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粘连性肠梗阻仅见于小肠,而不见于结肠?

腹腔粘连是腹部术后常见的创伤愈合反应,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是临床最常见的机械性肠梗阻的类型。然而从医数十年的个人临床经历,还有各种文献报告,同行相互交流,皆是小肠的粘连性肠梗阻,罕见有结肠的粘连性梗阻。这样的现象大家好像形成看破不说破的默契,这里就不揣冒昧地提出,也谈谈自己的肤浅认识。
术后腹腔粘连,国内无论普外和是妇科认识指南,定义都是腹腔创伤炎症愈合后形成的腹膜间异常纤维连接。腹腔最易发生粘连的脏器是网膜小肠及系膜,这是因为它们在腹腔占据范围大,移动性大,成为覆盖腹膜创面的主力军。被动性粘连只涉及脏器表层,多半不会干扰破坏组织脏器的正常功能。因此肠管表面的浆膜发生粘连,而肌层和粘膜均正常,一般不会影响肠管的蠕动和内容物的推进。小肠长约4~5米,卷曲在狭小的腹腔里,只能相互重叠,错杂盘桓。而且小肠的结构特点是腹膜腔内位器官,具有较大的移动变形能力。肠蠕动推进肠内容物运动时,肠管间能相互错位,保证肠管运行前方始终是通畅的“直肠子”,使得肠内容物的传输无碍。腹腔粘连组织,有纤维瘢痕的挛缩特性,粘连小肠发生相互间愈着,移动形变能力打了折扣。粘连使得小肠无法自由形变,造成肠道内腔的相对性狭窄,成为潜在的堵点。教科书有粘连索带压迫、成角粘连拧转、肠扭转、内疝等多种粘连梗阻机制叙述,是这种病理改变的具象化,在一定的诱因下,导致肠梗阻的发生。
反观结肠,占据腹腔的面积相对较小,除了横结肠、乙状结肠,基本都是固定后腹壁的腹膜间位器官,在腹腔缺乏移动变形的空间。结肠内容物的运行,和这种近似乎于先天性粘连的结构匹配得很和谐。因此肠管表面即使有粘连,当不影响肠道的传输功能。即使是横结肠和乙状结肠粘连,由于远近端相对固定,长度有限,难以造成类似小肠的粘连梗阻机制。
此外粘连性肠梗阻只发生于小肠,而不发生在结肠,和二者的肠内容物形状亦有关联。在小肠是液态的内容物,粘滞性较小,易于通过狭小的缝隙,若非严重的堵塞,则可以不发生症状,呈现病态。而结肠是水分逐渐吸收后的稠厚糊状半固体,容易发生机械性堵塞。小肠粘连性梗阻可以无症状的静息期多年后发病,而结肠内容物通过,对肠管管腔起到被动性扩张作用,因此粘连引发肠管相对狭窄的概率很小。
抛砖引玉,希望站友们发表高见。谢谢
最后编辑于 2023-11-29 · 浏览 1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