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应重视小儿麻醉前用药?

传统理论认为,小儿麻醉前必须应用抗胆碱药(阿托品或东莨菪碱)与相关镇静药(苯巴比妥、复方冬眠灵或咪达唑仑等),其目的减少呼吸道分泌物、预防迷走神经反射以及缓解小儿恐惧与紧张心理。但长期的临床实践使得麻醉医师对麻醉前用药产生质疑,即麻麻醉前常规应用相关药物是否合理、是否有用、有无临床意义等。
理想的麻醉前用药应具备以下优特点:①应用简便(如口服、黏膜或敷贴吸收)、起效迅速、作用可靠;②无创伤途径给药,即无注射疼痛刺激,小儿容易接受;③无恶心与头晕症状,既可减少呼吸道分泌物,又不感觉口干舌燥等不适感和副作用;④既能达到适宜的镇静,又不抑制呼吸、循环功能;⑤药物具备安全性与舒适性;⑥药物作用时间适宜,又不与术中麻醉维持用药起协同作用而导致患儿术毕苏醒延迟。 由于目前临床尚无理想的麻醉前用药,因此,对于现今小儿麻醉前用药既不要全盘肯定,又不能全面否定,应以患儿实际需要或有选择性较为合理:①1.5岁以内小儿一般不需要镇静药,因该年龄段还未形成焦虑与紧张的精神状况;②急诊患儿也无需应用镇静药(如苯巴比妥或(和)东莨菪碱等),因用药后可能提前出现意识淡漠或“昏睡”状态,致使麻醉诱导、术中麻醉维持以及术毕不易判断苏醒时间及其他问题;③麻醉前用药多为肌肉注射,小儿对突如其来的注射痛本身就是一种恐惧刺激,使得患儿更不敢离开父母而进入手术室;④肥胖患儿、扁桃体与腺样体肥大患儿以及头颈部与上呼吸道结构异常患儿也不宜使用镇静药,因对药物敏感者可能产生舌后坠显著,故可加重原本形成的上呼吸道狭窄而出现梗阻(如咪达唑仑或地西泮具有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可引起梗阻性通气不畅或完全阻塞),尤其术前30分钟或更长时间应用后,患儿尚未进入手术室,均由家长看护,此时则是危险阶段,容易出现不测;⑤麻醉前半小时应用抗胆碱药物(阿托品、东莨菪碱),患儿进入手术室后正是药物处于高峰期,而咽腔存在分泌物者,则干燥、凝结,全麻诱导完善后,喉镜直视下发现黏稠、干燥的分泌物半遮盖声门或经咽后壁连接在会厌上而遮挡声门视线,又因黏稠、干燥分泌物给予吸引较有难度,如不给予吸引,气管插管容易将这些分泌物带进气管内;⑥复方冬眠灵镇静效应显著,且与全麻用药起协同作用,使得全麻术毕患儿苏醒明显延迟,应斟酌使用。
综上所述,是否使用术前药及如何使用,应由实施该患儿麻醉的那位医师在访视患儿后决定为宜,或患儿进入手术室建立静脉通路后由麻醉医师直接静脉给予,若患儿不予配合,则可面罩高浓度吸入七氟烷等,短时间内可使其安静,然后再按步就班的将术前药与麻醉诱导药先后应用,或根据患儿全身状况以及心电监测指标判断后再决定是否追加麻醉前用药(如阿托品等)或无需提前应用该药。总之,麻醉前药物应用应灵活、不僵化。
最后编辑于 2023-08-24 · 浏览 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