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的内皮KP、七彩的晶体囊膜







左眼

左眼

右眼

右眼
患者女,18岁,近视手术术前检查发现双眼内皮面散在弥漫性亮晶晶颗粒样反光KP,如上三幅图,内皮细胞技术正常,如下图。


患者女,19岁,屈光术前检查发现“七彩体征”,右眼六百度、左眼两百度,矫正视力正常。
角膜厚度及形态均正常,七彩的内皮KP,如上图所示,内皮细胞计数正常,但从内皮细胞镜检查发现“细胞之间散在点状高反射灶”,除了这些又有新的发现,彩色的结晶好像遍布的全眼的“膜状结构上门”,晶体前后囊以及视网膜表面,都疑似同样的改变。如下图

左眼

右眼




对于此患者,开始只关注了角膜,现在回想一下,开始晶体前囊的结晶我应该也看到了,但是没有细想,可能以前也见过很多晶体前囊散在色素附着的,所以就没太在意晶体,只专注于角膜了。这是不应该的。
对于角膜,很多人第一反应会不会是“内皮营养不良?”“fuchs 角膜内皮营养不良?”是吗?
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Fuchs endothelial corneal dystrophy,FECD)是角膜内皮营养不良的典型代表,特征性表现为角膜滴状赘疣的形成、角膜后弹力层局限性增厚和角膜内皮细胞数量进行性下降。众所周知,正常人角膜内皮细胞是单层的六角形细胞,与房水直接接触,而角膜内皮细胞通过其屏障作用和泵功能维持角膜相对脱水状态。随着FECD病程的进展,角膜会出现一系列的病理改变,如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发生改变、细胞外基质的异常堆积、角膜内皮细胞进行性减少等。这些病理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角膜基质和上皮水肿,继而引起视力下降,严重者甚至发展为大泡性角膜病变。FECD是角膜移植最常见适应证之一。
诊断依据 :(1)裂隙灯显微镜下可见双眼角膜中央后表面的金箔样反光,内皮面粗糙,色素沉着,部分患者可见角膜基质水肿,甚或后弹力层皱褶、上皮大泡;(2)部分患者有视物不清、畏光、视力逐渐下降、晨起雾视等主诉;(3)角膜内皮显微镜可见暗区和(或)IVCM可见小滴状结构影像。对角膜内皮显微镜及IVCM的影像资料进行分析,结合患者临床资料对病变程度进行分期。

上图显示:角膜内皮显微下观察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不同分期角膜内皮层暗区特征 1A示期,可见少量区暗区,且未见融合;1B示期II期,可见暗区增多,并出现融合;1C示III期,可见暗区融合明显,1D示IV期,难以分辨内皮细胞形态。

上图显示:角膜共聚焦显微镜下的改变,2A示I期,可见散在的典型小滴状结构,未见融合:2B示II期,可见早期的圆点状小滴状结构及典型的小滴状结构,并可见成对融合;2C示II期,可见小滴状结构成串状融合;2D示II期,可见小状结构广泛成串或成片状融合;2E示III期,可特珠形态的小滴状结构,中央点处呈星芒状的高反光,并可见对融合;2F示IV期,可见小滴状结构成串及成片融合,片状融合后顶点高反光变淡,片状融合后顶点高反光变淡。

上图显示:A示右眼,可见内皮细胞间存在暗区,暗区中央有一高亮点,为典型赘疣表现,少数内皮细胞形态尚未破坏;B示左眼,可见角膜中央区对应内皮层细胞轮廓不规则,规则六角形细胞比例减少,散在少量疣状突起(箭头);C示右眼两周后,可见角膜内皮散在疣状突起,少量聚集成团,部分内皮细胞间见缺损暗区(箭头);D示左眼两周后,可见角膜内皮细胞部分可见大量疣状突起(箭头),双眼未见炎性细胞浸润。
共焦镜下典型角膜小滴状结构图像特征为外周低反光、中央顶点处高反光,呈大小不一的类圆形弹坑样图像。此外,随着小滴状结构的增大和增多,不同疾病分期的小滴状结构IVCM图像存在差异。
疾病早期,小滴状结构的面积小于单个角膜内皮细胞,为圆点状低反光,中央可有细小的点状高反光。随着疾病进展,小滴状结构逐渐增大、增多,呈典型大小不一类圆形弹坑样;由于结构不断增大,其顶点逐渐顶向前房侧,此时不易再见到高反光的顶点,整体呈现中等程度的反光;其高反光顶点周边常伴有小滴状结构融合情况,此时其周边的角膜内皮细胞不可见。
裂隙灯检查法在高倍镜下(25或40倍)观察时,可见FECD患眼角膜内皮层有金箔样反光,即小滴状结构后表面的镜面反射。该疾病缓慢进展,当早期无明显症状且角膜后表面金箔样反光数量少且相对分散时,易被漏诊。随着病情进展,小滴状结构的数量及大小增加,角膜内皮屏障功能及泵功能均出现异常,引起角膜水肿,导致典型的晨起雾视主诉 。此时患者多处于Ⅱ或Ⅲ期,角膜水肿且内皮面明显粗糙,需要依靠影像学证据进行诊断与准确分期,常用的影像设备包括角膜内皮显微镜、IVCM。
找到一典型裂隙灯图片

图三:摘自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2019,21(5) : 393-394. DOI: 10.3760/cma.j.issn.1674-845X.2019
《双眼颗粒状角膜营养不良合并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一例》A、D:右、左眼前段照片示角膜中央区浅基质层多发的圆形面包屑样混浊;B、E:右、左眼角膜裂隙灯显微镜照片示角膜内皮面滴状赘疣物(见箭头);C、F:右、左眼角膜内皮镜检查示角膜内皮细胞形态改变,形成病理性暗区(见箭头)
此患者未做共焦检查,但结合裂隙灯及角膜内皮镜检查我觉得可排除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并且此患者晶体囊膜及视网膜也出现类似结晶样改变。
另外还有一些角膜沉积物疾病

痛风:痛风患者角膜浅层可有细小、黄色、闪烁的结晶沉积物,结晶可在睑裂区融合,形成色素性带状角膜变性。
(此患者既往无痛风病史,而且结晶也不在角膜浅层,可排除)

吩噻嗪:吩噻嗪是一种合成的抗精神病药,当大剂量应用时有较多的毒副作用。角膜基质内可见弥漫、颗粒样黄棕色色素沉积,在深基质层更致密。因为色素沉积在睑裂区明显,因而认为光照射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当用药剂量大时,可见角膜漩涡状或结膜色素沉积。

这些结晶是彩色的,拍出来就感觉不像彩色了。
Bietti 结晶状角膜营养不良:为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形遗传病,表现为角膜和视网膜结晶体,视网膜色素上皮萎缩和脉络膜硬化。角膜结晶细小,位于周边角膜前基质和上皮下。角膜结晶类似于胆固醇或其他的脂质沉积。此病可能提示全身脂质代谢异常。通常30岁左右起病,表现为夜盲、暗适应能力下降、周边视网膜视野缺损及中心视力下降。
(此患者角膜结晶样色kp类似于Bietti结晶状角膜营养不良,但是又不同,Bietti结晶位于前基质和上皮下,部位又不同。)

免疫球蛋白沉积:全身性疾病导致的免疫球蛋白增加可形成角膜结晶,常见疾病包括原发性淀粉样变性、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淋巴瘤、良性单克隆丙种球蛋白和冷沉球蛋白血症。角膜结晶可能是上述疾病的首发体征。通常结晶可见于基质全层,部分病例仅见于后基质层,裂隙灯直接光照下呈白色、间接光照下呈结晶样或彩色。组织学上,这些结晶为细胞内免疫球蛋白沉积,静脉给予免疫球蛋白可导致角膜结晶样沉积。
(此患者单看角膜的结晶体征也类似于免疫球蛋白沉积,但是免疫球蛋白沉积并未提及晶状体囊膜及视网膜结晶,不知道是不是此病)

胱氨酸病:为常染色体隐形遗传病。胱氨酸可沉积于全身大部分组织,溶酶体胱氨酸转运障碍可导致胱氨酸在细胞溶酶体内堆积。胱氨酸病可表现为肾病型或良性型。肾病型胱氨酸病分为婴儿型和迟发型。
上述三种胱氨酸病均可表现角膜基质内彩虹样结晶沉积,初期沉积物位于周边角膜前基质,随病情发展,向中央及后部进展。角膜结晶沉积可引起严重畏光和复发性角膜上皮糜烂。此结晶也可见于结膜和视网膜。
(此患者也像是胱氨酸病,但胱氨酸病也未提及晶状体囊膜沉积,也不知道是不是)
目前为止只搜集到这些相关信息,再次求助各位老师@东直门医院眼科 @lqz423 @panni2002 @阿泽泽泽 @农夫 @袁兆成医师 @万恒眼科医院连仲 @farica
文中引用文献,以附带链接,有需要的战友拿去不谢。 共同学习
最后编辑于 2024-01-19 · 浏览 6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