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知识科普(复杂的临床表现)
笔者是一名帕金森病科研工作者,希望可以给需要的人做一下科普,让大家减少对未知的恐惧。
自从1817年英国的内科医生James Parkinson 首次报道帕金森病(PD),到现在已经过去了200多年。在这200年以来,PD的研究有几个重要的标志性事件。1960年,科学家发现PD患者大脑中多巴胺水平明显降低,这为1961年左旋多巴的发现奠定了基础,并由此迈入了PD药物治疗的时代。1974年,第一代单胺氧化酶B(MAO-B)抑制剂司来吉兰(L-Deprenyl,也称为赛拉吉兰),开始被报道用于PD的治疗。司来吉兰对MAO-B的选择性相对较弱,同时也会抑制MAO-A,导致外周多巴胺的积聚,从而可能引起一些副作用和不适症状。1987年,名叫Benabid的教授,他通过脑深部刺激术(DBS),在大脑特定区域植入电极,并通过外部激活这些电极,有效缓解PD的运动症状,从此开启了PD的手术治疗时代。但是最近30年来,几乎没有新的有效药物问世,更令人遗憾的是,200多年来,尚未开发出一种能有效延缓疾病进展的治疗方法。
PD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好发年龄在55岁以上。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在我国6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发生PD的几率是17‰,即平均每1000个65岁以上的老人中有17个PD患者,但年轻人也会有PD患者,40岁之前患病也称早发型PD,但比例较少。 PD患者逐渐趋于年轻化,青少年型PD患者占据总人数的10%。PD总体上男性多于女性。约有10%的PD病例有家族遗传史,绝大部分都是散发病例。我国目前总PD人数约300万(2030年将达到500万),约占全世界的50%,即全球一半以上PD患者生活在中国。但至今为止,PD的诊疗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发病机制未明确、异质性高、致残性高、早诊困难、尚无能缓解疾病进展的疗法。
目前关于PD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高龄,携带风险基因,生物钟紊乱,男性,神经毒素等环境损伤因子接触史。发病机制主要有: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障碍,蛋白酶体功能障碍,溶酶体功能障碍,神经炎症与免疫,钙稳态失衡,神经元兴奋性毒性等。但以上单一的机制都只能解释该疾病的一部分病例,没有一种机制能全面地解释所有PD病例。所以,有学者建议,应该将PD细分为各种亚型,再根据每种亚型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精准治疗)。
PD的典型病理改变之一是: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及其他含有色素(蓝斑核、迷走神经背核、下丘脑等儿茶酚胺能神经元)的神经元大量变性丢失,黑质致密部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在出现临床症状时丢失高达70%。
PD的典型病理改变之二是:在残留的神经元胞质内出现嗜酸性包涵体,即路易小体,α-synuclein、泛素、热休克蛋白是路易小体的重要组成成分。Braak分期较好地诠释了PD的病理分布及进展规律,该假说认为,路易小体始于延髓迷走舌咽运动神经背核、前嗅核等结构,随着疾病进展,逐渐累计脑桥,中脑,新皮质。但是,该假说只能解释80%左右的病例。
PD的主要生化改变是纹状体的多巴胺递质显著减少,到出现运动症状时损失可达70%—80%,基于这一点,所以补充左旋多巴有效。纹状体主要有乙酰胆碱和多巴胺两种神经递质,两者的生理效应是互相拮抗的,所以PD患者的多巴胺减少,导致的结果是乙酰胆碱相对过多。而乙酰胆碱的生理效应是肌肉收缩,所以PD患者出现肌强直,肌强直又导致运动迟缓。
PD 的临床表现分为两大类,一是非运动症状,二是运动症状,所有的临床症状几乎都可以定位到人体的解剖结构,因为结构决定功能。PD患者在出现临床症状前有一段长达10-20年的前驱期,在此期,患者以非运动症状为主。包括但不限于一下症状:嗅觉减退;睡眠障碍(快速动眼期睡眠障碍RBD、日间过度嗜睡EDS等);便秘;流口水(吞咽减少);体位性低血压,患者常常主诉头晕;出汗异常,常表现为过多, 少数患者出汗过少;抑郁焦虑;疼痛敏感化,多为骨骼肌痛如腰痛等;瞳孔大小异常;视力改变,视物变形,重影,视觉幻觉等;听力下降,听声不能辨位,高音耳聋(如听得清儿子说话,听不清儿媳妇说话);味觉下降;头面部躯体感觉减退;性功能障碍(勃起障碍);排尿困难;甲状腺功能障碍;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素分泌紊乱;不安腿综合征;疲劳;体重下降......
PD临床确诊时出现的运动症状主要包括:面具脸;静止性震颤(4-6Hz,睡着后消失);肌肉僵硬;行动缓慢;姿势障碍和步态失调;写字变小,笔画不顺滑;喘鸣;以及其他非运动症状如:波动性认知障碍......
PD是一种进展性疾病,随着时间推移,儿茶酚胺能神经元不断丢失,临床症状增多,程度加重,药物和手术治疗效果逐渐下降,最后致残,病人失去自理能力,长期卧床而容易出现坠积性肺炎,窒息,泌尿系感染,褥疮等并发症。
PD的治疗目前基本都是对症治疗,不管是药物还是手术,几乎都无法延缓疾病进展,除了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有轻度的延缓疾病进展的效果。但是规范治疗可以缓解症状,减轻病人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不规范的治疗甚至可能加重疾病进展(左旋多巴推荐滴定用量,因为过多的左旋多巴加重残存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并且越早发现越早治疗可以让病人收益更大化。疾病中期患者有条件的也可考虑DBS手术治疗,对控制运动症状和部分非运动症状也有效果。
目前关于PD研究的前沿进展简单罗列如下:
1,生物节律的紊乱或许通过时钟基因介导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保持稳定的生物钟或许有助于延缓疾病进展,并且通过光疗调节生物钟对部分患者有疗效。
2,抗氧化能力不足促进疾病的进展,补充可以透过血脑屏障的抗氧化剂(富含花青素的蓝莓、黑枸杞、桑葚、紫葡萄、紫甘蓝等;富含麦角硫因的各种可食用蘑菇;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水果等)或对患者有帮助。
3,长期吃富含酪氨酸的食物或加重病情,包括但不限于奶酪,牛奶,芝士,酸奶等奶制品。
4,线粒体保护疗法、干细胞疗法、基因疗法或许能成为新的能延缓疾病进展治疗方法,不过目前还在临床试验阶段,让我们拭目以待,或许不用10年,PD患者将迎来新的时代!
以上内容仅作科普使用,不能直接视为医疗建议,如需用药请找专业的医生仔细评估后指导进行。
以上是今天的全部内容,祝各位工作顺利,健康快乐,更多细节问题,可以在讨论区留言,但在讨论区回复可能不及时,若需及时回复,可以私聊,如果觉得有用,希望能留下你美好的点赞,也欢迎推荐给你身边的人,更欢迎转发朋友圈。
另外,本人还发布了其他有关科研的经验帖或疾病知识的科普知识,需要的请点击以下链接自取。
1、【原创】资深WB科研狗吐血整理“玄学”之汇总版经验技巧(会回复问题)
3、ImageJ 半定量分析Western blot条带教程
4、使用Chat GPT润色英文论文是否会泄露文本,是否符合科研规范,是否增加查重率?
6、“玄学”实验-Western blot的内参你选对了吗?
8、石蜡切片实验中的毒物(苯和二甲苯)与白血病的关系——分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