菌血症,在临床都是非常危急重症的,不可能等待一个星期做两次这样的时效性,所以从这一点上看我们检测的准确性和时效性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我个人觉得目前临床的重视度还不够高,可能很多大夫他是先送一个G试验,再送一个GM试验,没有结果的话再去做一个其他的排查法的抗体,包括隐球菌的荚膜多糖抗原,以及IPA、CPA和ABPA之间的转换。如果POCT能够一次性地把这些都做下来的话,可能对诊断的及时性还有实验室诊断的检测效能评价都有很好的提升。总的来说我觉得目前的这些检测靶标和方法学确实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从代谢组的角度来讲,我们也期望有更多便捷快速的方法能够应用到临床,对我们的诊断能力有更大的提升。
除了有关抗原和抗体代谢的一些物质表型的检测外,还有现在比较热的分子检测。在CID 2021年针对欧洲的第三版侵袭性曲霉更新的时候,在一系列的supplemental的article里面有一篇文章就专门讲了曲霉菌的PCR检测,它里面介绍了一个关于对曲霉复合群的菌种鉴定以及对它常见的耐药基因SNP的检测。这样一来,我们看到实际上在国际上PCR已经可以被认可,这种所谓的被认可一定是有大量的临床试验和数据支撑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我们现在确实期待这样的一些产品能够很快地面世,包括我看到丹娜最近也有一个新的qPCR诊断试剂盒,能够用于曲霉的菌种鉴定和一些常见耐药基因突变点的检测。这种方法跟新冠核酸检测很像,虽然金标准是病原学,但是核酸检测确实在第一个阶段能够给到我们一些信息的提示,这是PCR的优势。
此外还有一个比较受临床医生重视的问题,也是我们实验室在起步跟进的一个项目就是mNGS,很多临床的疑难重症患者培养一直没有结果,ICU大夫就会去送mNGS。那么mNGS它在真菌里面的应用价值到底有多少呢?我们可以看到有明确的一些综述类的文件反映出来在Mate分析里面看到一些肺孢子菌、隐球菌,这类的确实能够优于我们传统涂片的阳性率问题,但是由于它只有核酸,那么对于曲霉菌和念珠菌来说就比较困难。分子生物学技术从病毒到真菌都给了我们高效的体验,但是回到病原学诊断来讲它只告诉了我们有无核酸。以肺孢子菌为例,如果mNGS检出了耶氏肺孢子菌的核酸片段,那么同时我们要辅以G试验,连续两次G试验的阳性结果,那么这就可以做作为真菌病的诊断标准和临床诊断的判断依据。肺孢子菌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刚开始的时候可能涂片是阴性的,但是如果我们知道mNGS和G试验是阳性的,我们再次去采样花更多时间去看形态学也许会发现是阳性的。总的来说,多种技术的联合使用极大地提升了侵袭性真菌病临床诊断的能力,也促进了耐药防控能力,只有准确的诊断才能准确地治疗,才会为我们耐药防控的前期做非常好的铺垫。总而言之,我们整体是为了控制真菌耐药未来的工作方向,从检测到药敏再到分子诊断,联合起来做一个抗击真菌耐药的行动方案。
最后编辑于 2024-01-16 · 浏览 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