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药物的治疗周期


大多数精神障碍的治疗需要遵循一定的治疗周期,包括:急性期、巩固期和维持期。各期治疗时长和目的如下:
急性期:用药前必须排除禁忌证,做好常规体格和神经系统检查以及血常规、血生化和心电图检查。首次发作、复发、病情加剧患者的治疗,均应视为急性期治疗。对于依从性好的患者,以口服药物治疗为主,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至有效治疗剂量,最终剂量以同时兼顾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佳。急性症状在有效剂量治疗2~4周后可开始改善,多数患者4~8周症状可得到充分缓解。如剂量足够,治疗4~6周无效或疗效不明显者,可考虑换药。门诊患者的用药原则,应注意加量缓慢、总日量相对小。老年、儿童和体弱患者的用量参照药物剂量范围酌情减少。
巩固期:在经急性期治疗后,症状获得较为彻底缓解的基础上进入巩固期,时长至少6个月。复发、难治性患者时间可相应延长。巩固期时患者的病情较为平稳,药物治疗延续急性期方案,患者需做到定期随访、监测副作用、检测相关指标(如血常规、肝肾功、心电图等)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
维持期:此期治疗目的是维持症状持续缓解,预防复发,因此治疗时长不定。可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如精神分裂症患者,建议此期尽量延长,以最大程度降低复发风险。同时,除药物治疗、监测不良反应和安全性外,促进患者的功能水平和生活质量持续改善,从而帮助患者回归社会,也是此期的重要目的。
最后编辑于 2023-11-19 · 浏览 3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