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如何正确识别与处理输血不良反应?

发布于 2023-11-09 · 浏览 4892 · IP 河南河南
这个帖子发布于 1 年零 174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输血不良反应指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发生的与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

img

按照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发生于输血后24小时内的,称为急性反应;发生于输血后24小时之后的,称为迟发性反应。

按照输血不良反应发病机制,有免疫因素参与的,称为免疫性反应;无免疫因素参与的,称为非免疫性反应。

按照有无感染因素参与,又分为感染性及非感染性输血不良反应。

img

多种输血不良反应表现为相同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早期识别,及时停止输血,并进一步评估是成功的关键。

常见的几种输血不良反应:

1、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临床表现:多见于反复输血的患者,常发生于输血开始后15分钟到1个小时内,体温可达38-41℃,且输血导致体温上升≥1℃,同时可伴寒战、头痛、全身不适、恶心呕吐。

机制:受血者的白细胞抗体,特别是HLA抗体与输注的白细胞或血小板上的抗原发生反应引起的发热性输血不良反应。

处理:症状较轻者,先减慢输血速度、给予退热药,病情严重者停止输血,症状严重的患者应输洗涤红细胞。

实验室诊断:排除溶血反应(DAT、血红蛋白血症检测、复查患者血型等),排除细菌污染, HLA抗体筛查。

2、变态反应

临床表现:局部或全身皮肤瘙痒、荨麻疹、红斑,血管神经性水肿,重者出现支气管痉挛,喉头水肿,呼吸困难、发绀、过敏性休克,还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症状。

机制:变态反应是患者血液中的IgE抗体与输入的供者血液中的抗原发生反应,导致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出过敏毒素,如组胺、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化学趋化因子、酶、白三烯、前列腺素D2、血小板活化因子、细胞因子等,引起皮肤、呼吸道、心血管、胃肠道过敏表现。

变态反应的发生,与患者、献血者、血液制剂三方面均有关系。严重反应与抗IgA抗体有关,患者体内IgA低下或缺乏,过敏反应由患者体内的抗-IgA引起。

此外,变态反应还可能和抗其他血清蛋白抗体有关,如缺乏IgG、结合珠蛋白、抗胰蛋白酶、转铁蛋白、C3、C4等的患者可能产生相应抗体。

其他可能引起变态反应的原因包括:供者血液中含有患者过敏的药物(如阿司匹林、青霉素)或食物及其他成分,患者被动输入IgE抗体,供者血液中C3a、C5a增高激活受者肥大细胞等。

处理:病情轻微者,暂停输血,可口服抗组胺药如苯海拉明25mg或50mg,并严密观察病情发展,如给抗过敏药后皮疹好转,可继续输血。如果患者合并面部或喉头水肿或低血压,则应立即停止输血,并静脉给予肾上腺素、补液、糖皮质激素和抗组胺药物,喉头水肿严重者应及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如果患者出现严重支气管痉挛,应给予2受体激动剂或氨茶碱治疗。

3、急性溶血反应

发生于输血后24小时内,多于输血后立即发生,患者输入10-15ml不相合的血液后即可发生急性溶血反应。

临床表现:胸、腰、腹、背部疼痛,高热,寒战,呼吸困难等。血浆或尿内出现游离血红蛋白,急性肾衰,DIC等。

机制:输入的红细胞抗原与患者体内存在的抗体相互作用。

处理:停止输血;输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纠正低血压,维持肾血流量,出现少尿或无尿患者可以静脉给予呋塞米;碱化尿液;预防DIC。

实验室诊断:DAT、血液外观检测、输血前及输血后标本的血型检测、LDH、胆红素等。

与多数医疗措施一样,输血不良反应无法准确预测或完全避免。

实施输血的医护人员应密切关注和掌握输血不良反应的症状和体征,应当有足够的能力处理任何急性/速发型输血不良反应,并尽可能预防类似不良反应的发生。

输血不良反应 (5)

最后编辑于 2023-11-09 · 浏览 4892

3 169 27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3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