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角膜病临床诊疗专家共识——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erpes simplex keratitis,HSK) 是由单纯疱疹病毒I型(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1,HSV一1)感染所致,是全球患病率最高的感染性角膜病,在我国人群中的患病率为11/万。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单纯疱疹病毒有HSV-I型和HSV—II型两个血清型,眼部感染是由HSV.I型引起。人类是HSV—I型的惟一天然宿主,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染。单纯疱疹病毒原发感染后,在三叉神经节内形成潜伏感染。近年的基础研究证明,角膜组织具有潜在的神经嵴源性HSV.I型在角膜组织内也可以形成潜伏感染。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潜伏的HSV—I型病毒活化,形成复发性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二、临床表现
包括原发感染和复发感染。(1)原发感染:多在儿童期发病,通常合并上呼吸道感染,眼部体征主要表现为滤泡性结膜炎、点状或树枝状角膜炎,可同时存在口唇部和头面部三又神经分布区域的皮肤疱疹。(2)复发感染:常因上呼吸道感染、月经期或过度疲劳等诱因发病。眼部表现为典型的角膜损害,并导致角膜知觉减退。根据HSK病变特征和损害部位,可分为上皮型、基质型、内皮型3种临床类型。根据病程变化可分为活动期、稳定期和晚变期。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
1.本病的诊断主要依靠反复发作的病史和典型的角膜炎体征。
2.应用HSV.I型的多克隆抗体诊断药盒进行免疫荧光染色检查具有辅助诊断价值。荧光素钠染色有助于辨别上皮型角膜病变的形态。
3.在诊断HSK的同时需要与其他感染性角膜病进行鉴别:(1)HSK具有反复发作的病史和角膜体征,常规病原学检查结果为阴性;(2)临床共聚焦显微镜检查,可帮助排除真菌性和棘阿米巴角膜炎。
四、治疗
1.药物治疗:(1)上皮型HSK:局部频繁滴用抗病毒滴眼液,禁止使用糖皮质激素滴眼液。(2)基质型HSK:在局部和全身抗病毒药物治疗有效的情况下,适当使用糖皮质激素滴眼液。(3)内皮型HSK:局部和全身抗病毒药物和糖皮质激素联合应用,治疗期间要密切监测眼压变化。
(4)各型HSK治疗的后期,应加用人工泪液以缓解眼部不适症状。
(5)反复发作者应口服抗病毒药物预防复发。
2.手术治疗:包括羊膜移植术、结膜瓣遮盖术、深板层角膜移植术及穿透角膜移植术。
最后编辑于 2023-10-08 · 浏览 2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