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写给所有鼻科医生(下)
2020年10月1号,这是人生中的重大转折,我回家我一个阿姨要给我介绍个女朋友,由于身体好了很多,我答应去看一下,看了后才知道她(玲玲)是之前别人介绍的我们一直有微信,但是没怎么聊过也没见过,那天见面后双方感觉还可以,晚上回到家里,我带了两个鼻支撑回家的,我就拿了那个大的支撑试一下结果之前是撑不到鼻子里面去的那天晚上竟然奇迹般的撑进去了。

第二天起床感觉鼻子很舒服,吃饭后也不会不舒服,我感觉鼻子奇迹般的好了,哈哈,我感觉是玲玲给我带来了好运,对她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我特别喜欢她的声音,她很小声说话有一种能治愈内伤般的感觉,可能是这些年内心中有着太多的创伤吧。短短的接触。我很喜欢她,我在想这难道就是缘分注定的吗。鼻子好了还收获了爱情!但是我内心是不相信爱情的,我总感觉我告诉她我的情况她就会离开,我一直没有告诉她,我害怕失去。我带她到了惠州。我担心的事还是来了,由于一些事情有点不愉快她提出了要分手,惠州天气热不适应那个大的支撑,所以鼻子又回到了原来的状态,鼻子又感觉有点不舒服,我很焦虑,我答应了她,虽然内心有着太多的不舍,但是我对她一句挽留的话都没说,我知道这一天是迟早会来的,我们没有不欢而散,我带她去了海边,去了客户那里,送他快到车站的路上我把我的事情都告诉了她,看得出来她心情一下子从纠结到就豁然开朗了。谁都不会想嫁给一个身体有毛病还治不好的人的,虽然她不是知道我的鼻子问题才跟我分手的,但是这一刻她的豁然开朗我很能理解她。把她送到了火车站,她离开的那刻开始我才知道心中有多么的不舍,如果我鼻子好的话我不会让她走的,我肯定会想办法把她留下来。一开始我欺骗了她,在这里跟你说声对不起玲玲。太多的自责和亏欠!
感情的失意让我再次有了一个坚定地信念我一定要治好我的鼻子,没有好的身体就不会有想要的生活!
10月25号晚上,心情很低落,鼻子又很不舒服,我一直在想为什这个大支撑撑进去鼻子会好呢。这肯定是有原因的,于是我自己用摄像头研究,

我发现这个大支撑这两个角正好可以撑开鼻底部(下图这个位置)下鼻甲前端对面的中隔底部位置,

不锈钢支撑的角正好可以卡在这个位置将其三角型位置撑开

我发现只要这里撑开一条缝隙就会很舒服

那天晚上我用不锈钢筷子狠狠地将这里撬开了,这种没有麻药压裂骨头的剧痛是撕心裂肺的,哎!如果心情没有跌到这个低谷估计我也下不了这个狠手,真心的痛。
那天晚上鼻子就很舒服,第二天起床也不口干舌燥了,神清气爽,吃饭味觉也好了,再次感觉到了玉米原来也是甜的。接下来的几天都很舒服,而且能够在空调房里闻烟味了,客户来了几个人抽烟我都能接受了,但是有个前提条件是撑。一定要撑开那个位置。我基本上很确定就是这个地方出了问题,于是2021年9月1日我再次找到教授,让他帮我压一压。



我在视频中左右对比,问题就出在这个位置,这个结构在中隔手术中破坏了,我用(下图)划线的方式说明一下


上图两条线就代表黏膜下的骨头,这个结构按正常结构来说是个U字型结构(如下图这是我右边正常的那边)


而左边的底部结构从可以用来形成支撑的U型变成了骨头断裂失去支撑的V型

而这个位置我用不锈钢筷子撑开这个点的时候,只要嘴巴动作说话吃饭这里骨头就会扯动(这里是离上颚牙齿最近的位置会导致牙疼),加上两边骨头压在一起对黏膜的压迫形成了没有办法去消除的炎症。
这里因为是在黏膜下骨头压制看不到被鼻科医生直接忽视,但是我发现这里就是整个鼻腔最容易发炎的位置(没有之二),也是众多鼻术后疑难杂症引发各种症状的重要位置,很多医生把病人的鼻甲切除了很多,鼻腔有个很大的空间,却不知这个位置的压迫就会让患者感觉到窒息般的堵塞,再加上冷空气经过,患者就会感觉到空凉窒息般的吸不上空气,(我在教授压完后回惠州的高铁上体验了什么是吸气窒息感,我买的站票坐在餐车上,太困了我就趴在餐桌准备睡一下,刚好睡下就被缺氧的窒息感整醒了。这个其实不难理解,鼻腔才压过有伤,又碰上高铁的空调冷气,当要睡着模模糊糊意识的状态下,大脑感觉到了冷气经过鼻腔带来的刺痛感后发出指令停止呼吸重新启动呼吸,在这个交换的瞬间导致缺氧就惊醒了。这个跟在清醒的状态下闻到别人放屁可以这样理解,哈哈)但是有的人鼻内接触炎症,包含这个位置长期性的炎症,呼吸已经不能自主控制紊乱了,所以就会造成胸闷心脏等等多方面综合症。
这个位置也会造成鼻涕倒流的,鼻涕本来就是要经过这个位置流出来的,反而这里的黏膜接触还制造的鼻涕,所以被卡住出来不了也吸不回去的感觉就是这里带来的(当然鼻涕倒流还有文章之前写的那些位置)我把我的支撑撑开这个位置的时候所有症状都会好。
按正常的结构我的左鼻鼻底应该是划蓝色线这样的结构的(下图左右对比)


这两个图片对比就能很清晰的理解了吧,我现在的办法是用不锈钢支撑撑开这个位置的


也就是说只要这个位置被撑开,所有的症状就会消失,但是这个在黏膜下是无法用支撑长期性的撑开的(支撑会滑走),这是必须要手术才能去解决问题的,这个需要新的突破性的手术方案来解决问题,据我了解目前没有 针对这个位置的手术。(其实这里处理起来我认为是很简单的只需要在下面V型骨头中间加进去一个硅胶片或者骨头让这个位置分开不再压迫黏膜消除由于这里频繁摩擦所带来的炎症就能解决问题)·


我看过很多做过鼻中隔手术后有不同症状的患者他们之中百分之八十的人都是跟我同样的问题。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主要原因,让鼻科医生普遍认同,找到解决方案,让未来我有办法治疗同时也希望能帮助更多人摆脱痛苦。
没有耐心从头到尾看完的我来总结一下吧.其实鼻内最重要的位置在鼻上下位置就是(下图)中两个箭头所指的位置结构一定要是U型的结构,只要这个结构由于天生或者后天外力因素导致变成三角形,或者手术后骨头断裂变化成了不稳定的结构,那么鼻腔就会存在永远都无法消除的炎症。



上图(嗅沟)和(鼻底)两处位置据我了解、目前鼻医学是没有办法对这里手术处理的,而这两个位置却是各种手术后遗症导致的关键部位,医学没有对其重视,出现问题也没有好的应对方法,医学直接忽视才是问题的根本原因。我问过几个有名的鼻科教授他们都认为这里不会有问题。
我假设用目前医学的方法把下鼻甲部分切除(下图)

假设绿色划线的部位切除后扩出一个很大的空间来,这样加上鼻底长期的骨头压迫摩擦导致的炎症带来的堵塞感,当冷空气经过下鼻道的时候会不会给人又空又堵的感觉呢各位教授。(这也是我之前为什么吸气凉吹不了空调的原因之一)所以患者鼻手术后这些症状和感受不是脑子坏了空想出来的,也不是百分之八十的鼻科医生口中的患者心理问题或者神经问题,而是你们从教科书中就没有学到过的鼻手术带来的你们认为无关紧要的部位所导致的的后遗症。这也是全世界为什么这么多鼻手术后遗症患者治不好,有争议的认为这是(空鼻症)的原因之一。其实我认为是不存在空鼻症的,(空)就是错误的认知,很多医生找不到原因就围绕这个(空)去研究,缩窄鼻孔,填充鼻底和中隔,增加鼻阻力,鼻甲再生。其实这些研究方向都是错误的。相反的鼻子就是需要一个上下宽敞 鼻骨不贴紧 不干涉的稳定结构,就像砌房子需要一个稳定的基角和屋顶支撑。鼻子只要结构稳固,不会因为说话吃饭运动导致鼻内粘膜摩擦产生炎症,鼻腔是不会有症状的(当然这不包括鼻息肉鼻窦带来的炎症)。
还有嗅沟处,这个位置在手术后会出现不稳定的结构,这里有天生的歪曲,也有手术后骨头断裂导致的弯曲,我的这个位置是一个黏连拯救了我,形成了一个支撑作用,(下图)希望给各位教授一个启发。

(下图)中红色圆圈代表着我的那个黏连,这个黏连主要是撑开了黄色箭头三角形区域没有压制摩擦发炎。(头痛牙疼很多都是这个位置导致的)所以有黏连不一定是坏事。

设想一下如果能在这个位置加个支撑撑开(下图)

那中鼻甲靠后的位置问题都能够解决,但是这个目前似乎不可能实现,需要医学突破!
除了上面说的两个重要位置外,还有一个重要位置就是鼻阀,(这个位置会导致很多人窒息般的堵塞,吸不上气,闷胀感,心痛,胸闷,吸气冷,干燥等症状)我觉得目前的医学方法处理鼻阀问题都是错误的,只有上海一个医生叫(苏X明)他的方法处理鼻阀问题接近正确,但是如果上面我说的嗅沟和鼻底问题不解决那患者按他的手术后会更加痛苦,我觉得按照他的方法加以改进是可以解决鼻阀问题的,下面我结合网上的图片说下鼻阀为什么会导致这么多症状。


问题就出在箭头位置,只要是鼻中隔高位偏曲的手术后这里就会形成一个中隔骨与鼻外框骨的压制


下图红色圈圈内的中隔弯曲的软骨很多都被切除了,那么黄色中隔软骨就会失去支撑与鼻外框架骨形成一个压制,就在这个三角形区域形成一个无法消除的炎症,因为说话吃饭运动这里就会接触产生炎症,而这个最重要的位置却是被医生忽略的位置,他们都不认为这里会出问题,围绕着鼻甲扩大下方通道来解决问题,所以怎么可能治好,就是一个认知问题。我看过多个病友的鼻内视频基本上都是同样的问题

所以只要这里得到有效的支撑问题就能解决

同时鼻上方通道的问题还有很多,集中在(下图)划线部位鼻前端顶部


目前医学对高位不是特别重视,甚至有的鼻手术中这些问题直接忽视,都是在扩充下鼻道和中鼻道的空间,但是鼻子真正感觉到堵塞的就是这个鼻上方通道位置。我们看下图红色圈圈内是弯曲的中隔顶到了外框的黏膜,

但是圈圈内的接触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位置是在(下图)箭头所指位置

图片中看不到的这个三角形位置黏膜内的压制感,这就是感觉到堵塞的那个中心点,就像是地震的震中,夸张了点,但多人鼻子被切空了还感觉到堵塞的也就是这个原因。只要能撑开这个位置,堵塞感立即消失。
我在抖音上看过一位大V这样的视频我截图了分享一下,他的视频说的是在2015年过敏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得到的专家共识,针对过敏性鼻炎还没有一个能完全治愈的方法。


那为什么鼻子会过敏了,这就是问题的重点,其实过敏跟鼻结构是有直接关系的,那些大部分所谓的过敏性鼻炎其实也就是鼻腔骨结构压迫,导致的发炎过敏而已,也就是(下图)中这样的位置。

拿个不锈钢筷子把这个位置撬开就会出现打喷嚏流鼻涕的症状,(同理接触到过敏源的时候黏膜肿胀顶开了中隔的缝隙,就会打喷嚏流鼻涕)就跟在伤口上撒盐是一样的道理,本来发炎的黏膜碰到刺激物能不产生反应吗?就是这么简单的问题,医学却对之忽视,所以这就是治不好的原因。
其实这个鼻上方高位我觉得能够完全治好只有一种方法可以治疗,就是上海(苏X明)的方法加以改进,他的方法是将鼻上方三角形顶部解剖开再加两个切好的软骨垫宽两边三角形通道再缝合。这样的方法有导致鼻结构不稳定的风险。我觉得不动鼻框架剥离鼻内上方三角形粘膜在接触的关键位置加一个圆形的软骨加以固定这样伤害险最低也最能解决问题。目前还没有这样的手术需要医学突破!


文章写到这里,由于我那个旧电脑坏了打不开了,视频都丢了,后面写的图片都是网上搬来的,还有高位很多细节问题(特别是中隔隆起到嗅沟处那个转角高位是最大问题)这里没办法用文字去表达,总之鼻子的问题就是个结构性问题,而这个结构性的损坏我相信以后的医学都是可以得到修复的。
以上部分是我2021年之前写的,下面是我2022年7月更新,也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时间到了2021年12月,我用支撑撑在我发现的鼻底几个月后,我发现只要我撑到准确的位置就已经跟正常人没什么区别了,原来说话不能说太多,现在可以打电话跟朋友聊一两个小时都没问题。一天可以不停的说话。原来不能吹空调,对闻烟味敏感,堵塞,现在可以在空调房里闻烟味睡觉了。所以这就说明鼻底才是最终的问题所在。于是我用剥离子去探索这个位置,虽然隔着一层黏膜,但是我基本上能探到这个位置的问题了(具体写在下面),知道了问题我多方寻找能够解决这个位置的医生,据我了解鼻科是没有办法的,我在网上找到国内比较有名的整形科教授用微博去跟他们沟通。



国内知名整形科教授也是一样没有办法,所以目前鼻科针对鼻底基本上没有好的办法治疗医生也没有对于这方面研究,有一种方法就是填充,我知道的就有李光启教授,石润杰教授,台湾李达人教授。他们在鼻底填充材料硅胶,脱细胞,还有取自身的筋膜脂肪,填这些东西在鼻底有一定的效果,但是这些方法治标不治本,为什么说治标不治本,看了以下我的分析就能很清楚的理解了。
现在我有以下几个问题,我用图片来说明一下。


黄色标示这块可能是以前这里有个棘突,被教授切了这的骨头,按目前医学上都是这样切的没错,但是这样切就会出现问题,这里会导致那些症状我体验过的有,1又空又堵,2鼻涕倒流,3吸气寒冷,4晚上睡觉堵全身发热,5右边大牙疼。6闻到烟味等刺激性气味堵塞。
我用绿色线来还原一下没切之前的棘突

我假设绿色线条是之前的棘突,我现在假设用白色线条把突出的骨头切掉(下图)

那剩余的绿色骨头会弹起在底部跟鼻底骨头会形成一个夹紧的压力,压迫黄色箭头所指三角位置黏膜长期的发炎,这样的炎症是不会消失的,所以这就是(中山大学徐睿教授之前跟我说的一句话有的人把鼻子切空了还会堵)这就是原因之一,别看这短短的几毫米断骨,这里会产生你们想象不到的炎症,因为这里是整个鼻腔活动量最频繁最大的位置(没有之二)。
当这里每天都积累着炎症无法消失的时候,整个鼻腔黏膜,下鼻甲,中鼻甲就会不断发炎肿大,就会堵塞,鼻腔炎症会导致粘膜发热,吸入的空气就会加热导致呼吸道炎症肺热等等症状。当进入空调房的时候吸入的冷风经过骨头断裂发炎的位置时就会感觉吸气寒冷。所以就是医学上认为的(空鼻症),如果我这个位置没用支撑撑开经过长期压迫发炎一样也会感觉到吸气冷的,所以我认为是不存在(空鼻症)的,这个医学上定义就是错的。
有些人这里出现问题再加上下鼻甲切除过多就会出现更多的症状那些症状综合起来就会痛不欲生,所以就会有了填充鼻底这样的手术,下图是一个患者的填充鼻底的图片。


填充按医学上的理解是让鼻道缩小让空气进入量变小,而实际上就是堆高鼻底挡住空气没往(上述我理解的)长期压迫挤压产生炎症的位置直接去刺激,所以有的人填充后就会缓解症状,还有些人填充后就好了的原因就是填充正好撑开了骨头的应力,就跟我做的支撑原理一样,所以有的人就会痊愈,还有些人填了后更痛苦的也有,总之填充就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
下面我用一个纸模型和病友的鼻底棘突来还原下导致这些问题的整个过程


假设红色位置是中隔底部突出的位置,我们来按目前的手术方法来将它切除(下图)


上图我假设将凸起切除了,这样的切除不是每个医生都会将软骨切齐的,有的还可能是那些才从学校毕业的研究生(当然这不是贬低实习生只是就事论事,其实你们的师傅也可能会切不齐的,上图我在切纸的时候就没切齐,纸都切不齐何况是软骨呢)
这种没切齐产生的菱角和毛刺就会导致一个患者以后的一辈子都会活在痛苦中,


别看这些小细节,我希望看到的医生可以去总结一下你们做出来有后遗症的患者中,在高位和底部三角位置处手术留下的尖角和毛刺,你们不会认为的问题却是最终的问题点。
实际上按我的理解这个切除是错误的,在若干年后医学进步了,我可以肯定的说这种切除是大错特错,因为这个位置正好在牙齿的上方,这是整个鼻腔活动量最大的位置,也是我实践的认知中、鼻腔中最容易导致炎症的位置,(因为这里活动量太大了,说话吃饭都会扯动这里)而目前医学却直接忽视这里

接下来我们来看切除后余下的两边中隔边缘产生的问题,请各位教授注意这里才是最关键的两个点(下图)


箭头的位置就是切除的中隔软骨的余边在软骨弯曲的应力下会与底部骨头在这个三角形位置底部形成一个压迫,而且谁能保证软骨的边缘是没有毛刺和尖角呢,就算是切齐了打磨好了,这个三角位置也会在吃饭说话长期的动作下产生永远都无法消除的炎症,这就是手术方法的问题,医学认知的问题,我做的支撑就是撑开了这个位置就会很舒服,跟正常人没区别。拿掉就不行,所以我现在只能靠支撑撑开,目前没有医学办法治疗(如下图这样撑开)



我用摄像头能观察到这个断裂的骨头在动,而支撑的作用就是撑开这两个位置不让他动作,没动作就没有炎症,所以就会舒服。
总而言之就是鼻子失去了作为支撑的U型结构,反而切除后的两边残留的骨弯曲的三角形位置形成的压迫力所以就导致各种炎症。


解决方法
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难,那就是跟填充,和鼻腔缩窄相反的方法,也是填充,只是填在中隔骨和鼻底骨那个夹角位置撑开拓宽底部那个三角形位置,这种拓宽的距离也许只需要一毫米,来隔开那个夹角的黏膜发炎。

我再用个纸片模型来详细分解下
我用黄色纸代表弯曲的中隔



然后下图假设切除的位置,由于底部是弯曲的所以切除后两边残留的中隔底部还会有弯曲的应力,这个应力就会顶住鼻底骨头。


然后我用白色纸片代表鼻底硬骨


然后我把中隔弯曲的骨和底部硬骨拼接起来就会发现问题了



现在再看(下图)箭头所指的中隔弯曲的部分由于切除了中间的骨头,失去整体支撑,那剩余的两边就会在本身弯曲应力的作用下顶住鼻底硬骨,那就会夹住中间的黏膜,说话吃饭动作的时候就会反复夹紧摩擦发炎

再来从反面来看(下图),如果中隔底部切得很低,中间那个箭头位置会顶住中隔发炎,这种顶死的压力就会感觉到特别堵塞,如果没有东西去压开这个应力,这种炎症是通过药物治疗无消除的。这就是医学上无法解释的矛盾性鼻塞之一。

解决这个问题太简单了
先用剥离子将黏膜分开,再将底部弯曲的中隔应力消除一点(下图)


再用圆形的条状软骨或者硅胶卡在中隔与底部骨头的中间固定(下图),这个固定的这个步骤应该是最难处理的部分



这样就可以完美解决了,相对于鼻科某些手术来说,这应该是个很小的手术,这样(下图)位置就会被隔开,避免了摩擦发炎


我认为解决就是这么简单,但是目前医学没有认同也没有方法去解决,所以我写下了这篇文章,希望能够尽快的找到解决方案。同时也帮助更多人脱离痛苦。
烦请帮忙转发到微信朋友圈让更多的医生看到,感谢

最后我送给所有教授一张我自己画的图片的理解,鼻子感觉到的堵和很多症状的点是在图片中1的位置那个上下三角被应力压死的那个夹角,而不是目前医学上理解的2的位置突出来挡住了鼻道的空间,这段话是我对这篇文章做的最后总结,如果能够理解和突破了这个概念,那么你们就会知道目前鼻科很多手术都是大错特错了,鼻科才会取得巨大飞跃,鼻炎就再也不会是过敏性和慢性病了,很多问题将会迎刃而解。希望最终不是国外的医学来突破个概念!!!
我的鼻子为什么有这么多问题是我小时候一个习惯引起的,我喜欢用手横压在鼻子上来挡住眼睛的光线睡觉,在长期重力的作用下,把鼻中隔,上鼻甲,鼻高位,鼻底的骨头压弯了才会出现这么的问题,也就是说只要是底部和高位的硬骨弯曲的按目前的医学手术后就一定会出现问题,我看过的鼻手术后出现问题的基本上都是高位和底部有问题,这跟医生的心态和技术无关,是医学认知问题!
所以很多有鼻炎的小孩佩戴眼镜可以选择轻一点的眼镜,小时候撞伤鼻子觉得堵的一定要及时去医院校正就没问题(鼻子很多问题都是结构性问题,医学上理解的过敏性大多数都是结构压迫炎症引起的)。
此文很多医生名字都被我写出来了多有冒犯望理解!
最后编辑于 2023-11-20 · 浏览 7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