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学习笔记7-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发布于 2023-09-19 · 浏览 8915 · IP 安徽安徽
这个帖子发布于 1 年零 233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icon文侠 推荐
icon文侠 +10丁当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1.医嘱

img

补充说明:

① 经一、二线药物治疗无效,考虑三线治疗,包括伊马替尼(100-400mg/d)和CTX、VCR、VP-16、环孢素、沙利度胺等。

② 糖皮质激素可以和羟基脲、干扰素组成两药或三药联合。

③ 指南及参考文献中未提及抗组胺药物的使用,可根据继发HE的病因酌情使用。


2.概述

2.1.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ic granulocyte,EOS)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具有杀伤细菌及寄生虫的作用。在机体的炎症反应、组织损伤、重塑及纤维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2.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hypereosinophilic syndromes,HES)是一组以EOS过量产生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主要以骨髓、外周血、组织中的EOS增多为特点,可通过释放颗粒蛋白及细胞因子导致组织纤维化、血小板活化及血栓形成并造成严重的器官损害。儿童发病以学龄前及学龄期为主。一般累及多系统,皮肤、心脏、肺受累最常见,心血管受累是主要死因。


3.诊断

3.1.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AEC)升高: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计数>0.5×10^9/L。

3.2.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hypereosinophilia,HE):外周血2次检查(间隔时间>1个月)嗜酸粒细胞绝对计数>1.5×109/L和(或)骨髓有核细胞计数嗜酸粒细胞比例≥20%和(或)病理证实组织嗜酸粒细胞广泛浸润和(或)发现嗜酸粒细胞颗粒蛋白显著沉积(在有或没有较明显的组织嗜酸粒细胞浸润情况下)。

3.3.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hypereosinophilic syndromes,HES):

2011年诊断标准:(1)外周血HE:间隔1个月以上的两次外周血嗜酸粒性细胞计数>1.5×10^9/L。(2)组织HE(满足以下1项即可):骨髓涂片中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有核细胞20%;病理学检查示嗜酸性粒细胞广泛浸润组织;免疫染色显示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衍生蛋白在细胞外广泛沉积。

2016年诊断标准(目前多采用):①除外以下情况:反应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变异型嗜酸粒细胞增多症(产生细胞因子,免疫表型异常的T细胞亚群);CEL-NOS;WHO标准可确诊的髓系肿瘤(如MDS、MPN、MDS/MPN、AML)伴嗜酸粒细胞增多;伴有PDGFRA、PDGFRB、FGFR1重排或PCM1-JAK2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相关的MPN或AML/ALL。②嗜酸粒细胞绝对计数>1.5×109/L持续≥6个月,且必须有组织受损。如果没有组织受损,则诊断特发性高嗜酸粒细胞增多症。

3.4.器官功能受损,伴显著的组织嗜酸粒细胞浸润和(或)发现嗜酸粒细胞颗粒蛋白广泛沉积(在有或没有较显著的组织嗜酸粒细胞浸润情况下)且至少有以下1条:①纤维化(肺、心脏、消化道、皮肤和其他脏器组织);②血栓形成伴或不伴栓塞;③皮肤(包括黏膜)红斑、水肿/血管性水肿、溃疡、瘙痒和湿疹;④外周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伴或不伴慢性或反复神经功能障碍。

补充:

① EOS>0.5×109/L为血EOS增多;0.5×10^9/L-1.5×10^9/L为轻度增多;1.5×10^9/L-5.0×10^9/L为中度增多;>5.0×10^9/L为重度增多。


4.分类

分为遗传性(家族性)HE(HEFA)、继发性(反应性)HE(HER)、原发性(克隆性)HE(HEN)和意义未定(特发性)HE(HEUS)的四大类。


5.常见相关疾病及特点

5.1.寄生虫感染:云贵川鄂地区,儿童EOS升高,优先考虑肺吸虫。可有消化道、呼吸道症状,累及神经系统影响智力水平。注意鉴别肺部寄生虫感染与肺部结核。

5.2.过敏性疾病:略。

5.3.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道疾病:反复消化道症状及EOS升高需要考虑。儿童还可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青春期延迟、闭经。研究显示大约75%患有EoGE和EoC的儿童,通过饮食回避可以有效地缓解临床症状。

5.4.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慢咳的常见原因。2018版《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的诊断标准为:(1)无气道高反应性,肺功能检查、PE日平均变异率正常;(2)痰细胞学检查EOS比例增>2.5%;(3)排除其他EOS增多的疾病;(4)吸入或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肺部疾病及恶性肿瘤的患者;(2)就诊前1个月服用过激素的患者。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为雾化吸人布地奈德,也有研究表明布地奈德联合孟鲁司特有很好的疗效,且能减少复发。

5.5.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目前成人中EP的诊断依赖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EOS至少占25%,也有研究提出这一阈值应降至20%。

5.6.嗜酸性粒细胞性膀胱炎:临床表现出一系列泌尿系统症状如尿频、尿血、耻骨上疼痛、排尿困难、日间和夜间遗尿等,儿童患者可出现明显的耻骨上肿块,由于肿块或膀胱壁增厚是膀胱癌的主要影像学特征,常被误诊为肿瘤或膀胱癌。小儿嗜酸性膀胱炎通常是良性、自限性的,不过仍有可能导致膀胱纤维化继发尿路梗阻。治疗方法包括观察,识别过敏原,抗生素、抗组胺药以及类固醇等药物治疗。


6.常见临床表现

皮肤黏膜:皮疹、瘙痒、血管性水肿

消化道:腹痛、腹胀、腹泻、胃肠炎、腹水、肠梗阻

呼吸道:咳嗽咳痰、胸闷、呼吸困难、低氧血症、胸部CT肺炎表现、胸腔积液、肺纤维化

泌尿道:尿路刺激征、排尿困难、遗尿、耻骨上疼痛

心血管:胸痛、胸闷、心悸、心肌炎、心衰、瓣膜脱垂、血栓

神经肌肉:肌肉疼痛、肌力减弱、外周神经病

全身症状:发热、乏力、体重下降、消瘦

其他:葡萄膜炎视力下降、结膜下浸润、复发性上睑肿胀

补充:

① 有研究表明:当嗜酸性粒细胞计数>2.0×10^9时可出现眼部症状,经激素联合羟基脲治疗后症状可缓解。


7.治疗

7.0.紧急处理:当有严重的或致命性器官受累,特别是心脏和肺,应进行紧急处理。首选静脉输注甲泼尼龙1 mg/kg·d或口服泼尼松(0.5~1.0)mg/kg·d。如果嗜酸粒细胞极度增多,应同时给予别嘌呤醇。

7.1.糖皮质激素:泼尼松1mg/kg·d口服,1-2周后逐渐减量,2-3月减至最低维持剂量。若减量过程中病情反复,至少应恢复至减量前用药量。治疗1个月后如EOS绝对值计数>1.5×10^9/L或最低维持剂量>10mg/d,则应改用二线治疗或加用激素助减剂。

7.2.羟基脲:是一种细胞毒性药物。初始剂量为0.5-1g/d口服,若耐受则增加至2g/d。会导致剂量相关的全血细胞减少。通常不建议单独使用,多与糖皮质激素及干扰素联用。对于激素耐药或依赖的IHES患儿可与激素联合使用,推荐剂量为0.5~3.0 g/d。

7.3.干扰素-α:一种免疫调节因子,可抑制嗜酸性粒细胞的某些效应功能,并可直接诱导嗜酸性粒细胞凋亡,有效控制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若糖皮质激素、羟基脲治疗无效时,二线疗法可选择干扰素单药。若患儿仅对较高剂量的糖皮质激素有反应,可添加干扰素作为激素助减剂。100万-400万U、一周3-7次皮下,初始治疗可100万-200万U QOD,如果能耐受,则可增加50万-100万U,逐步增加至300万-400万,一周3次,可能需要数周才能达到有效剂量。

7.4.免疫抑制剂:

7.4.1.伊马替尼:对于FIP1L1/PDGFRA阳性的患儿,伊马替尼是治疗的最佳选择,其可抑制酪氨酸激酶,起始剂量100 mg/d,如疗效不佳可加大剂量至400 mg/d,直至达完全临床、血液学和分子生物学缓解。治疗4~6周后若无效应则停药。维持治疗尚无共识,可继续维持原剂量,或改为隔日1次或每周1次给药,以维持临床完全缓解及嗜酸粒细胞绝对计数在正常范围。

7.4.2.环孢素:可选择性抑制T细胞的激活,推荐剂量为150~500 mg/d。可3mg/kg·d口服。

7.4.3.沙利度胺:制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0产生的作用,治疗有皮肤损害的儿童HES可获得长期缓解,尚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7.5.芦克替尼:JAK2重排或PCM1-JAK2(+)患者,剂量依据血小板计数调整。

7.6.其他:小分子抑制剂(TKI、JAK抑制剂)、单克隆抗体(主要是针对IL-5)、右旋普拉克索、化疗药物、造血干细胞移植(FGFR1重排(+)、CEL-NOS、难治性或对治疗药物不能耐受的HEUS患者,如果有合适供者且患者一般状况允许,应考虑造血干细胞移植)。

7.7.无法明确病因的HE:

一线治疗:

首选泼尼松。具体用法同7.1。

二线治疗:

(1)伊马替尼:400 mg/d,4~6周后无效则停用。

(2)干扰素:具体用法同7.3。

(3)环孢素A:具体用法同7.4.2 。

(4)硫唑嘌呤:推荐起始剂量为1~3 mg/kg·d,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应选择较低起始剂量,依患者临床和血液学反应调整剂量。

(5)羟基脲:具体用法同7.2。

(6)单克隆抗体Mepolizumab、Reslizumab、Alemtuzumab等。


本笔记仅重点学习继发性(反应性)HE。


参考文献:

[1]张萨丽,徐传辉,穆荣. 2012年版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及相关综合征分类标准的共识[J].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3,17(1):58-59. DOI:10.3760/cma.j.issn.1007-7480.2013.01.015.

[2]曲士强,秦铁军,徐泽锋,等. 单中心60例高嗜酸粒细胞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长期疗效[J].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6,37(10):881-885. DOI:10.3760/cma.j.issn.0253-2727.2016.10.013.

[3]邓昭旭,李敏,李兰,等. 儿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相关疾病研究[J]. 现代临床医学,2021,47(6):474-476. DOI:10.11851/j.issn.1673-1557.2021.06.023.

[4]玄立田,刘嵘.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的治疗进展[J]. 国际儿科学杂志,2020,47(11):764-767. DOI:10.3760/cma.j.issn.1673-4408.2020.11.004.

[5]吴桂琴,马姣,李宇宁. 儿童特发性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一例并文献复习[J].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23,30(5):384-389. DOI:10.3760/cma.j.issn.1673-4912.2023.05.012.

[6]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白血病淋巴瘤学组. 嗜酸粒细胞增多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版)[J].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7,38(7):561-565. DOI:10.3760/cma.j.issn.0253-2727.2017.07.001.

病例分享

病例分享56-间断尿痛1月余,原因竟是它? - 儿科 - 医学交流社区,分享临床经验、病例讨论、考试科研、求职晋升经验 (dxy.cn)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 (9)

最后编辑于 2023-09-19 · 浏览 8915

7 156 35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7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