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卡特夫人离世看安宁疗护发展
按:
文章最后:
“即便是处在生命末期的患者,家属也基本上都要求进行抢救,“永不放弃”成为生命末期患者治疗的主旋律。”
这种情况,还是概念转换问题,
但本文另一句话是较新的观念:”只有在做好症状控制和舒适照护的前提下,人文关怀才能发挥作用。“
通俗解读:“症状控制和舒适照护”-是需要医药护专业技术含量的。
前期,一个邻居,因肿瘤疼痛,每天白天黑夜,尤其是深更半夜,因疼痛呼叫,如杀猪般喊叫到天亮,悽惨的喊叫声震天响,传遍半片天,连续几天几夜,这样情景,家人的理念,就成问题。文章上述这句话很在理,
只有把”疼痛症状控制人文关怀才能发挥作用。
北医三院(ICU)副主任医师薄世宁讲座。非常感人,本人引用在2023《过新年,话新冠》课件【1】,标题-2:为病患找回尊严:
癌症晚期病人最怕的不是死亡,而是疼痛,疼痛的折磨比死亡都可怕。有的病人痛不欲生,甚至抑郁自杀。这个时候,不止疼,再多的安慰都不能让病人挽回尊严。”
2023-12-15,20:15,收录,辛老师
文献
【1】我眼中的医学终极价值
从卡特夫人离世看安宁疗护发展
健康报,2023年12月6日(5)
南京雨花和怡韩府山安宁疗护中心主任医师 纪光伟
最近,美国前第一夫人罗莎琳·卡特去世,此前,卡特夫人接受了居家安宁疗护服务。今年2月,与癌症抗争近8年的美国前总统卡特,也在家中接受了安宁疗护服务。这一系列事件再次引发了人们对安宁疗护的关注。
1,他们为何选择安宁疗护
在我国,很多人都知道安乐死和临终关怀,但知道安宁疗护的人并不多。安宁疗护是为疾病终末期患者提供身体、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照护和人文关怀等服务,通过控制其痛苦和不适症状,提高生命质量,帮助患者舒适、安详并有尊严离世。
安宁疗护一般是在机构进行,而居家安宁疗护是在家中进行的安宁疗护。家是温馨和舒适的,是生命末期患者向往的地方,但家中的医疗条件是有限的,对照护者的要求更高。
媒体报道显示,卡特夫人接受安宁疗护服务3天后去世,这是不是意味着安宁疗护就是死亡的前一站?其实,进入安宁疗护的患者大多数是会发生死亡的,但也有一些是可逆转的。安宁疗护不是放弃治疗,而是放弃“治愈性治疗”,更积极地控制症状,其实这也是一种积极治疗,只不过是“战场”和目的不同。
按道理说,作为美国前总统,卡特夫妇无论从经济上,还是从技术上,都会得到较为理想的医疗照护,但他们为什么要选择安宁疗护呢?笔者认为,卡特夫妇选择安宁疗护,是源于他们接受安宁缓和医疗理念,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
2,我国安宁疗护发展现状
安宁疗护在我国的发展源头要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1988年,天津医学院(现天津医科大学)成立了临终关怀研究中心,引进了临终关怀理念。
2017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在《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中增设“安宁疗护中心”的条款,出台了相关标准、管理规范,并发布相关实践指南,同时,还于当年在全国开展安宁疗护试点工作。此后,第二批、第三批安宁疗护试点工作分别于2019年5月、2023年7月启动。截至目前,国家级安宁疗护试点已覆盖185个市(区),标志着我国的安宁疗护已经全面铺开。
《2022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到2022年末,我国设有临终关怀(安宁疗护)科的医疗卫生机构4259个;两证齐全(指具备医疗机构执业许可或备案,并进行养老机构备案)的医养结合机构6986家。
近年来,我国的安宁疗护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通过相关政策支撑和广大从业人员的努力,全国已初步形成了安宁疗护服务网络,探索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安宁疗护发展之路。但在成绩的背后,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的安宁疗护事业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安宁疗护难在医疗机构开展。从目前安宁疗护工作开展的情况看,三级医院工作的重点是抢救疑难危重症患者,这是可以理解的,正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一级医疗机构,救治及人员能力水平无法和大型医院相比,在患者出现症状时无法很好地控制,这也限制了其开展安宁疗护工作。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各地探索打造上下联动的安宁疗护服务模式,即三级医院将患者下转到社区医疗机构,并派专家定期到社区进行指导。
这一模式似乎解决了安宁疗护开展的难题,但在实际运作中也发现一些问题。
第一,一些三级医院并没有开展安宁疗护工作,医生缺少对类似患者的观察,难积累相关治疗经验。
第二,社区医务人员从事安宁疗护的动力相对不足。
第三,患者的病情多变,绝不是医生通过一次查房就可以解决问题的,一定要经过长时间观察和多次医患沟通,在下级医院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上级医院的专家能否承担起这一任务,仍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医务人员积极性不高。笔者多次在学术会议上进行观察后发现,参加各类安宁疗护培训的人员大多数是护士。大部分医生更接受传统的医疗模式,认为只有努力按照治疗原则治愈疾病,才是医生应尽的职责,这样的治疗才有成就感。与此同时,患者生命末期的痛苦,自然会影响到从业人员的心理状态,除了需要他们内心世界足够强大,还要有充分的自我调节能力。长期从事这样的工作,会给从业者带来巨大的身心压力。
安宁疗护进医保步履缓慢。这一问题业内人士呼吁已久,但落实起来尤为困难。尽管一些地方采取了安宁疗护按日付费的支付办法,但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可,特别是百姓还没有完全接受安宁疗护的理念,更不愿意为此买单。同时,安宁疗护支付标准不高,许多地方是按每日200~400元的标准支付,难以调动机构和人员的积极性。
安宁疗护更偏向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是安宁疗护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过度地渲染人文,而不重视或者不进行症状控制和舒适照护,这样的观点会影响安宁疗护的健康发展。安宁疗护的症状控制和舒适照护是“雪中送炭”,而人文关怀是“锦上添花”,只有在做好症状控制和舒适照护的前提下,人文关怀才能发挥作用。
3,安宁疗护亟待更多支持
2022年,我国的死亡人数超过1000万人。有资料显示,能够享受到安宁疗护服务的人仅占0.3%。我们必须下功夫练内功,切实践行安宁缓和医疗的理念。
第一,加大支持力度。要让管理者认识到开展安宁疗护是利国利民的重要事情,并且要让政策具有可操作性。通过多途径想办法,解决安宁疗护的发展问题。结合国内外经验,除了政府的支持外,或可整合医疗保险、商业保险和慈善基金等资源,多方筹措,齐抓共管,以解现实之困。
第二,引导医疗机构开展安宁疗护工作。前面已经提到三级医院开展安宁疗护工作的必要性。三级医院不能只“引”不“领”,可以做得不多,但不能不做,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下级医院开展安宁疗护工作。另外,从国外的经验看,社区应该成为安宁疗护的“主力军”。改变目前的工资结构和财政支出方式,变“旱涝保收”为“多劳多得”,是调动基层卫生机构积极性的有效方法。
第三,完善学科建设,激励医生参与安宁疗护工作。要完善学科建设,让医生的职称评定和晋升得到保证,医生才有归属感。同时,需要给予医务人员合理的收入,从而激励他们积极参与到安宁疗护工作中来。
第四,积极引导正确的安宁疗护方向。安宁疗护工作可综合为症状控制、舒适照护和人文关怀三方面,三者缺一不可。其中,症状控制和舒适照护是基础,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不处理好这两个问题,任何人文关怀都是无效的。同理,如果做好了症状控制和舒适照护,再进行人文关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五,将安宁疗护列入医学继续教育培训中。“只要还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这样的医疗理念深入人心,一直指导着我们的临床工作。尽管这样的理念在大多数时候是正确的,但对于生命末期的患者而言就未必妥当了。医生的治疗意见,往往会影响甚至决定患者的最后走向。将安宁疗护列入更多层次的医学教育中,特别是医学继续教育中,让更多的医生了解、认同并实践安宁疗护,是很有必要的。
第六,为公众普及死亡教育,树立正确的生死观。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我国民众普遍是不接受死亡的。笔者在前一段时间做的关于预立照护计划(ACP)的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人都是避谈生死,大家的意见都是“过好当下,不想明天”。即便是处在生命末期的患者,家属也基本上都要求进行抢救,“永不放弃”成为生命末期患者治疗的主旋律。
总之,我们坚信,虽然安宁疗护之路是曲折的,但其前途一定是光明的,希望能够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大力支持,帮助百姓提高生命质量,让人生最后一段旅程更有尊严。

最后编辑于 2024-06-14 · 浏览 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