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留置尿管,有必要进行间歇夹管训练吗?

发布于 2023-09-03 · 浏览 1944 · 来自 Android · IP 福建福建
这个帖子发布于 1 年零 252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导尿术在排尿困难及围手术期患者中被广泛采用,根据导尿管留置时间的不同,可以将大致其分为短期留置导尿(≤2周)和长期留置导尿(>2周)。而拔除导尿管后,常出现排尿功能障碍、尿路刺激征以及与导管相关的尿路感染等并发问题。为预防排尿功能障碍这一问题,临床上通常会采用间歇性夹管训练策略,以尝试保持膀胱收缩功能。

间歇性夹管训练自1936年被首次提出后,当下已经成为临床实践中常见的锻炼膀胱功能、预防排尿功能障碍的方法。这种训练被认为能够模拟正常膀胱充盈和排空过程,刺激膀胱肌肉,增强膀胱逼尿肌张力,以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但事实果真如此吗?间歇性夹管训练是否对短期留置尿管患者的排尿功能有实质性的改善作用?

什么是间歇性夹管训练?

间歇性夹管训练即留置尿管期间采用间断夹闭尿管的方式,促使膀胱保持/恢复正常的充盈和排空,减少拔管后尿潴留的发生,加快膀胱功能的恢复。

训练方法包括:

①夹闭尿管,按需放尿,即根据患者的膀胱充盈程度和是否有尿意来放尿;

②夹闭尿管,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进行放尿。

短期留置尿管的病人有必要行间歇性夹管训练吗?

一般认为,留置导尿管期间由于膀胱一直处于开放状态,缺乏规律性的收缩和舒张,易造成膀胱逼尿肌功能受损、膀胱容量下降,因此需要借助间接性夹管训练以促进膀胱功能恢复。但留置尿管后多久会出现膀胱功能病理性改变存在较大争议,短期留置尿管的病人行间歇性夹管训练是否安全、有效并无科学证据支撑。

研究一

一项探讨施行间歇性夹管训练与否对排尿功能影响的研究中,共纳入268例全麻术中留置导尿管的男性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134例)和观察组(134例)。两组患者留置导尿管时间<3天,对照组在术后第一天行间歇性夹管训练,观察组不夹管。在对比两组患者拔管后排尿功能恢复情况时发现,留置尿管时间<3天的患者中,是否进行间歇性夹管训练对膀胱排尿功能几无影响。

img

研究二

为对比间歇性夹管训练与持续开放引流对短期留置尿管患者膀胱尿道功能的影响,邹敏等人进行了一项纳入12个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研究对象留置导尿管时间均≤2周。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拔管后的成功排尿情况、尿潴留发生率、异常残余尿量的发生率、再置管率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img


img


img

结果表明,在短期留置尿管的患者中,进行间歇性夹管训练与否对患者拔管后的排尿功能并无影响,因此建议短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可不必进行间歇性夹管训练。

研究三

汪娟等人进行的Meta分析共纳入10篇RTC文献,旨在系统性评价夹管训练对短期留置导尿管患者排尿功能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间歇性夹管训练并没有缩短患者拔管后首次排尿时间;减少尿路刺激征的发生率、尿潴留发生率等,建议对于短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可不予以间歇性夹管训练。

拔管前行间歇性夹管训练可能存在哪些风险? ①导致膀胱过度充盈,影响逼尿肌功能:间歇性夹管训练需要护理人员牢记关闭和开放导尿管的时间,若未能及时开放尿管,可能会造成膀胱过度充盈以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从而影响逼尿肌收缩功能,不利于排尿功能恢复。 ②可能会增加漏尿、尿路刺激征的发生率:若夹闭时间过长导致膀胱内尿液过多,继而膀胱逼尿肌发生不稳定等现象,患者易出现漏尿情况;同时,当膀胱内尿液无法流出时,膀胱壁易受尿液中致病菌的侵袭,增加尿路感染、刺激征发生风险。

img

乜广珍等人的研究共纳入217例患者,对照组采用自然引流方式,观察组采用间歇性夹管训练。研究结果表明,术后采用间歇性夹管训练的方式会增加尿路刺激征、漏尿的发生率。 ③无法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进行间歇性夹管训练时,可能无法及时发现患者少尿或其他尿液异常情况,采取干预和处理措施,致使延长导尿管留置时间,增加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风险。 在临床实践中,对于何时开始间歇性夹管训练、训练时长等方面均缺乏统一的标准,不同的医护人员在训练方式的选择上也有所不同。对于短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目前尚无强有力的证据支持间歇性夹管训练可促进膀胱排尿功能恢复,同时认为其存在一定风险。 因此,对于短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可以考虑不进行间歇性夹管训练,而采用持续开放引流的方式,以减少对膀胱的二次刺激,降低尿路刺激征、漏尿等情况的发生率,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护理工作负担。 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看待的呢,欢迎留言分享好的意见和建议。

最后编辑于 2023-09-03 · 浏览 1944

5 17 7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5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