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培笔记】卵圆孔未闭与右心声学造影02
......接上篇
二、右心声学造影
顾名思义,这是一种通过声学造影显示右心系统的方法,通过静脉注射振荡的无菌生理盐水,使右心系统显影,以了解右心系统腔室解剖和血流状况,再配合Valsalva动作,可以确定有无心腔内(卵圆孔未闭、房间隔缺损)或心腔外(肺动静脉瘘等)右向左分流。那究竟是怎么操作的呢?
1.生理盐水微泡的制备
右心声学造影无需使用专用超声造影剂,仅仅将8ml生理盐水、1ml空气及1ml血液混合即能实现增强显影目的,其原理是将空气与含有血液的生理盐水充分混合后,空气微气泡与血液之间的声特性阻抗差较大,加上微气泡有更强的谐振效果,可以明显增强显影,也称充分混合后的混合液位激活盐水。

右房内的微气泡显影
制备激活生理盐水时需要注意:于患者左侧肘正中静脉套扎留置针,连接三通管,取10ml、20ml注射器各一支,20ml注射器抽取无菌生理盐水8ml,另一支10ml注射器预留1ml空气,确认静脉通路通畅后于20ml注射器内回抽1ml血液,然后旋转三通管,连通两个注射器,将生理盐水、血液与空气在两支注射器之间来回推注不少于20次,促使空气与含有血液的生理盐水充分混合后存于20ml注射器内,再旋转三通管,顺势将10ml左右激活盐水快速推注(推注时提醒操作医生)。请注意操作手法:


激活生理盐水内含有的空气微气泡直径较大(>10um),不能通过肺部毛细血管网,因此正常情况下并不会出现在其后的肺静脉血管内。但当出现心腔内分流,比如卵圆孔未闭或者房间隔缺损时,就会出现右向左分流,在左房系统内也可以看到微泡显影;若存在心腔外分流,如肺动静脉瘘时左房内也会出现微气泡。
Ps:有同学提问,既然微气泡不能通过肺循环,那最终去了哪里呢?我想一部分空气微泡很快被溶解到血液中,另一部分可能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了。欢饮批评指正。
卵圆孔未闭是重叠的原发隔和继发隔之间存在细小缝隙,常规的二维超声有时难以发现,右心声学造影是一个确定到底有没有卵圆孔未闭的好方法。

但请仔细观察卵圆孔位置,正常情况下左房内压力大于右房内压力,即便卵圆孔未闭(也就是第一房间隔和第二房间隔未长在一块儿),第一房间隔也是紧紧贴在第二房间隔纸上,或者第二房间隔稍稍向右房侧飘动,出现左向右分流,就不会出现右向左分流,左房内无法观测到微气泡的出现,那怎么办呢?
2.关键的Valsalva动作
我们可以人为的提高右房压力!即利用Valsalva动作,首先大口吸气,随后紧闭声门,用力呼气,由于气体无法经口呼出,此时胸腔内压力增加,肺循环减弱,左心回心血量降低,右心回心血量短暂增加后也降低,但此时右房压有可能高于左房压力,随后突然松气,回心血量突然增加,右房压力达到最高点,此过程中只要右房压力有一瞬间高于左房压力,左房内即可出现微气泡显影(存在卵圆孔未闭的情况下)。
关键要点:
①Valsalva动作至少持续10s,且必须是有效的Valsalva动作。
②一般做两次Valsalva动作,效果不佳时加可做一次。
③左心房显影后立即松气(松气的瞬间右房压力最高点)。
④要遵循“三心动周期”原则。
Ps:Valsalva动作在超声及临床中作用很大,比如盆底超声检查,肝脏、脾脏鼓肚子也属于此动作,心内科治疗阵发性室上速,观察痔疮等等。
比如经常看到急诊科用此方法治疗室上速:


3.“三心动周期”原则
当我们做右心声学造影结果为阳性时,即左房内出现了微气泡,说明存在右向左分流,但究竟是卵圆孔未闭造成的,还是肺动静脉瘘造成的?临床中依据“三心动周期”原则判断,从右房内出现微泡开始,且在Valsalva动作后小于3个心动周期内左房显影则诊断为卵圆孔未闭,大于三个心动周期则诊断为肺动静脉瘘。

道理很简单:微泡通过卵圆孔到达左房要比通过肺动静脉瘘走的路程更短,所以诊断卵圆孔未闭的显影时间短。

4.阳性量化标准
通常按照静止的单帧图像上左房内出现的微泡数量将右向左分流 (RLS) 半定量划分为 4 个等级:
0 级,左房内没有气泡;
I 级,左房内 1-10 个微泡/帧,为少量 RLS ;
II 级,左房内 10-30 个微泡/帧,为中量 RLS ;
III 级,左房内可见>30 个微泡/帧,或左房内几乎充满微泡,心腔浑浊,为大量 RLS 。


视屏来自:Bilibili-热爱生活的小超人。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学不可以已。——2023.12.26
最后编辑于 2023-12-26 · 浏览 3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