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房性早搏、心房颤动、心房扑动

发布于 2024-01-14 · 浏览 2575 · IP 山东山东
这个帖子发布于 1 年零 110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iconwebcomer 推荐
iconfy1940 已点赞
iconwebcomer +3丁当

img


图1心电图分析:

基础心律为 窦性心律 。

R3后有提前出现的P`(落在T波上),P`后无相关QRS,伴代偿间歇,提示 房性早搏未下传 。

从R4开始,窦性P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间距不同的f波,QRS波显著不齐,提示房早诱发的 心房颤 动 。

心房易颤期位于S波上,此期发生的房性早搏可能诱发心房颤动。病理生理情况下,心房易颤期后移至T波上,在此期发生的房性早搏可能诱发房速、房扑、房颤及未下传。

img

心房颤动 转变为 心房扑动。

img

  窦性P波消失,代之以"F”波( 在II、III、avF导联明显),典型锯齿状,频率约215/min,房室传导比例2:1,心室率为107bpm,提示 心房扑动

img

心房扑动,房室传导比例2:1、4:1 。

img

心房扑动,房室传导比例4:1 。

相关知识点:

一、心房颤动 ,较心房扑动多见,是一种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因其心房激动快速而紊乱颤动,失去了协调一致的收缩,心房既丧失了正常排血功能,附壁血栓易于形成。

心电图特征:

 1, 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间距不同的f波, f波的频率为350 —600/min。典型的f波是诊断心房颤动的要点,是诊断心房颤动的唯一依据。但需要排除各种干扰和伪差。

2,心房颤动心室律显著不齐是由于房室结内隐匿性传导所致。心房颤动的R-R周期极度不规则,只能连续测量数个R-R周期,求其平均值,即为心房颤动平均心室率。

3,心房颤动时室内传导可以正常,也可呈室内差异传导。

二、 房性早搏

起源于左、右心房、房间隔、腔静脉和冠状静脉窦口附近的早搏,称为房性早搏(APB )。在各种早搏中,以房性早搏的发生率最高。

起源于T波顶峰上的房性早搏诱发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及心房颤动的发生率高。

心电图特征:

①期前出现 的 异位P'波其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

②P'R间期>0.12秒;

③大多为不完全性代偿间歇,即早搏前后两个窦性P波的间距小于正常PP间距的两倍。

三、心房扑动( AF)

  是介于房性心动过速与心房颤动之间的快速规则的房性心律失常,F波频率250-350bpm,其间无等电位线。F波通常按一定比例下传心室,房室传导比例固定时, R-R间期匀齐,房室传导比例不固定者,R-R间期不规则。

四、典型心房扑动

  典型心房扑动包括逆钟向和顺钟向两种类型: 逆钟向心房扑动 , II、III、aVF导联F波倒置, 顺钟向心房扑动 ,II、 III、aVF导联F波 直立

1,F波:波形相同、波幅相等、间期匀齐、波间无等电位线、呈三角形的锯齿状F波,F波频率250~350/min。(这是诊断房扑最重要的依据)

2,FR间期:FR间期可以固定,也可不固定。FR间期通常比窦性心律时的PR间期长。

3,QRS波群:

  F波下传的QRS波形一般与窦性QRS波群相同。

  但伴时相性室内差异传导或束支蝉联现象,合并束支传导阻滞及其分支阻滞,与窦性QRS波群不同。

4,心室率:

  心室率多在60~180/min,活动或白天清醒状态,多为2:1或3:1下传心室,1:1下传时,心室率快速,夜间睡眠或白天卧床休息时,房室传导比例增大,转变为4:1、5:1、6:1甚至更多的F波因干扰,隐匿房室传导或合并房室阻滞未能下传心室,出现心室长间歇。

  F波持续时间从数秒到数日,少数患者长达数年之久。

  心房扑动的房室传导比例为2:1时,有时诊断比较困难。动态心电图监测有助于鉴别。夜间睡眠时,室率减慢以后, F波清楚地显示出现。

心房扑动 (122)
房颤 (410)
房性早搏 (73)

最后编辑于 2024-01-14 · 浏览 2575

7 35 18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7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