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岁男子室性早搏、心绞痛纠结多年,该如何治疗?

患者**,男,43岁,于2023年8月11日入院。
主诉:反复心悸10余年,伴胸痛等不适7年余,加重1年。
现病史:患者于10余年前在情绪明显激动时出现心悸不适,持续数分钟后自行缓解,于外院诊断为“室性早搏”,后间断服用中药治疗,上述症状间断发作。2016年1月开始患者上述症状明显,伴胸痛、后背部闷痛、气短,有心脏短暂停跳感,持续数秒钟即缓解,多于活动后出现。
2016年6月10日至24日至我院住院,查BNP218pg/ml,TNI0.06ngml,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频发室性早搏、下壁导联呈QR型,T波深倒”,


12日行冠脉造影提示“三支病变,右冠完全闭塞(左前降支中段70-80%狭窄,左回旋支远端约60%狭窄,右冠近段起100%闭塞)”,故决定对右冠进行PCI治疗,未能成功。
10天后(6月22日)再次决定对右冠行PCI术,反复尝试多遍但仍未能成功置入支架。住院诊断“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室性期前收缩、高血压病”,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替格瑞洛、可定”等治疗。因心悸等不适反复,于2017年1月13日至22日到我院住院行微创单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规律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美托洛尔、阿托伐他汀钙”治疗,但患者病情未能缓解。

于2020年5月18日至同月20日再次在我科住院,行冠脉造影术显示“左主干,无狭窄,TIMI血流II级。左前降支近中段50%狭窄,左回旋支中远端30%狭窄,右冠近段完全闭塞,RIMA-RCA(乳内动脉-右冠)通畅”。诊断“不稳定性心绞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室性期前收缩”等,予“依姆多缓释片、络活喜、阿司匹林肠溶片、瑞舒伐他汀钙”等治疗。起初症状控制尚可。
近1年来病情波动较大,心悸、胸痛发作较前频繁,每天均有发作,多于睡前出现,持续时间为1至4小时不等,伴胸部皮肤紧绷感,转移注意力后症状稍减轻,夜眠差,心烦,容易紧张,担心自己的心脏问题等。偶有突发气紧、大汗,伴濒死感、晕倒感,非常恐惧,觉得自己活不了了,心脏病发作了,曾因此反复就诊急诊科,多次查心电图无明显异常,多次查动态心电图结果提示“室性早搏”,其中今年2月48小时动态心电图结果回报

“1、窦性心律(心率波动于50次/分--129次/分之间),2、偶发室上性期前收缩,3、偶发室性期前收缩,4、ST段动态改变<0.1mV,5、心率变异性分析:SDNN 164.29ms(正常参考值范围:102-180ms),SDANN 157.29ms(正常参考值范围:92-162ms)”(未达射频消融标准),未予特殊处理。为进一步诊治,要求行冠脉造影术并收住我科。
既往史:有高血压病史20年,曾服用药物诺欣妥100mg/日等治疗,血压控制尚可。有高脂血症病史13年,曾服用药物瑞舒伐他汀钙片10mg/晚。有痛风病史10余年。
个人史:平素个性敏感多疑。吸烟20年,每日20支,目前偶尔吸食电子烟。
家族史:无特殊。
查体:生命征正常(BP124/84mmHg),BMI29.08Kg/m2,双肺叩诊清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于湿啰音,无胸膜摩擦音。心前区无异常隆起,心尖搏动正常,心浊音界正常,心率62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无心包摩擦音。
辅助检查:血常规、肝肾功、心肌酶、BNP正常,冠脉造影术提示“LAD近端70%狭窄,RAC近端完全闭塞,右乳动脉-右冠脉桥血管无狭窄”;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II、III、aVF导联异常Q波”, 心脏彩超提示“EF51%,CABG术后,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左心轻大(左室舒末内径58mm),升主动脉增宽,二尖瓣轻度反流,左室舒张功能降低”。心理测试:AIS量14分(失眠),PHQ-9 6分,GAD-7 4分。


诊断:1.不稳定型心绞痛;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3.冠状动脉搭桥术后;4.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5.高脂血症;6.室性期前收缩,7.焦虑状态
治疗: 予沙库巴曲缬沙坦100mg qd、可定10mg qn、美托洛尔25mg bid、氯吡格雷75mg qd、帕罗西汀30mg qd、艾司唑仑1mg qn治疗。治疗后患者心悸等不适较前稍减轻。
随访情况:患者本次出院后认为病情无好转,自行停用帕罗西汀、艾司唑仑,心悸、胸痛等症状仍反复,但近三月未再就诊急诊科,睡眠较前好转,每日正常活动。9月19日复查动态心电图结果示“1、窦性心律,2、偶发室上性期前收缩,3、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可见二联律,三联律,成对,4、ST段动态改变<0.1mV,5、心率变异性分析:SDNN 144.02ms(正常参考值范围:102-180ms),SDANN133.42ms(正常参考值范围:92-162ms)

问题讨论:
1、引起患者反复心悸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2、如何对此类患者进行心理干预?
3、如何对此类患者更好的随访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