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手术中的小“配件”



1.聚维酮碘:

聚维酮碘(povidone-iodinePI)是高分子乙烯咯烷与碘的络合物,为棕黑色液体,属于碘伏的一种,是一种广谱的高效杀菌剂。对细菌、真菌、原虫和病毒均有一定的杀灭作用。
作用机制:聚维酮碘为高分子聚维酮与碘的络合物,其中聚维酮具有亲水性,作为载体将所络合的碘转运到细胞膜上,释放出游离的碘。一旦碘液到达细胞壁,游离碘迅速的释放细胞毒性10s内杀死原核细胞。而游离碘消尽后,又不断从络合状态的聚维酮碘中得以补充。
聚维酮碘进入前房将会对角膜内皮细胞产生毒性作用。因此,保护角膜内皮细胞免受聚维酮磺毒性作用的关键是预防,即在打开前房前应仔细冲洗结膜囊,以免聚维酮碘进入前房。
临床实际应用:见不同的医生用法会有区别,关于浓度有的是原液稀释,有的是直接用原液,有些资料建议术前用0.5%的PVP—I冲洗结膜囊。也有人采用 0.025%PI。也有国产5%聚维酮碘。
我们用的就是上图的“点而康”,有效碘溶度为0.5%,原液消毒结膜囊。
关于应用时间:好像没有严格限制,有的用十几秒,有的用30s,有的估摸着大概一分钟左右,印象当中专家建议结膜囊应用三分钟。
注意事项:聚维酮碘对角膜有毒性,应用时注意保护角膜,可以用粘弹剂保护,或者仅仅把聚维酮碘溶液滴入结膜囊中,不要太多。
我们用的时间也没有严格三分钟,但是是用两遍,首先粘弹剂保护角膜,第一遍注入结膜囊内后用棉签擦拭全周睑缘,第二遍再次注入浸泡结膜囊一分钟左右。
2.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这里的作用主要是散大瞳孔。
肾上腺素具有兴奋 a、B 受体的作用,可作用于瞳孔扩大肌,使瞳孔达到扩大的目的。
临床中应用也是千人千变:
见过1:1配置的,抽取0.5ml肾上腺素原液,加入0.5ml灌注液配置成1ml(最后浓度时0.05%)术中根据情况注入适量。
也见过随便加的,随便抽一点,再随便稀释一下,前房注入适量。
看到很早之前的一篇文献,使用的是0.004%的。(如下)

注意浓度不易过高,有报道前房内注射1:1 000 浓度(0.1%,就是原液)的肾上腺素液起角膜失代偿的病例。
糖尿病的患者瞳孔为什么不容易散大?

3.台盼蓝染色剂

台盼蓝在撕囊前对晶状体囊膜染色可显著提高无红光反射的白内障囊膜能见度和撕囊成功率。
对于过熟期白内障染色撕囊,明显提高了撕囊的成功率避免了术中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台盼蓝常规使用方法是在CCC前行囊膜染色,常用的方法是:空气泡下染色法:在完成手术切口后,自辅助切口向前房内注入空气泡,然后向气泡下注入少许台盼蓝,使瞳孔区气泡下与前囊膜之间形成染料湖,数秒钟后,用BSS液清除空气泡及多余染料,此时囊膜已被染成淡蓝色。该方法操作简便,易于掌握。
可以用1ml注射器先抽取适量气体,再抽取约0.1ml台盼蓝,再抽取适量气体。
4.张力环


囊袋张力环(capsular tension ring,CTR) 是白内障除手术中的一种辅助器械。
其基本原理是增加囊袋的对称性,使囊袋在前后轴上变平,因此增加了前囊和后囊之间的接触面积。
作用:①.扩张晶状体囊袋、支撑悬韧带松驰区域,临床上常应用于悬韧带异常的患者,以提高人工晶状体 (intraocular lens,IOL)位置的稳定性。
②. 可以减少IOL光学部与后囊膜之间的间隙,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移行、增生,减少后囊膜混浊。
③.增加囊袋稳定性、避免囊袋收缩所导致的IOL旋转,增加散光晶体的稳定性。
④.降低视网膜脱离的发生。
5.头孢呋辛溶液

前房注射10g/L头孢呋辛0.1ml是预防白内障摘除手术后眼内炎的有效方式。前房注射头抱味辛可使白内障摘除手术后眼内炎的发生率下降。
当怀疑头抱菌素过敏时,可考虑注射采用0.1g/L万古霉素前房替代。
临床实际应用:配置方法:在0.75g注射用头孢呋辛钠粉剂中加入7.5ml生理盐水溶解,台上用1ml注射器抽取0.1ml再抽取灌注液稀释到1ml,推掉0.9ml留0.1ml术毕注入前房。
6.卡巴胆碱

缩小瞳孔,术毕原液适量注入前房,3~5s起效瞳孔缩小。
最后编辑于 2023-10-12 · 浏览 5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