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化脓性咽峡炎致儿童热性惊厥
患者性别:女
患者年龄:3岁,13kg
主诉:发热1天,被发现抽搐1次。
简要病史:患儿昨日在幼儿园上学时被老师发现抽搐、呼之不应,随后拨打患儿家属电话,家属予“布洛芬混悬液”喂服、“吲哚美辛栓”塞肛退热后至“市儿童医院”,完善相关检查后提示有“脑损伤、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输注“甘露醇、头孢呋辛、炎琥宁”,体温正常,未抽搐,随后回家。回家后再次发热、抽搐一次,服用退热药后体温。
既往史:否认产伤,否认家族遗传病史,否认癫痫病史。自2023年5月首次出现高热惊厥,本次为今年度第三次高热惊厥。否认其他病史。
查体:体温37.8℃,脉搏96次/分,意识清晰,对答切题,咽充血,咽峡可见脓点,扁桃体不大。双肺未闻及明显啰音。
辅助检查:市儿童医院颅脑CT:陈旧性颅脑损伤。脑电图:未见明显异常。血常规:白细胞16.8 x 10^9/L。
临床诊断:1.急性化脓性咽峡炎;2.热性惊厥
治疗经过:
一、市儿童医院治疗方案:头孢呋辛、炎琥宁、甘露醇静滴,必要时地西泮片口服。
二、我院治疗方案:
2023年10月12日:头孢呋辛、炎琥宁静滴,吸入用布地奈德雾化,小儿咽扁颗粒口服。
输液过程中体温升高至39℃,脉搏118次/分,嗜睡;有热性惊厥病史,立即予布洛芬混悬液口服退热;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予地塞米松2.5mg静滴抗炎。
随后体温逐渐下降至37.5℃。过程中未出现惊厥。
高热未出现惊厥时可用安宫牛黄丸¼粒化水口服镇惊清热、开窍醒神。
交代病情:若病情好转,明日可继续至我院治疗;若病情好转不明显,建议儿童医院继续诊疗;若再次出现热性惊厥,或者意识障碍加重、呼吸困难等危急情况,建议就近前往上级医院治疗。
讨论:
热性惊厥是儿童惊厥最常见的原因。
2011 年美国儿科学会标准:一次热程中(肛温≥38.5℃,腋温≥38℃)出现的惊厥发作,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证据及导致惊厥的其他原因,既往也没有无热惊厥史。
发病年龄: 通常为 3 个月~6 岁;好发于 6 个月~3 岁,高峰期为 18 个月前后;仅 6% ~15% 发生于 4 岁以后;终止年龄绝大多数为 6 岁,最迟可到 7~8 岁。
病毒感染是主要原因。
应急处置:
1.大多数热性惊厥呈短暂发作,持续时间 1~3 min,应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跌落或受伤;
2. 勿刺激患儿,切忌掐人中、撬开牙关、按压或摇晃患儿导致其进一步伤害;
3.抽搐期间分泌物较多,可让患儿平卧头偏向一侧或侧卧位,及时清理口鼻腔分泌物,避免窒息;
4.监测生命体征、保证正常心肺功能,必要时吸氧,建立静脉通路。
药物治疗
大多数热性惊厥呈短暂发作,不必急于止惊药物治疗。若惊厥发作持续>5 min,则需要使用药物止惊。热性惊厥持续状态,需要静脉用药积极止惊,并密切监护发作后表现,积极退热,寻找并处理发热和惊厥的原因。
静脉用药:首选静脉缓慢注射地西泮。首选静脉缓慢注射 0.3~0.5 mg/kg(≤10 mg/次),速度 1~2 mg/min(新生儿 0.2 mg/min),如推注过程中发作终止即停止推注,若 5 min 后发作仍未控制或控制后复发,可重复一剂;如仍不能控制,按惊厥持续状态处理。该药起效快,一般注射后 1~3 min 发挥作用。
注意事项:静脉注射宜慢,可引起心脏停搏和呼吸抑制。静脉注射过快可导致呼吸暂停、低血压、心动过缓或心跳停止。
预防治疗
不常规使用药物预防,以下情况可采取间歇性预防治疗(需要与家长充分沟通利弊):a惊厥频繁发作(1 年内>5 次),且家长过于焦虑时;b发生惊厥持续状态,需止惊药物治疗才能终止发作者;c少数复杂性 FS(需要由小儿神经专科评估)。
药物预防:在发热开始即给予地西泮口服,≤3 次大多可有效防止惊厥发生。有报道新型抗癫痫药物左乙拉西坦间歇性用药可预防 FS 复发。卡马西平和苯妥英钠间歇性用药对预防复发无效。
常规用药:在发热开始即给予地西泮片口服,每 8 h 口服 0.3 mg/kg,≤3 次大多可有效防止惊厥发生。
需鉴别的重症:儿童坏死性脑炎


◆前驱症状
部分患者可有乏力、咳嗽、咽痛、肌肉疼痛、呕吐、腹泻等
呼吸道症状通常较轻
◆神经系统查体:
瞳孔对光反射异常和(或)瞳孔缩小
肌张力增高
腱反射亢进
病理反射阳性等
◆其他:肝脏、心血管、肾脏、胃肠道、凝血功能等多器官功能障碍
最后编辑于 2023-10-13 · 浏览 1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