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以肺观心——基于心肺相互作用评估容量状态及液体反应性

发布于 2023-08-01 · 浏览 3857 · IP 浙江浙江
这个帖子发布于 1 年零 296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icon唯物主义者不唯心 已点赞

现代医学对于血液循环的探索一直以来都与肺、呼吸功能密不可分:1733年英国科学家Stephen Hales通过母马股动脉插管首次观察到动脉压随呼吸周期发生的波动1;2个多世纪后,因血压、氧供相关研究获得1956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法国科学家André F. Cournand在肺通气与血液循环关系方面的研究硕果累累2。如今,心-肺相互作用已被广泛用于心脏功能、容量状态、液体反应性的评估,成为重症医学临床决策的有力工具。


详解心-肺相互作用:三类源自血流、血压的心脏功能相关变量

1. 每搏输出变异率(SVV)

具体而言,吸气时,右心与左心每搏输出 (SV)变化截然相反3

img

由于右心室SV的减少,左心室SV在2~3个呼吸周期后会相应减少,并在呼吸时达到最小值,因此,测得左心室SV可发生下图所示的周期性变化:

img

 

SVmax代表可测得的最大值,SVmin为最小值,SVmean则为两者均值,可通过如下公式计算SVV4

img

SVV越大,代表患者越有可能对补液产生液体反应性3。既往一系列研究采用不同的动态评估、检测手段探索了SVV用于预测液体反应性的临床价值,其cut-off值及对应准确性各异。其中2021年一项汇总33项临床研究的meta分析认为SVV>12%可准确预测液体反应性(见下表)。

img

SVV是反映左心室SV的间接指标,往往基于动脉压波形轮廓分析,通常需要实施肺动脉导管;虽然也可使用自带校正机制的非侵入手段,但其准确度受限。如果我们换一种思路,在全身血管阻力相对恒定的前提下,动脉压实际上可认为是SV的直接反映指标;与SVV相对应,脉压变异率 (PPV)的变化也可用来衡量SV10


2. 脉压变异率 (PPV)

脉压,即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差值,可直接反映左心SV,两者呈正比例相关。如上所述,左心SV受呼吸影响,呈现周期性变化,脉压亦然11

img

根据脉压最大值 (PPmax)及最小值 (PPmin),同样可计算PPV11

img

依照脉压与SV的正比例关系,当人体容量状态处于前负荷依赖性,即具有液体反应性时,给予补液SV与脉压均可发生较大提升,体现为PPV高;反之亦然,无液体反应性时,PPV低11

img

在预测液体反应性方面,如何设定PPV的cut-off值仍存争议。汇总既往相关研究及meta分析可以看出,10%-13% PPV常被用于预测液体反应性,在此范围内, 选用更高的cut-off值似乎准确性更佳。但需要注意的是,需考虑不同研究受试者异质性、研究方法及检测手段差异所带来的影响。

img

 虽然从数据上来看,通过选择cut-off值PPV似乎比SVV在预测液体反应性上具有更好的准确性,但两者具有相似的局限性:


  • 两者的测量只能在少数ICU患者中实施,包括无自主呼吸的机械通气患者,使用了镇静剂、并伴有窦性心律、肺顺应性正常、腹内压正常、右心功能正常的患者。
  • 正性肌力药物和血管加压药可干扰SVV和PPV的准确性。
  • 测量方法、使用的阈值和选择的危重患者等因素可能会影响SVV和PPV的有效性。


3. 收缩压变异 (SPV)

收缩压随呼吸的周期性变化与SV、脉压略有不同:在吸气时可测到最大值 (SBPmax),在呼吸期间达到最小值 (SBPmin),而在呼气末检测到的SBP作为基线值 (SBP基线)。则SPV包含两个部分10,14

Δup= SBPmax - SBP基线 (3)

   

   以及

Δdown= SBP基线 - SBPmin (4)

SPV=Δup+Δdown,即 SBPmax与 SBPmin 的差值。

  

为何要将SBP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拆分为两部分?这并非多此一举,而是因为Δup与Δdown对于容量状态的判断具有截然不同的意义10,15


  • Δup的增加则意味着高血容量和/或充血性心力衰竭,属输液禁忌
  • ∆down反映了由于胸腔内压力的增加而导致的左心室射血量的减少,该部分增加表明低血容量,适用液体治疗。

由此可以看出,当观察到SPV增加时,需要结合Δup与Δdown的改变才能准确判断患者的容量状态。


当然,整体而言,SPV反映了呼吸周期对于心脏前负荷的影响大小,低血容量时,前负荷小,输注液体对于SV的提升越大,越可能产生液体反应性。有研究16采用SPV>8.5mmHg预测心外科患者液体反应性,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82%、86%,ROC AUC 0.92。该研究同样采用SPVΔdown>5.0 mmHg预测液体反应性,灵敏度、特异性、ROC AUC分别为86%、86%、0.92。


与SVV、PPV相比,SPV在液体反应性的预测方面需要积累更多的证据。另外,SPV的Δup与Δdown需要人工计算得出,使其临床应用受限。


PEEP:化干扰因素为检测手段

呼气末正压 (PEEP),顾名思义,是指呼气终末时,肺内处于正压状态。根据不同诱因,可将PEEP分为两类17,18


   1.外源性PEEP:机械通气状态下设定治疗参数,维持特定水平的PEEP,充分打开气道,防止远端肺泡塌陷,增加气体交换面积,从而改善患者氧合情况。


   2.内源性PEEP:各类病理原因或机械通气并发症所致,诱因包括炎症、黏液等造成气道阻塞,或是肺顺应性下降等原因造成肺泡塌陷、气流不畅,以及高潮气量通气、高呼吸频率导致呼气时间过短引发换气不足等。


然而,必须理性看待外源性PEEP的临床意义,它更像是一把“双刃剑”,我们需要在临床实践中权衡利弊17


  • 外源性PEEP的治疗意义:
  1. 增加氧合:通过正压增加氧气穿过肺泡-毛吸血管膜,并增加血氧含量;
  2. 改善通气-灌注不匹配:改善肺不张,提升肺泡通气
  3. 强化肺泡气体交换效率:适度扩张气泡,增加表面积
  4. 改善肺顺应性:降低呼吸功,减少氧耗


  • 可能的负面影响:
  1. 降低CO:PEEP可减少静脉回流,导致左心前负荷降低;
  2. 可能减少组织灌注:CO减少可能降低重要靶器官的血流
  3. 肺泡过度膨胀:由于不合理的PEEP设定导致,引起CO2清除效率低下,压力损伤等不良后果。


img


从心-肺相互作用的层面来看,PEEP也是影响CO的重要因素之一。临床上对于接受CO监测的患者,需高度关注PEEP带来影响。


PEEP通过改变胸腔内压力带来一系列血流动力学变化,从而影响CO18

img


因此,通过CO监测预测液体反应性的相关指标及手段,同样也会受到PEEP的影响,且这一效应随着PEEP的升高而增大。一项纳入60例颈椎/腰椎手术患者的中国单中心研究19显示,利用SVV、PPV、PVI等指标变化预测液体反应性时,随着PEEP的增大,不仅需要抬高这些指标变化的cut-off值,对应的预测准确率也相应降低(见下表)。

img

有趣的是,新近发表的一项研究20恰恰利用了PEEP对于CO的影响,将其开发为一种用于液体反应性预测的新手段。该前瞻性研究纳入64例无自主呼吸并接受PEEP≥10 cm H2O机械通气的患者,通过将PEEP降低至5 cm H2O并监测心指数 (CI)变化预测液体反应性。以被动抬腿试验 (PLR) CI≥10%界定液体反应阳性,PEEP试验CI>8.6%预测灵敏度96.8%、特异性84.9%、ROC AUC 0.94,且与PLR方法具有显著正相关 (Spearman相关系数 0.76,p<0.0001),提示该方法对于液体反应性预测具有良好的准确性。


系列课程精彩提前看,记得关注我们哟

CO的临床价值不仅限于容量评估与液体反应性预测,通过整合血压、血氧等其他指标,可将评估范围进一步拓展至心功率、氧供/氧耗,进而预测患者心力储备、组织灌注等与危重患者临床预后高度相关的因素。


敬请期待下期内容——《心排量衍生血流动力学指标及临床价值》

更多内容可点击此处前往百特医学频道专区了解~


参考文献

1. Dornhorst A, Circulation. 1952 Oct;6(4):553-8.

2. Cournand A, et al. Am Heart J. 1957 Aug;54(2):172-81.

3. 李延培, 等.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09 Sep;28(5):373-374.

4. de Wilde RBP, et al. The Netherlands Journal of Critical Care. 2008 Apr;12(2):60-4.

5. Kim KM, et al. Korean J Anesthesiol. 2013 Sep;65(3):237-43.  

6. Hofer CK, et al. Crit Care. 2008;12(3):R82.

7. Marik PE, et al. Crit Care Med. 2009 Sep;37(9):2642-7. 

8. Alvarado Sánchez JI, et al. Ann Intensive Care. 2021 Feb 8;11(1):28

9. Hofer CK, et al. Chest. 2005 Aug;128(2):848-54.

10 .Weigl W, et al. Anaesthesiol Intensive Ther. 2022;54(2):175-183.    

11. Teboul JL, et al.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19 Jan 1;199(1):22-31.

12. Yang X, et al. Crit Care. 2014 Nov 27;18(6):650.    

13. Michard F, et al.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0 Jul;162(1):134-8.

14. Jalil BA, et al. Am J Emerg Med. 2018 Nov;36(11):2093-2102.

15. Perel A, et al. Intensive Care Med. 2014 Jun;40(6):798-807.

16. Preisman S et al. Br J Anaesth. 2005 Dec;95(6):746-55.

17. NCBI bookshelf,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441904/

18. Luecke T, et al. Crit Care. 2005;9:607-621

19. 陈宇等,中国医学科学研学报. 2015;37(2):179-184.

20. Lai C, et al, Crit Care. 2023 Apr 9;27(1):136. d

这篇内容对您是否有帮助?
4 人
没有0 人
充血性心力衰竭 (7)

最后编辑于 2023-08-01 · 浏览 3857

5 23 19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5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