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世界的网红——“黏人”的肺炎克雷伯菌


提到微生物,真可谓是“寒乎天地,充乎形骸”。它无处不在,充斥在我们身边的各个角落,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微观世界,五彩斑斓。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微观世界的网红——“黏人”的肺炎克雷伯菌。
肺炎克雷伯菌的“前世今生”
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 Kpn)由Carl Friedlander在1882年首次发现。
它是肠杆菌科非常重要的一种菌,其镜下呈革兰阴性粗短状杆菌,无芽孢,有菌毛,有荚膜。
在血琼脂培养基上,形成较大的灰白黏液菌落,用接种环挑取,可见黏液拉丝。
肺炎克雷伯菌广泛存在于水和土壤等自然环境中,常寄生在人体的上呼吸道和肠道,是一种常见的条件致病菌。
该菌可引发人类多种感染,如呼吸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神经系统感染、腹腔内感染和血流感染等。




Kpn的菌落及镜下形态特征
中国细菌耐药监测网(CHINET)2022年的数据显示,肺炎克雷伯菌在全国临床菌株的检出率为13.99%,仅排在大肠埃希菌之后。而根据我院2022年细菌监测数据显示,我院肺克临床检出率高居首位。

全国临床检出主要菌种分布;

肺炎克雷伯菌的“杀手锏”
肺炎克雷伯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广泛出现,使抗感染治疗重新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
Kpn的主要耐药机制包括产生抗菌药物水解酶(如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质粒介导的Amp C酶、碳青霉烯酶等)、药物作用靶点的改变、生物被膜、膜孔蛋白缺失、主动外排泵系统的亢进作用等,同时抗菌药物耐药基因借助质粒、转座子、整合子的播散也是耐药菌株临床加剧的重要原因。
在临床实践中,多重耐药的Kpn引起的感染与死亡率高达40-50%相关性,尤其是在危重患者和实体器官移植受者中,延迟使用适当的抗生素治疗是增加死亡率的公认风险因素。
2022年度耐药监测数据显示:Kpn对常见的三代头孢菌素和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率维持在30-40%区间。
回顾近20年耐药监测数据,Kpn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并在近几年维持在20-25%区间,其中成人株中主要产KPC酶,而儿童株主要产KPC、NDM、OXA-48型酶,值得一提的是,头孢他啶-阿维巴坦对产KPC或OXA-48的菌株100%敏感,但对产NDM的菌株100%耐药。


肺克抗菌药物耐药率及变迁
对付“黏人”的肺克,我们在行动
1.识别并控制Kpn来源
(1)制定Kpn的筛查、鉴定、患者教育和暴露预防等措施,从源头阻止Kpn的传播。
(2)严格按照指南规范管理,合理使用抗生素,尽量减少抗生素的滥用。
2.防止Kpn传播
(1)手卫生是减少交叉感染、避免医务人员成为传播媒介的最基本、最有效、最经济策略。
(2)尽可能避免或限制和缩短使用侵入性手术和留置装置,如中心静脉导管、气管内导管。
3.保护易感人群
(1)提高自身免疫力:定期锻炼、充足睡眠、戒烟、健康饮食等。
(2)抗体和疫苗:目前正在研发Kpn菌株的高度保守抗原以开发具有全面覆盖和跨菌株广泛保护作用的抗体或疫苗。
最后编辑于 2023-10-18 · 浏览 2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