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状结肠IP型息肉切除术及心得体会

患者中年男性
平诉腹胀,行结肠镜检查,乙状结肠可见一粗蒂状肿物,头端直径约2.0cm,表面发红,完善相关检查,排除禁忌症后行EMR术
下附操作视频

小结
乙状结肠粗蒂长蒂状息肉,在内镜诊疗过程中,时常会发现。由于基底部往往有滋养血管,常面临切除后血管未完全电凝,引起出血的情况。又由于乙状结肠为游离肠腔,操作过程容易成襻,从而增加操作难度。
笔者的经验:
1、操作过程中手指离开注气按钮,避免在不经意间过多的注气,使肠腔过度伸展,增加操作难度。
2、将息肉调整至六点位,稳定镜身,使整个操作过程维持在屏幕的中心位置,良好的视野,是操作安全的关键。
3、当息肉头端过大时,可采用尼龙绳基底套扎后再行圈套切除。无尼龙绳时可采用钛夹预夹闭的形式处理滋养血管,减少即时出血的风险,注意圈套器与预夹闭钛夹之间的距离,避免出现热传导,损伤底部肠壁。如下图示


4、当圈套切除时,采用电切和电凝交替使用的形式切除,圈套缓慢切除,避免过紧过快收进圈套器。
5、操作过程一但镜身成襻,尽可能的重新调整自由度后在进行操作,圈套时尽可能圈套靠近息肉基底部,避免蒂部残留过多,引发钛夹夹闭困难。
视频清晰度欠佳,个人愚见,又不当之处,各位同仁多包涵,多指正!
讨论:您平时遇到粗蒂型息肉处理的思路是什么?乙状结肠操作时预防成襻的技巧?
最后编辑于 2023-12-29 · 浏览 5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