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硬脊膜动静脉瘘文献

发布于 2023-10-08 · 浏览 1229 · 来自 Android · IP 天津天津
这个帖子发布于 1 年零 207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icon乐痴于医 推荐

硬脊膜动静脉瘘(spinalduralarteriovenousfistul,SDAVF)是脊髓血管畸形的一种,该病主要好发于中年男性,男女比例约6:1,诊断时的平均年龄是55~60岁,30岁以下的患者很少被报道。

临床早期可表现为肢体力弱或无力,对称或不对称的感觉障碍,或者根性疼痛,疾病一般呈进行性进展,后期多出现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

若出现二便障碍或性功能障碍,往往提示疾病已经进展到较严重的程度。

在剧烈运动、长时间站立或突然姿势改变后,可出现急性加重,表现为肢体突然瘫痪或小便失禁等。

蛛网膜下腔出血非常罕见,约占1.8%,见于枕骨大孔附近的AVF。

大多数SDAVF为单发,90%以上好发于胸段,而颈段、骶段少见。病理证实脊髓远端的灰质和白质,以及神经根的广泛坏死。

病理生理机制是“神经根动静脉的直接吻合形成瘘口,导致了脊髓内的静脉高压,最终导致脊髓水肿、缺血缺氧及坏死”。

1977年Kendall等研究发现瘘口位于神经根袖套处,而不是在脊髓上。

关于SDAVF的病因,目前尚未十分明确。该病可能是后天获得性疾病,但尚未发现SDAVF与血栓或外伤等相关的直接证据。

研究发现约40%~63%的患者,从发病到确诊,大约需要1~3年的时间,10%~34%的患者超过3年才得以诊断。

由于临床表现多为下运动元损伤导致的肢体运动障碍或感觉异常,故与神经肌肉相关性疾病鉴别困难,常被误诊为感觉性多发性神经病,急性或慢性炎性脱髓鞘性脊髓炎,脊髓性肌肉萎缩症,或脊髓髓内肿瘤等。

影像学检查

SDAVF的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磁共振成像(MRI)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MRI是SDAVF的首选检查,其敏感率达到97%。

典型的MRI表现为T2高信号、髓周血管流空影及脊髓强化。MRI强化可见强化信号,可能与静脉充血所致血脑屏障破坏有关,一般出现在疾病的后期,往往提示脊髓的严重破坏。

MRA检查可几乎全部发现髓周迂曲的血管,大致预测2/3患者瘘口的位置,为行DSA检查提供参考。

脊髓血管造影是诊断SDAVF的金标准。约70%~80%的瘘口位于下胸段,为此下胸段要首先检查。若脊髓造影未发现瘘口,需行颅内血管造影。

随着CT技术的进步,CTA检查也可用来寻找瘘口,并在部分单位得到广泛应用。

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是主要手段,其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和开放性手术治疗。两种治疗方法的目的都是阻断瘘口处动静脉的直接连接,从而缓解脊髓水肿。

介入栓塞治疗介入治疗具有微创性的优点,并且随着技术及栓塞材料的进步,介入治疗逐渐成为首选的治疗方法。

其目的是将高分子液性栓塞材料(Glue胶或Onyx胶)注入到瘘的静脉端,使之永久阻断。Glue胶的使用浓度取决于瘘口的血流速度、微导管与瘘口的距离及根静脉与冠状静脉的位置关系等,一般浓度在18%~25%。

目前认为Glue胶是栓塞的理想材料,并且瘘口的复发率较低。

预后

患者的预后主要取决于治疗前的影像学表现,神经功能障碍程度及持续时间。长阶段的脊髓水肿或存在脊髓强化,长期的神经功能障碍,或括约肌功能障碍等提示预后不良。

术后约80.0%患者出现运动或感觉的改善,4.5%~11.0%患者不改善甚至加重。运动障碍比感觉障碍更容易恢复(70%VS33%),而括约肌功能或性功能障碍缓解缓慢,甚至无法缓解。




参考文献:1.韩振营,戎宏涛,熊建华,朱涛.脊髓硬脊膜动静脉瘘的研究进展.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20 年 1 月第 1 期(总第 219 期).

2.向 欣, 杨 华, 徐学友, 童 娟.320 排 CTA 对硬脊膜动静脉瘘的诊断价值.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12 年 11 月 20 日 第 17 卷 第 11 期 Chin J Minim Invasive Neurosurg, VOL.17, NO.11, November 20, 2012 ·491.

硬脊膜动静脉瘘 (7)

最后编辑于 2023-10-08 · 浏览 1229

6 15 1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6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