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精神病学之症状学|①心境障碍

精神病学中,有两个术语常用来描述情绪状态,即心境和情感。它们常相互替代使用,但如今心境一词更常用,因为它被一些主要的分类系统所采纳。在精神障碍中,心境异常可表现为三种方式:
l 心境的性质可能发生改变;
l 心境较正常或多或少出现波动;
l 心境与患者的思维、行为和当前的处境不相协调。
1.心境性质的改变
这类改变可能趋向焦虑、抑郁、情绪高涨、易激惹和愤怒。任何这类改变都可能与患者的生活事件相关,但并无明显原因也可能出现。心境性质的改变常伴有其它症状与征象,例如焦虑的增加常伴有植物神经功能亢进和肌张力增高;而抑郁状态则常伴有悲观的先占观念和精神运动性迟缓。
2.心境波动方式的改变
正常心境的波动常与其处境和一些先占观念有关。而在异常情形下,心境虽仍可继续随环境而波动,但这种波动可超过或低于正常水平。波动增大称为心境不稳;波动非常大有时称为情绪失禁(emotional incontinence)。波动减弱时则称为迟钝或平淡;严重的平淡有时也称为情感淡漠(apathy,注意该词与非专业含义不同)。
心境的变化也可能与个人的处境和思想不一致。例如,一个正常人当想到丧失性事件的时候会感到悲伤。在某些精神障碍时,心境不协调,即与患者当前的处境和想法不匹配。例如患者可能显得情绪高昂,甚至可能笑着讲述自己母亲的死亡。不过这种心境不协调须同显示紧张不安的尴尬笑容相区别。有时患者在通常会引起情绪反应的处境没有情感表现,这种情况称为心境平淡。
临床联系 心境的障碍可见于许多精神障碍,它们是心境障碍和焦虑障碍的核心特征,也常见于强迫障碍、进食障碍、物质诱发的障碍、谵妄、痴呆和精神分裂症。
(一)焦虑
焦虑是对危险的正常反应。不过当焦虑的严重程度与危险的威胁不相称或持续时间过长时则为异常。焦虑心境常伴有躯体和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改变、以及其它精神症状。所有这些症状与其它哺乳动物面对猎食者这样的险境,准备逃逸、躲避和搏斗时的状况相似。轻到中度的焦虑可提高大多数行为表现,但过高的焦虑水平会起干扰作用。
焦虑反应简单归纳如下:
精神成分 主要感受为恐惧和忧虑,伴有紧张不安、注意范围专注于危险源、一些烦恼的念头、警觉性增高(伴有失眠)以及易激惹(容易被激怒)等。
躯体成分 肌紧张和呼吸频率加快。如果这些改变不伴有躯体活动,可能体验为肌紧张性震颤,或者过度换气的结果(如头晕)。
自主神经成分 心率加快、出汗增多、口干,以及急于排尿或排便等。
对危险的回避 恐惧(phobia)一词用来描述习惯性的回避某种情景超出了危险的程度。恐惧症是对特殊物体或场景的持久的、不合情理的害怕并想要回避。害怕与客观的威胁不成比例,并且患者也能认识到这一点。引起恐惧的物体包括动物如狗、蛇和蜘蛛,以及自然现象如雷鸣。恐惧的场所则包括高处、人群以及空旷的地方。有恐惧症状的患者不仅在见到那些物体与场所时出现焦虑,而且一想到它们就可引起焦虑(预期性焦虑)。
临床联系 恐惧常见于健康的儿童,到了青少年和成年期逐渐减少。恐惧症状可见于各种焦虑障碍,而是恐惧障碍的主要特征。
读者应注意恐惧症这一术语有时也会用来特指不伴回避行为的过度害怕,如“疾病恐惧症”和“身体变形恐惧症”。
(二)抑郁
抑郁是对丧失或不幸遭遇的一种正常反应。如果与其所遭受的不幸不成比例或持续过久,这种抑郁则为异常。抑郁心境常常伴有其它改变,尤其是自我评价过低、自责和悲观想法。悲伤的人具有特征性的表情,如口角下垂、眉头紧蹙以及弯腰弓背、灰心丧气的姿势。某些抑郁患者的警觉水平降低,而另一些患者则因警觉性增高而随之感到紧张不安。抑郁可见于许多精神障碍。它是抑郁障碍的确定特征,也常见于精神分裂症、焦虑与强迫障碍以及进食障碍。
(三)情绪高涨
愉快心境的研究较抑郁心境少。情绪高涨是指极度心情愉快,就像抑郁一样,常伴有其它一些改变,如自信心增强和自我感觉良好、活动增多以及警觉水平提高。后一种体验通常是愉悦的,但有时则为坐立不安的不愉快感。情绪高涨多见于躁狂症或轻躁狂症。
(四)易激惹和愤怒
易激惹是一种易于发怒的状态。易激惹和愤怒均可见于多种障碍,因此它们的诊断价值不大。然而这两种情形对于患者的处理十分重要,如果存在,应立即对患者出现暴力行为的危险性进行评估。易激惹和抑郁可见于焦虑障碍、心境障碍、精神分裂症、痴呆以及酒精或药物中毒。在某些情况下,它们不仅会伤害他人,也会伤害自己。
最后编辑于 2023-09-25 · 浏览 2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