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尊友:我属于「防艾的人」
2023 年 10 月 27 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讣告: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原主任、研究员,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五届中国民进中央常委吴尊友同志,于 2023 年 10 月 27 日 12 时 56 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 60 岁。

「实现『没有艾滋病的新时代』,很多人不信,我信。」
2012 年 8 月 2 日,吴尊友在微博上写下这样一句话。这是他开通微博账号的第 3 天,彼时,他已经担任了 7 年的中国疾控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
这一年的八月初,他在短短 10 天时间里更新了 33 条微博。他回复质疑的评论:「我们可以一起分析一下,什么地方做的不好,怎么改进」,也会给求助者直接附上联系电话。

微博截图
在吴尊友的评论区,质疑、愤怒、不认可是常态。
他在一条微博中写道:「有人认为,国家对艾滋病的投入已经够多了……但不是所有人都能这么认识。防艾的人,受艾影响的人,会认为投入还不够。」
评论问,你作为这个领域的权威人士,又是怎么认为?
吴尊友答:「我属于『防艾的人』。」

微博截图
01.
1996 年,安徽省阜阳,一名年轻的疾控中心医生正在接诊一位 48 岁的农民。农民从老家出发,瞒着所有家人,坐了几个小时火车来到阜阳,向医生诉说,他的儿子因卖血感染了艾滋病毒。
年轻医生点点头,表示理解。他此前已经在 HIV 阳性人群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工作经验,随时可以对药物治疗、相关费用、健康管理等问题提供专业建议。
但接下来的问题令年轻医生始料未及。这位深陷痛苦的农民问道:「我该杀了我儿子吗?如果我杀了他,能保护我的家人吗?」
年轻的疾控医生正是 33 岁的吴尊友。

吴尊友论文中旧照
1995 年,吴尊友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博士毕业回国,进入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他的合作导师是著名病毒学家、分离了中国第一株 HIV-1 毒株的曾毅院士。
这一年,恰逢中国艾滋病防治事业的重要起始节点。
1 月,卫生部牵头建立了国家级艾滋病哨点监测系统;6 月,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建议,「在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现有机构的基础上,调整组建全国预防控制艾滋病专业机构」。次年,国家艾滋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开始筹建。
在 UCLA 的博士生涯中,吴尊友主攻的也是艾滋病防控方向。毫不意外的,回国后的他迅速投身于中国的艾滋病防治工作。

图源:《HIV/AIDS in China》
当时,艾滋病疫情正在中国大陆成快速增长的势态,其中以云南省陇川县最为严峻。
吴尊友参与的一篇论文统计,1990~1995 年,陇川县共进行血清检测 13929 份,其中发现 HIV 抗体阳性 434 人,累计感染率 3.12%,且年感染率呈上升趋势。
这些 HIV 感染者中,静脉吸毒者占绝大多数,且多为 20~29 岁的年轻男性。研究调查认为,共用不消毒的针具进行静脉吸毒,是陇川县 HIV 感染最主要的传播途径,而长此以往,性传播和母婴传播的比例也将逐年增加。
难题迫在眉睫。
02.
为了尽快控制在云南肆虐的艾滋病毒,当地政府建立起强制戒毒所,希望通过减少吸毒来减少艾滋病毒的传播。然而,有报告显示,在离开了强制戒毒所后,80% 的人至少复吸一次,超过一半的人在一年之内再次被送回强制戒毒所,甚至有人反复 35 次之多。
「在当时的戒毒方式下,许多人离开戒毒所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找毒品。」一名参与了云南当地调查的公卫学者这样回忆。
吴尊友很快意识到,云南艾滋病防治,亟需一种全新的方案。
1997 年开始,吴尊友尝试在云南省部分地区推广社区预防吸毒,向吸毒者介绍安全注射方法,并发放一次性注射器。
他向吸毒者承诺保密,让每 10 到 30 个人推举出一个「头头」,由「头头」负责发放清洁的注射器,每星期发一次登记一次。
「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证明,在吸毒人群中开展针具交换,可以有效地减少吸毒者共用针具等高危行为,达到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流行的目的。目前在我国有关报道尚不多见。」吴尊友在一篇论文中这样记录。
2000 年,吴尊友在卫生部的支持下,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开展了中国首个正式的针具交换试点项目。他在论文中记录,试点实施一年针具交换项目后,吸毒者只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和每支针头只使用 1 次的比例显著提高:前 3 个月内每注射 10 针共针次数「少于 1 次」的仅占 3.15%,在终期调查时则提高到 14.29%。
随后,广东、云南、四川等多地也陆续开展了针具交换项目。2003 年启动的中国艾滋病综合防治项目,在注射吸毒者少于 500 人的区(县)都建立了针具交换项目点。
截至 2021 年底,我国共有 578 个针具交换点,分布在 11 个省份,覆盖注射吸毒者 2 万余人。参加针具交换的吸毒者 HIV 抗体阳性率从 2011 年的 5.8% 下降到 2021 年的 0.1%,下降幅度高达 98.3%。
03.
在吴尊友编著的《HIV/AIDS in China-Beyond the Numbers》一书中,记录了 90 年代,公卫学者在云南的另外一段经历。

封面截图
「我们让当地防疫站的负责人带我们去『红灯区』。」吴尊友回忆,「他很震惊,不想带我们去,但我们坚持。」
当时,中国学者已经从泰国数据中观察到,艾滋病流行中,在最初的吸毒者感染高峰后,紧接着就会观察到,从事性交易的女性中感染者急剧增加。在曼谷,这个数字从 1989 年的 3% 陡增至 1993 年的 28%,并维持数年。
这样的情况是否也会在中国重现?又该如何解决?以吴尊友为代表的众多公卫学者,开始深入一线进行调查。
在吴尊友的坚持下,卫生防疫站的站长和另外一名同事,同他一起伪装成「客人」,来到了当地一家「甚至没有一把剪刀」的理发店。
「刚开始意识到我们不是『客人』的时候,她们非常生气。」吴尊友一行承诺付款,最终用 900 元了解到大量极有价值的信息。随后,公卫学者把网撒得更大,邀请这些理发店、酒吧、美容院的老板也参与进来,提供信息。
1996 年,在吴尊友的推动下,我国启动了第一个娱乐场所艾防干预项目,以提高性工作者的艾防知识知晓率及安全套使用率。
「防艾中,那些受艾威胁的人,那些已经受艾折磨的人,在很多方面,比我们所谓的专家知道的多,能够为防艾提供很多、很好、实用的建议。」在微博中,吴尊友这样写道。
04.
2001 年,国务院发布《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1—2005 年)》。其中,在公共场所设置安全套自动售货机、推广使用清洁针具等已被验证有效的方案,均被写入「行动措施」。
此外,《计划》还提到了一个新的「行动措施」:「在社区医疗机构中进行吸毒人员药物治疗试点。」
所谓「药物」即指的是美沙酮,出任美沙酮试点国家工作组秘书处主任的,正是吴尊友。

图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美沙酮维持治疗(methadone maintenance treatment,MMT)是针对海洛因等阿片类物质成瘾者采取的一种替代治疗方式——使用合法、方便、安全的美沙酮来代替海洛因等阿片类毒品,通过长期的恢复治疗,改变阿片类物质成瘾者的高危行为,恢复其各种社会功能。
但与针具交换、娱乐场所艾防干预项目不同,美沙酮维持治疗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吴尊友全面负责了试点方案的起草、试点门诊背景资料的收集、和人员培训等等方面,经过 3 年的筹备,2004 年上半年,我国首批 8 家美沙酮维持治疗试点门诊在四川、云南、贵州等地陆续开诊。
对试点门诊的初步评估论文记录,受治者过去 1 个月注射吸毒的比例从 69.1% 下降到了 8.9%(6 个月后)和 8.8%(1 年后)。不仅如此,发生违法犯罪行为的比例出现显著下降,有工作的比例也明显提高。
有了最初的成效,接下来的推广更顺畅了。
吴尊友在《HIV/AIDS in China-Beyond the Numbers》一书中回忆,卫生部希望他在几个月内建立 305 个诊所。「我说这是不可能的,我们需要买这么多东西,需要有安全监测,建立一个诊所需要很多时间。」
第一批 101 个诊所的建立花了一年多的时间,但很快,又一批 204 个诊所只用了 50 天。吴尊友把那段时光形容为「疯狂」(those frenzied times)。
2012 年,吴尊友再次对首批 8 个试点的 5 年治疗效果进行分析。论文显示,参加美沙酮维持治疗 5 年后,研究对象在毒品滥用(100.0% vs 24.1%,P<0.001)、共用注射器吸毒(19.4% vs 0.0%,P<0.001)和因毒品与他人发生性行为(34.5% vs 0.0%,P<0.001)等 HIV 感染危险行为方面均有显著降低。
截至 2015 年底,全国共有 785 家美沙酮诊所在运营,自 2011 年以来,诊所每年为约 20 万名海洛因使用者提供服务。总体而言,从 2005 年认真实施美沙酮和针具交换方案,全国哨点监测显示吸毒者艾滋病患病率下降了一半以上。
05.
2005 年,吴尊友任中国疾控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2017 年 4 月,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
自 2004 年我国把检测发现 HIV/AIDS 作为主要防治策略以来,我国艾滋病检测人数逐年增加,从 2005 年的 2530 万人次,增加到 2017 年的 2 亿人次。同时,每年新诊断报告的 HIV/AIDS 人数也在不断增加,从 2004 年的 4.1 万例增加到 2017 年的 13.5 万例。
而 2007 年是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一年报告的病例中,经性途径感染的构成比首次超过了经血传播——针具交换、美沙酮诊所都为后者的降低起到了重要作用。

图源:《HIV/AIDS in China》
吴尊友在 2018 年的《我国艾滋病经性传播新特征与防治面临的挑战》一文中记录:我国艾滋病传播流行已演变为经性途径传播为主,2016 年经性途径传播占当年新报告 HIV 感染者人数的 95%。
「艾滋病经性途径传播在我国还将持续一段时间,控制艾滋病经性传播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2022 年,WHO 授予吴尊友「曼德拉健康促进奖」,颁奖词写道:
「为了帮助最易感染 HIV/AIDS 的群体,他制定了创新的、基于证据的政策。他是在性工作者中设计、试点和扩大服务推广规划的先驱,他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针具交换项目和第一个大规模阿片类药物替代治疗。
这些措施的影响是巨大的:如今,毒品使用者占中国所有艾滋病毒感染者的 1%,而在 2004 年时,他们占一半。」

图源:视觉中国
在中国艾滋病防治中,吴尊友深耕了 30 余年。他牵头负责的控制单阳家庭 HIV 传播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研究发现,通过抗病毒治疗可减少 66% 的配偶间传播。他牵头负责的「一站式服务研究」,使诊断到治疗时间从 3 个月缩短到约 12 天,新诊断感染者年病死率下降 62%。这两项成果都已转化为国家防治策略。
截至 2021 年,吴尊友指导已毕业博士 19 人、硕士 69 人,在读博/硕士生 10 人,还通过项目支持二级、三级培训的受训人员达 3 万多人,为我国培养了优秀的公共卫生及艾滋病防治人才。
2023 年 10 月 27 日,吴尊友因病逝世,享年 60 岁。众多专业人士转发悼念,感叹这是「中国艾滋病防治黑色的一天」。(策划:z_popeye|监制:gyouza、carollero)
最后编辑于 2023-10-28 · 浏览 8.5 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