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生写中医病历之心肌梗死

写中医病历,一直是让西医医生很头痛的问题。包括我在内。每次写病程,都要查阅大量的中医书籍。于是就整理了一个模板出来,希望对各位同道有所帮助。提前说明,本人西医临床医师一枚,非中医专业,内容如有不对之处,恳请指正。
中医病名:真心痛。西医病名:急性心肌梗死。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患者年老体虚、阳气不足、七情内伤、气滞血瘀、过食肥甘或劳倦伤脾、痰浊化生、寒邪侵袭、热毒内蕴、血脉凝滞等原因,导致心脉闭阻,发为真心痛。本病其位在心,其本在肾,总的病机为本虚标实,而在急性期则以标实为主。
鉴别诊断:根据症状选一:
1. 与胸痹鉴别 胸痹心痛 胸痹以胸部闷痛为主症,患者多见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胃脘部、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反复发作性,一般持续几秒到几十分钟,休息或用药后可缓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严重者可见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脉散乱或微细欲绝等危候,可发生猝死。
2.与心衰病鉴别 心衰病主要表现为心悸、气短、尿少、浮肿并见,或伴有胸闷涩痛、气急喘不得
卧、唇甲紫、胁下癥积等症状。
3.与胃痛鉴别 胃痛疼痛部位在上腹胃脘部,局部可有压痛,以胀痛、灼痛为主,持续时间较长,常因饮食不当而诱发,并多伴有泛酸、嗳气、恶心、呕吐、纳呆、泄泻等消化系统症状。
4.胁痛 胁痛疼痛部位以右胁部为主,可有肋缘下压痛,可合并厌油、黄疸、发热等,常因情志不舒而诱发。
证、治、方、方解,病机。结合实际情况选一。
1.气虚血瘀
【证候】心胸刺痛,胸部闷滞,动则加重,伴短气乏力,汗出心悸,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质黯淡或有瘀点瘀斑,舌苔薄白,脉弦细无力。
【病机分析】气虚不能推动血行,瘀血阻于脉络,故见胸部闷滞;动则耗气,故见动则加重;短气、乏力为气虚之象;气虚不能固摄,故见汗出明显;心气虚不能鼓动气血,故见心悸;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质黯淡或有瘀点瘀斑,舌苔薄白,脉弦细无力均为气虚血瘀之象。
【治法】益气活血,通脉止痛。
【方药】保元汤合血府逐瘀汤。人参10g,黄芪30g,甘草6g,肉桂1.5~2g。桃仁12g,红花9g,当归10g,生地15g,川芎10g,赤芍10g,牛膝9g,桔梗5g,柴胡12g,枳壳10g,
【方解】人参、黄芪补益心气;桃仁、红花、川芎、活血化瘀;牛膝活血通经,祛瘀止痛,引血下行;生地、当归养血益阴,清热活血;赤芍、丹参养血活血;柴胡、枳壳、桔梗行气豁痰宽胸;肉桂,温补阳气;甘草调和诸药。合而用之,使血活瘀气行。
2.阳虚寒凝
【证候】胸痛彻背,胸闷气短,心悸不宁,神疲乏力,形寒肢冷,舌质淡黯,苔白腻,脉沉无力,迟缓,或结代。
【病机分析】寒邪凝滞经脉,寒性收引凝滞,脉络不通,不通则痛,故见胸痛较重;寒凝气血运行不利,心脉不畅,故见胸闷气短、心悸不宁;寒为阴邪,易伤阳气,或素体阳虚,阴寒凝滞,故见神疲乏力,形寒肢冷;舌质淡黯,苔白腻,脉沉无力,迟缓,或结代均为寒凝心脉之象。
【治法】温补心阳,散寒通脉。
【方药】当归四逆汤。当归12桂枝9白芍9细辛3炙甘草5通草3g,大枣9枚。
3.痰浊瘀毒
【证候】中重度心绞痛,重度口苦,老舌,舌青或青紫,剥苔,舌下络脉紫红或绛紫。
【病机分析】素体偏热,或瘀久化热成毒,毒邪侵蚀血脉、瘀血阻于心脉,不通则痛,故见心绞痛较重。热毒耗伤阴血,故见口苦、老舌、剥苔。舌青或青紫,舌下络脉紫红或绛紫为热毒血瘀内蕴之象。
【治法】解毒活血,化痰泄浊。
【方药】愈梗通瘀汤。人参30g,生黄芪15g,丹参15g,当归10g,延胡索10g,川芎10g,藿香10g,佩兰10g,陈皮10g,半夏10g,生大黄6g。
【方解】方中人参与黄芪并用,扶正益气生肌;当归与丹参并用,调气养血活血,使气血各有所归,延胡索与川芎并用,可增强理气定痛,化瘀抗栓通脉之功;大黄,通瘀化浊阻而推陈致新;半夏配以陈皮理气和中,藿香醒脾和胃;佩兰化湿定痛。
4.正虚阳脱
【证候】心胸绞痛,胸中憋闷,或有窒息感,喘促不宁,心慌,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烦躁不安,或表情淡漠,重则神志昏迷,四肢厥冷,口开目合,手撒遗尿,脉疾数无力,或脉微欲绝。
【病机分析】此证多为心阳虚的进一步发展,或由寒邪暴伤心阳引起。心阳衰亡,不能鼓动心血运行,瘀阻心脉,故见心胸绞痛,胸中憋闷,或有窒息感,喘促不宁,心慌,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心阳衰亡,不能外固,故见大汗淋漓;心阳欲脱,心神涣散,故见烦躁不安,或表情淡漠,重则神志昏迷,口开目合,手撒遗尿。脉疾数无力,或脉微欲绝亦为正虚阳脱之象。
【治法】回阳救逆,益气固脱。
【方药】四逆加人参汤。附子9g,干姜9g,炙甘草9g,人参3g(另煎兑入)。
【方解】 附子、干姜、炙甘草温补脾肾,回阳救逆;加人参大补元气,益气养阴,生津固脱。
主治医师查房:如:患者以“XXXX”代主诉入院,因病情加重转入我科(直接入科的不写),目前中医诊断:真心痛。真心痛在治疗时,首先要救急,病情稳定后再行辨证论治。辨证者,首先当辨清标本虚实,通过辨疼痛的性质,结合伴随症状辨析证之寒热阴阳。真心痛者,胸痛部位一般剧烈,胸痛彻背、背痛彻心,辨性质是辨别胸痹心痛的寒热虚实、在气在血的主要参考,临证结合其他症状及舌脉做出准确判断。属寒者,疼痛如绞,遇寒则发,或得冷加剧;属热者,胸闷、灼痛,得热痛则加剧;虚者,痛势较缓,其痛绵绵或隐隐作痛,喜揉喜按;属实者,痛势较剧,其痛如刺、如绞;属气滞者,闷重而痛轻;属血瘀者,痛如针刺,痛有定处。患者证属“气虚血瘀”。治疗上给予“益气活血,通脉止痛”,继续给予“保元汤合血府逐瘀汤”应用。
主任医师查房:患者以“XXXX”代主诉入院,因病情加重转入我科(直接入科的不写),目前中医诊断:真心痛。真心痛,又称厥心痛,是胸痹进一步发展的严重病证,其特点为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可放射至肩背、咽喉及胃脘部,伴心悸、肢冷、汗出、喘促、面色苍白等症状,甚至晕厥,危及生命。相当于西医学中的急性心肌梗死。 早在《素问·缪刺论》即有:“卒心痛”“厥心痛”之称。《素问·厥论》中阐述“真心痛”较“厥心痛”更甚,将心痛严重,并迅速造成死亡者,称为“真心痛”,谓:“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辨治真心痛时,当对其预后有清晰的判断,如《灵枢·厥病》谓:“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心痛是真心痛最早出现、最为突出的症状,其疼痛剧烈,难以忍受,且范围广泛,持续时间长,患者常有恐惧、濒死感。因此,在发作期必须选用具有速效止痛功能之药物,以迅速缓解心痛症状。疼痛缓解后予以辨证施治。
最后编辑于 2023-11-06 · 浏览 2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