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人重症患者镇痛管理专家共识
临床问题 问题1:镇痛是否应作为重症患者管理的重要 组成部分?
(一)背景 疼痛是重症患者的常见症状,可导致器官功能 进一步受损,也会引起躁动,导致意外拔管等事件 发生[5-6] 。充分镇痛是减轻疼痛导致负面影响的重 要措施,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二)证据总结 一项单中心前瞻性对照试验评估了重症患者镇 痛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显示系统评估并积极地镇 痛,可以显著减少躁动的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和 医院获得性感染发生率[6] 。另一项前瞻性试验发 现,流程化镇痛能将疼痛的发生率从 16% 下降至 6%,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从37%降至17%[7] 。
(三)专家共识 镇痛是重症患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BPS)。
(四)实施的注意事项 在实施镇痛治疗时,应该充分考虑到镇痛药物 的各种副作用,以及过度镇痛后的不良后果。需要 在疼痛评估的基础上,考虑不同疾病状态下,如意 识障碍、休克、心肌梗死等不同疾病的特点,合理 选择不同的镇痛药物和镇痛方法,避免镇痛治疗的 不足或过度。
一、镇痛评估 问题2:重症患者如何进行疼痛评估?
(一)背景 重症患者普遍存在疼痛问题,但由于疼痛的程 度常依赖于患者主观描述,而重症患者经常会存在 意识障碍、接受机械通气、镇静肌松药物治疗等情 况,严重影响患者的主观表达,对不同意识状态的 患者需要采取不同的评估方法。
(二)证据总结 研究显示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有助于进行恰 当的镇痛治疗,缩短 ICU 住院时间[5,8-9] 、机械通 气时间[5] ,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6] 。另 外,定时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并及时治疗,疼痛的 发生率及疼痛程度较未评估组有显著降低[6,10-11] 。 一项队列研究表明进行常规的疼痛评估有助于降低 病死率[12] 。 数字评分量表(numeric rating scale,NRS)对 清醒能配合的患者,成功率最高,且敏感度佳,准 确率高,同时简单易行,是最适合的评估工具。 Rahu等[13]的研究证实了对于接受机械通气但能自 主表达的患者,NRS评分有较好的疼痛评价效果。 同时对于清醒患者使用疼痛行为评分量表或重症疼 痛 观 察 工 具 (critical-care pain observation tool, CPOT)评分,结果跟NRS评分有较好的相关性[14] 。 针对意识障碍患者,一篇系统评价比较了5种疼痛 评价工具,结果显示疼痛行为评分量表和CPOT在 质量评估中优于其他的评估工具[15] 。最近一项纳入 11项研究的系统评价表明,CPOT和疼痛行为评分 量表都表现出良好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是评估ICU 无法自诉疼痛患者疼痛程度的良好工具[16] 。2项临 床观察性研究比较了疼痛行为评分量表和CPOT在 心脏手术后以及神经外科手术后患者疼痛评估中的 应用效果[17-18] ,结果CPOT因为其在评估手术期间 疼痛方面的高可靠性和有效性被首选,而疼痛行为 评分量表是一个合适的替代工具。
(三)专家共识 1. 对重症患者,应常规进行疼痛评估(BPS)。 2. 对意识清醒能够自述疼痛程度的患者,推荐 采用 NRS 量表进行评估(低质量等级证据,强 推荐)。 3. 对无法自述疼痛程度的患者,推荐采用 CPOT或疼痛行为评分量表进行评估(低质量等级 证据,强推荐)。
(四)实施的注意事项 需要对所有重症患者进行疼痛评估,且需要进 行动态连续的评估,并且在评估的基础上进行镇痛 药物的治疗调整,在充分镇痛的同时避免镇痛过 度。为增加对重症患者疼痛评估的准确性,需要对 医务人员针对所采用的疼痛评估工具使用进行 培训。
二、镇痛方式 问题3:重症患者是否需要目标导向的流程化 镇痛策略?
(一)背景 临床工作中是否需要明确患者的镇痛目标,并 且围绕该目标制定执行的流程,需要根据循证医学 证据判断。
(二)证据总结 镇痛评估导向镇痛策略显著缩短ICU住院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降低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5] 。 但也有研究显示与未设定镇痛目标相比,目标性镇 痛并不减少 ICU 住院时间[6,19] 。Rose 等[8]研究发 现,在不同的ICU中,设定镇痛目标后,仅心血管 重症患者住院时间有缩短,其他重症患者在ICU住 院时间均未减少,且所有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差异均 无统计学意义。近期一项 RCT 研究,一共纳入了 117例重症患者,对其进行目标性镇痛,结果不减 少患者病死率、ICU住院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20] 。 一项系统评价显示目前的证据水平不足以得出目 标导向的镇痛优于无目标导向的镇痛[21] 。目前缺 乏目标导向的流程化镇痛的高质量随机对照研究, 且上述系统评价将混合性数据纳入分析,因此将 证据质量降级为低质量。尽管临床研究的证据尚 不足以支持目标导向性程序化镇痛可以降低重症 患者病死率、ICU 住院时间以及机械通气时间, 考虑到明确镇痛目标,并围绕镇痛目标制定镇痛 流程有利于护理操作,因此专家组认为制定镇痛 流程是合理的。
(三)专家共识 对重症患者尤其是机械通气患者,建议采用目 标导向的流程化镇痛策略(低质量证据,弱推荐)。
(四)实施的注意事项 镇痛的目的在于缓解患者的不适,最大限度地 保护器官功能,镇痛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基础状 态、器官功能等情况设置不同的镇痛目标,然后根 据此目标制定合理的镇痛流程并动态评估。
问题4:重症患者的疼痛辅助治疗中是否推荐 非阿片类镇痛药?
(一)背景 阿片类药物是ICU中镇痛的一线药物[22-25] ,然 而阿片类药物常会出现肠梗阻、免疫抑制、呼吸抑 制等副作用。为减少阿片类药物使用剂量和提高镇 痛效果,非阿片类药物的使用越来越多地受到 关注。
(二)证据总结 一项纳入 50 例心脏术后患者的单中心 RCT, 对照组使用吗啡自控泵,干预组加用对乙酰氨基酚 及曲马多口服。结果表明,对照组患者吗啡使用总 量高于干预组,且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 不良事件发生率均高于干预组[26] 。一项系统评价 纳入了 6 项 RCT 研究表明[27] ,静脉使用阿片类药 物联合非甾体抗炎药与单独静脉使用阿片类药物相 比,镇痛效果2组类似,但联合用药组减少24 h吗 啡口服量。另一项系统评价主要纳入ICU术后及吉 兰-巴雷综合征的患者[28] ,联合使用作为阿片类药 物佐剂的非甾体抗炎药,阿片类药物消耗量显著减 少,患者恶心和呕吐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 氯胺酮作为镇痛经典药物,没有呼吸抑制等副作 用,目前也在ICU广泛使用。一项系统评价分析显 示氯胺酮可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氯胺酮作为一 种辅助镇痛镇静药有可能减少ICU术后和机械通气 患者的阿片类药物的使用[29] 。另一项针对104例机 械通气患者的回顾性研究显示,使用氯胺酮 24 h 后,总镇痛-镇静输注药物治疗相对减少,里士满 躁动镇静评分(Richmond agitation-sedation scale, RASS)达标的时间显著改善[30] 。但是相关系统评 价纳入的研究异质性较大,精准度低,证据等级不 足,因此降为低质量证据。
(三)专家共识 建议非阿片类镇痛药物可作为重症患者疼痛的 辅助治疗(低质量证据,弱推荐)。
(四)实施的注意事项 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需要注意其不良反应,包括 胃肠道的饱胀不适、腹痛、恶心、呕吐、反酸、食 欲减退等情况,长期大量使用可能导致凝血功能障 碍、骨髓抑制等情况,甚至可能会导致消化道出 血、穿孔等情况。
问题5:非药物镇痛策略能用于重症患者?
(一)背景 镇痛药物是重症患者疼痛管理中的基本手段, 但常伴随不良反应。除药物镇痛外,临床上开始使 用音乐、按摩、针灸、心理疗法、冷热敷等非药物 镇痛策略,用于帮助患者减少疼痛和焦虑[3] ,但是 非药物镇痛是否能辅助重症患者镇痛,仍需要根据 循证医学证据进一步进行判断。
(二)证据总结 3 项 RCT 显 示 音 乐 疗 法 可 以 显 著 减 轻 疼 痛[31-33] ,其中1项显示音乐疗法还可以显著降低焦 虑等发生率。1项纳入18项RCT共1173例患者的 系统评价显示,音乐治疗可有效减轻成年重症患者 的疼痛[34] 。按摩治疗也可以降低术后转入重症患 者的镇痛评分[35-37] 。对于重症患者,与非针灸干预 组相比,针灸干预组患者的镇痛评分更低,镇痛达标率更高,镇痛达标时间更短,不良反应如恶心呕 吐、低血压等发生率明显下降[38] 。此外,有研究 表明冷热敷治疗也可以减轻患者镇痛程度[39-40] 。虽 然纳入研究多为 RCT,但考虑各研究结果精准度 较低,偏倚风险较大,因此笔者将证据等级降为中 等质量。
(三)专家共识 推荐采用非药物镇痛(音乐、按摩、针灸、心 理疗法等)作为重症患者的辅助镇痛方式(中等质 量证据,强推荐)。
(四)实施的注意事项 在非药物镇痛治疗过程中,要掌握非药物镇痛 措施的适用对象,选择适合患者的非药物镇痛措 施。对于具有严重的情绪问题、精神病史患者,采 用非药物镇痛可能会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适得 其反。
问题6:患者自控镇痛能否用于重症患者?
(一)背景 患 者 自 控 镇 痛 (patients control analgesia, PCA)是一种新型给药方式,容许患者自行通过微 量注射泵按需获取设定剂量的镇痛药物,达到及时 缓解疼痛的目的[41] 。PCA具有个体化及时给药的 优势[42-43] ,目前在术后患者中应用广泛,然而是否 对重症患者有益,仍需要根据循证医学证据进一步 进行判断。
(二)证据总结 共11项RCT比较了术后转入ICU的PCA和非 自控镇痛[43-53] ,其中 8 项 RCT 研究结果显示重症 PCA 可显著降低患者的疼痛评分[43,45-49,51-52] ,1 项 RCT 报告自控镇痛模式有效提高患者舒适度评 分[53] ,1 项 RCT 报告了减少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的发生率[49] 。ICU 自控镇痛报告不良反应的 RCT 较少,还需更多的临床试验探索。考虑到上述纳入 研究证据体内目标人群、干预措施以及结局指标异 质性较大,研究结果精准度较低,因此笔者将证据 等级降为中等质量。
(三)专家共识 对有自控能力的重症患者,可采用自控镇痛方 式(中等质量证据,弱推荐)。
(四)实施的注意事项 (1)采用自控镇痛时,需注意患者的认知功 能、血流动力学参数和既往阿片类药物用药史,综合评估患者是否具有自控镇痛行为能力;(2)向患 者充分说明镇痛泵的结构,使用方法及镇痛的原 理;(3)PCA 药物的不良反应尚未能完全消除, 应加强对自控镇痛患者的巡视。
问题7:多模式镇痛是否更有利于重症患者?
(一)背景 多模式镇痛是通过联合不同作用机制的镇痛药 物和方法,阻断疼痛病理生理机制的不同时相和靶 位,减少外周和中枢敏感化而获得较佳的疗效[54] 。 目前关于重症患者的多模式镇痛治疗存在诸多不足 与分歧,需要根据循证医学证据进行判断。 (二)证据总结 共6项RCT比较了多种药物联合镇痛或多种镇 痛方式联合镇痛与单一药物镇痛或单一镇痛方案的 差异[55-60] 。所有 RCT 针对重症患者进行,均报告 了镇痛评分[55-60] ,其中,2项RCT研究结果表明药 物 联 合 镇 痛 可 以 显 著 降 低 患 者 视 觉 模 拟 评 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55,58] 。2 项 RCT 报告 了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和呼吸抑制等副作用[56-57] 。 除了药物在多模式镇痛中应用以外,临床上使用的 音乐、按摩、针灸、心理疗法、冷热敷等非药物参 与的多模式镇痛策略,也可用于帮助患者减少疼痛 和焦虑,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考虑到上述纳入 研究结果精准度较低,加之研究存在较大异质性, 因此专家组将证据等级降为中等质量证据。
(三)专家共识 对重症患者建议采用多模式镇痛以加强镇痛效 果和减少副作用发生(中等质量证据,弱推荐)。
(四)实施的注意事项 多模式镇痛在临床使用时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 况,包括身体状况、经济基础和个人意愿等与临床 镇痛需求进行衡量。同时也需要注意各种镇痛药物 以及镇痛方式的副作用
最后编辑于 2023-09-10 · 浏览 1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