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原体肺炎疗程需要2周吗?


首发于呼吸时间
国内外研究发现,肺炎支原体是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最常见的致病菌之一,可排名第二甚至第一[1,2]。
曾与同行交流,有部分临床医生认为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标准疗程是2周。
指南推荐疗程
l 《中国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与治疗指南2016版》[3]:
轻、中度CAP疗程通常5~7天,重症及伴有肺外并发症者可适当延长。非典型病原体治疗反应较差者疗程延长至10~14天。金葡菌、铜绿假单胞菌、克雷伯菌属及厌氧菌等容易导致肺组织坏死,病程可延长至14~21天(I B)。
l 英国《NICE社区获得性肺炎抗生素处方》2019版[4]:
推荐5天抗生素疗程,除非微生物结果提示需要更长疗程,或者临床不稳定(表现为近48小时内发热或以下某一临床体征不稳定:血压、心率、呼吸频率与氧饱和度)。
l 2019年美国《IDSA/ATS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治指南》[5]:
抗菌疗程应个体化考量,应不少于5天,直到患者达到临床稳定(心率、呼吸频率、血压、氧饱和度与体温恢复正常,可以进食、神志恢复正常)(强推荐,中等质量证据)。
指南解析
各国指南推荐CAP的疗程一般为5~7天,达到临床稳定即可。
临床稳定的标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体温≤37.8度;
- 心率≤100次/分;
- 呼吸频率≤24次/分;
- 收缩压≥90mmHg;
- 动脉氧饱和度≥90%,或PaO2≥60mmHg(吸室内空气);
- 可维持经口进食;
- 神志状态正常
短疗程的理由依据
很多临床实验研究发现合理的短疗程并未降低治愈率,普通细菌感染短疗程不差于长疗程。
2016年JAMA《CAP的抗菌疗程:一项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共纳入312名患者,抗菌治疗后第5天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组患者如近48小时内体温≤37.8°C,同时≤1个CAP相关临床不稳定则停用抗菌素。对照组则由于各自临床医生决定疗程(平均10天)。两组治疗成功率、CAP症状问卷评分均无差异。结论:2007年美国IDSA/ATS指南所推荐的基于临床稳定标准的短疗程可安全用于住院患者,未增加不良结果发生率[6]。
2018有一篇系统回顾与meta分析研究,纳入21个临床试验共4861位临床可评估的CAP患者,将抗感染≤6天定义为短疗程,≥7天定义为长疗程。结果发现两组临床治愈率相似无差异,复发率也相似,而短疗程组伴更少的严重不良反应事件,重要的是短疗程组死亡率更低[7]。
国内有临床医生对CAP相关认知现状的问卷调查,发现较多的一级医院及非专科医师将“影像学肺部阴影完全吸收”作为停用抗菌药物甚至出院的标准,78.3%(982人)的医师认为治疗后需复查影像学至肺部阴影显著吸收[8],这些观点显然是错误的。
有研究发现,肺炎支原体肺炎在CAP中属于影像学吸收较快的,但到住院后第4周也仅有约50%的患者达到完全吸收(图1)[9]。

图1 CAP患者达到胸片完全吸收的百分比
传统认为CAP症状缓解后应继续巩固以防复发,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不恰当的延长疗程并无益处,反而增加选择性压力导致细菌耐药,增加医疗费用,增加不良事件风险。
肺炎支原体肺炎治疗的其他要点
- 肺炎支原体肺炎(MPP)首选四环素类或喹诺酮类类,2016年中国CAP指南已经将阿奇霉素降级为次选,我国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包括阿奇霉素等)耐药率高是我国有别于欧美国家的现象,MPP应谨慎考虑大环内酯类[3];
- CAP不必常规输液,对于门诊轻症CAP,包括MPP患者,尽量使用生物利用度好的口服抗感染药物,青年无基础疾病或考虑支原体感染,可口服多西环素/米诺环素(III B)[3];
- MPP不必常规住院治疗,根据CAP死亡风险决定治疗场所:门诊、住院甚至是ICU,可采用CURB-65、CRB-65或PSI等评分系统;
- 肺炎支原体抗体一般无需复查,支原体抗体不作为监测疗效的指标,部分患者抗体可持续阳性,治疗终点不应是抗体转阴;
- 应避免喹诺酮类(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联合大环内酯类(阿奇霉素等),因这两类药物均有延长QT间期的可能,联合用药可能增加风险,极端情况下可引起尖端扭转性室速,甚至室颤、心跳骤停。
总结
肺炎支原体肺炎多为轻症,提倡短疗程,轻症患者临床稳定疗程一般为5~7天,不应常规两周疗程;
CAP包括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抗菌疗程应个体化考量,5~7天后是否需要延长抗菌疗程,应根据患者临床稳定情况、基础疾病、病情严重程度、病灶范围、治疗反应等进行评估调整。
参考文献
1. Jain S, Self WH, Wunderink RG, Fakhran S, Balk R, Bramley AM, et al.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Requiring Hospitalization among U.S. Adults. N Engl J Med 2015;373:415–27. doi: 10.1056/NEJMoa1500245.
2. 刘又宁, 陈民钧, 赵铁梅, 王辉, 王睿, 刘庆锋, et al. 中国城市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665例病原学多中心调查.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6;29:3–8.
3.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中国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年版).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6;39:253–79. doi: 10.3760/cma.j.issn.1001-0939.2016.04.005.
4. Pneumonia (community-acquired): antimicrobial prescribing. NICE guideline [NG138]. https://www.nice.org.uk/guidance/ng138.
5. Metlay JP, Waterer GW. Update in adult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key points from the new 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 2019 guideline. Curr Opin Pulm Med 2020;26:203–7. doi: 10.1097/MCP.0000000000000671.
6. Uranga A, España PP, Bilbao A, Quintana JM, Arriaga I, Intxausti M, et al. Duration of Antibiotic Treatment in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Intern Med 2016;176:1257–65. doi: 10.1001/jamainternmed.2016.3633.
7. Tansarli GS, Mylonakis E.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the Efficacy of Short-Course Antibiotic Treatments for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in Adults.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18;62:e00635-18. doi: 10.1128/AAC.00635-18.
8. 刘健, 张静, 程齐俭, 等. 上海地区医师对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治认知现状的问卷调查 [J] .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8,41 (4): 288-295. DOI: 10.3760/cma.j.issn.1001-0939.2018.04.008. 2018.
9. Macfarlane JT, Miller AC, Roderick Smith WH, Morris AH, Rose DH. Comparative radiographic features of community acquired Legionnaires’ disease, pneumococcal pneumonia, mycoplasma pneumonia, and psittacosis. Thorax 1984;39:28–33. doi: 10.1136/thx.39.1.28.
最后编辑于 2023-09-19 · 浏览 3.2 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