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二阳」「三阳」了,新冠患者的这些用药误区竟然还存在?
「医生,我二阳了,已经发烧 4 天了,嗓子疼。我在家吃了 3 天头孢、感冒药,还是烧,怎么不见好啊?我是不是要打吊针啊?」
临床中很多呼吸科医生可能也经常遇到这类情况,患者并不能明确区分抗生素、消炎药、感冒药和抗病毒药。此外,一些「二阳」、「三阳」患者症状较轻,临床医生在治疗中也会陷入一些误区。为了避免由于不规范用药导致病情进展,我们特别梳理了常见误区及应对方法,供大家参考。
误区一:患者混淆抗病毒药和抗生素、消炎药、感冒药
误区:盲目用感冒药,混淆「抗生素」、「消炎针」和「抗病毒药物」
患者感染新冠后,心情急切,若有较重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发热、头痛等,容易过量服用扑热息痛类感冒药物,这不仅达不到治疗目的,药物过量还有可能导致肝衰竭等严重不良后果[1]。
因不熟悉药物机制,分不清病毒和细菌,患者容易混淆「抗生素」、「消炎针」和「抗病毒药物」,有时在感染新冠病毒后服用「抗生素」,口服疗效不佳时甚至要求打「消炎针」。
事实:「抗生素」、「消炎针」不适用,新冠病毒感染需早期抗病毒治疗
「抗生素」、「消炎针」均属于抗细菌药物,对新冠病毒无效,而且滥用抗菌药物还可能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所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也强调,要避免盲目或不恰当使用抗菌药物,尤其是联合使用广谱抗菌药物[2]。扑热息痛类药物也只是对症治疗,并不能针对病毒起到抑制作用。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指出,口服 COVID-19 抗病毒药原则上应尽早使用,早期使用抗病毒药物可以降低病毒载量,改善患者长期预后[2-5]。抗新冠病毒药物主要有两种,即:3CL 蛋白酶(3CLpro)抑制剂和病毒 RNA 依赖性 RNA 聚合酶(RdRp)抑制剂,其中,3CLpro 抑制剂(如来瑞特韦)可抑制病毒复制所必需的病毒蛋白酶 Mpro 的活性,从而阻止病毒复制[6,7]。
作为新的 3CLpro 抑制剂,来瑞特韦单药使用的有效性已在先前的 III 期临床研究中证实。该研究纳入了 1,359 例轻中度新冠病毒感染的成人患者,受试者随机(1:1)接受来瑞特韦片或安慰剂口服给药。结果显示,来瑞特韦组患者(680 例)的 11 项目标症状至持续临床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安慰剂组(679 例)[8],在用药第 4 天来瑞特韦组较安慰剂组病毒载量明显下降[6],表明早期用药的有效性(图 1,图 2)。

图 1 来瑞特韦组和安慰剂组 11 项目标症状至持续临床恢复时间

图 2 来瑞特韦组和安慰剂组病毒载量变化
误区二:担心抗病毒药有风险,对用药有抵触心理
误区:认为抗病毒药物有风险,宁愿不用药
一些患者和部分医务工作者觉得「二阳」、「三阳」症状会越来越轻,且认为病毒感染性疾病是「自限性疾病」,因此容易忽视病情进展的风险,选择不用抗病毒药物。
再者,对于有其他基础疾病需要用药的患者,临床也会顾虑药物间相互作用(DDI),而不敢用抗病毒药。例如:一些抗病毒药物因代谢快、半衰期短,需要联合强 CYP3A 抑制剂利托那韦使用,以提高其血药浓度达到治疗目的。而利托那韦与多种药物存在 DDI 风险,可能会出现药物浓度明显升高产生严重和/或危及生命的不良反应[9]。因此,对于部分合并基础疾病的患者,临床使用此类抗病毒药物时会有诸多顾虑。
事实:除了联合用药,单药抗病毒药物来瑞特韦也可在临床使用
根据诊疗方案,抗病毒药原则上应尽早使用,尤其对于合并基础疾病的高危人群,更应警惕病情进展,进行早期抗病毒治疗[3]。
来瑞特韦作为新型 3CL 蛋白酶抑制剂,在药物结构上进行了优化(图 3),使它的靶向停留时间延缓了大约 12 倍[7],不需要联用利托那韦即可达到治疗效果[10],因此也降低了由于应用利托那韦带来的相关 DDI 风险。

图 3 来瑞特韦和奈玛特韦结构对比图[7]
误区三:抗病毒药经济负担重
误区:抗病毒药物费用高,经济负担重
在「首阳」病例集中就诊的一段时间内,曾存在药物短缺、「一药难求」的状况。导致现在仍有部分患者先入为主地认为抗病毒药物都是「天价」,甚至对就医、用药产生抗拒心理。
事实:抗病毒药物已纳入 A 类药物享受医保政策,可及性高
随着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减轻患者和医疗机构的经济负担[11],国产新药来瑞特韦也已纳入 A 类药物,享受临时医保政策[12],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患者的用药负担,也减轻了医生治疗时的顾虑。
总结
抗病毒药物可通过抑制病毒复制、降低病毒载量,缩短疾病进程,可有效缓解新冠感染症状,改善患者预后。3CLpro 抑制剂来瑞特韦片单药即可有效抗病毒,因其不需联合利托那韦使用,降低相关 DDI 风险。同时,享受 A 类药物医保政策,缓解患者用药负担,可及性强。
✩ 本文仅供医疗卫生等专业人士参考
最后编辑于 2023-09-12 · 浏览 7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